1、第十一章农村社会问题及应对方式 第一节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 第二节老龄化问题与综合养老 第三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第四节医疗卫生问题与医疗保险2概 要第四章3第一节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第一节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一、农村贫困的形态及特征 农村贫困问题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多样的社会问题。农村贫困有两个典型形态:一是农村的个体贫困,二是农村的连片贫困。农村的个体贫困是指农村社会 中存在个别农户、某些个人面临着贫穷和困境的状况;而连片贫困则是指某些农 村地区广泛地存在贫穷和发展困境的状况。作为农村贫困问题的表现形态之一,个体贫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首先,在表现形式上,农村的个体贫困具有个别性与特殊
2、性的特点。其次,在贫困发生上,农村的个体贫困具有偶发性。最后,在存在方式上,农村的个体贫困具有绝对性。第四章45到年年末,经过全国各省的统一认定,共认定了个深度贫困县,这些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为,并确定了万个深度贫困村。在这些深度贫困 地区,贫困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个体遭遇的特殊困难,而是一种区域 性的、连片发生的贫困,同时也反映出一种片区整体性发展滞后的状况。深度贫 困县和贫困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表现为较多农户或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 低,同时还包括一些特别贫困的现象,域内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明显的滞后 状态。这些深度贫困问题不仅影响着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且会影 响到社
3、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农村连片贫困问题是一种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的发展问题。所谓绝对 性的发展问题,是指这些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属于发展绝对滞后的特困地区,也是 发展条件处于绝对劣势的区域。所谓相对性的发展问题,是指农村连片贫困地区 的存在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二、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成因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区域的差异性很大,贫困现象与贫困问题也是复杂多样 的。从贫困发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来看,农村贫困问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自然条件禀赋性贫困。()生态环境脆弱性贫困。()不均衡发展诱致性贫困。()社会经济结构性贫困。()特殊个体性贫困。第四章6三、反贫困与农村
4、精准扶贫 在宏观层面上,农村反贫困主要通过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行动来实现 减贫和扶贫目标。例如,在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实际上都包含着反贫困的策略。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 贫攻坚规划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提出要举全国之力,打赢 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稳定实现农村 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在微观行动策略上,农村反贫困行动主要有:产业扶贫、行业扶贫、人才培 训与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整村推进与片区建设扶贫以及社会扶贫等。产业扶贫是通过帮扶行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起
5、有特色的产业,如特色农林产 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业等。行业扶贫主要是由不同行业的主体单位利用行 业优势参与农村的扶贫脱贫工作,如金融、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交通、科技 等行业,通过行业的项目和支持政策向贫困地区发展,协助贫困地区脱贫。第四章78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扶贫”的重
6、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7、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3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第四章9第二节第二节 老龄化问题与综合养老老龄化问题与综合养老一、农村社会的双重老龄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 显出来。首先,在人口
8、老龄化方面,农村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其实要高于城市社 会。目前,较多关于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城市社会。然而事实 上,农村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社会更高。从农村人口的微观结构来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呈现为或模 式,即以一个核心家庭为中心的主干家庭模式,这一模式是由父母与他们的一个 已婚子女以及一个或两个未婚孙子女构成的。当这种家庭模式中的父母进入老龄 阶段时,家庭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或。由此可见,随着农村家庭 规模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凸显。农村社会在人口结构上出现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变迁及人口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即将面临的一种挑战。因为对于
9、较多的农村地区而言,需要面 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一方面,农村社会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大 大低于城镇水平,尚未达到小康,更谈不上富裕。另一方面,农村为老年人提供 支持和服务的公共机构与设施相较城镇有较大差距,农村养老处于真正的“未 备”状态。10二、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既然老龄化已是农村社会变迁的一种趋势,且农村还面对双重的老龄化问 题,那么对于农村老龄化问题,就需要加以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为积极应对农 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必须认识到农村老龄化可能带来的挑战。第一,农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对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产生巨大影响。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给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带来较大压力。第三,农
10、村社会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将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和生活质 量。第四,农村社会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农村内生发展动能削弱。第五,农村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社会治理。11三、农村综合养老模式的建构 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人口不断趋于老龄化,农村的养老问题将会 日益凸显出来。目前,对养老问题的研究常常聚焦于城市社会,而对农村养老 问题的关注则显得不够充分。事实上,农村社会所要面对的养老问题,可能 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因为较多农村地区是在发展滞后的状况下应对养老问 题的。一个社会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养老模式亦即老年人的供养 模式。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1、: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供养,主 要指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物质方面需求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上的赡 养,主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陪伴、支持以及照料的方式,关系到老年人精神 需要的满足和晚年生活质量。在经济供养来源方面,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老人自身和政府补 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农村养老的经济供 养来源尚处于缺乏保障的状况之中。1213在后乡土社会,乡村老年人理应更体面地生活,养老不应只是他们自己的 事,自力养老的现实需要改变。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力量。符合正义原则的乡村养老保障制度,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老年人的权利,以及 乡村家庭和政府的养
12、老义务。要让每个乡村家庭乐于养老、孝老,就需要重建 乡村社会的敬老文化。无论是养老制度建设,还是养老文化建设,政府的力量 都是不能再忽略了的,新时期政府需要弥补在乡村养老问题上的缺位和不足,通过公权力的积极作为,以及主导和协调作用,共同建构起敬老文化,让乡村 老年人能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更好的晚年生活。资料来源:陆益龙后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4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3%。据有关机构做出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养老综合体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到2050年
13、,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还有资料表明,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不完全统计就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这都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空间。中国养生住宅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加大从2010年需求5亿平方米,到2020年需求7亿平方米,再到2050年需求13亿平方米。当下中国主流养老方式依然是家庭养老,但“421”家庭结构、国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等,对传统养老方式形成冲击。社会化养老形式有社区养老中心、福利院、养老院等,社会配套等方面也很难令人满意。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遭到冲击的现实背景下,“养老综合体”的出现令养老另辟蹊径,从而有效提高国人养老质
14、量。2012年10月18日,中国国内首个“养老综合体”占地800多亩的九如城养老养身社区,在宜兴城近郊开工建设。在老年人社会生活的赡养方面,农村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也有少量的 机构养老。农村老年人在家安享晚年,有家庭成员陪伴和照料,且不离开长期生 活的村落,这是农村养老的传统方式。如今,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给 家庭增加收入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农村家庭养老逐渐演变成老年人自 力养老。那些难以安排家庭成员照料家中老年人的农户,也会选择将老人送至附 近的养老院。就当前农村老年人赡养的社会环境而言,农村的养老状况令人担忧。以往宣 传政策对传统孝道文化持批判态度,加上市场经济改革引入
15、的一些价值观以及公 共舆论对农村老年赡养问题的日渐沉默和有意忽略,都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 孝老文化的弱化。而从制度安排和社会舆论环境来看,农村养老问题特别是农 村老年人的生活赡养方面的问题没有被足够重视,由此而出现农村敬老、孝老文 化传统的式微。15第四章16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农村教育问题的现实表现 在农村社会走向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的教育发展实际上面临或存在着一些问 题,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受到重视,或是被遮蔽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千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样,教育对于农村社会发展而言,也属一种根本问题。就当前的农村 教育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现实而言,农村教育问题主要
16、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目标与“三农”发展目标之间出现偏离。其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带来农村居民在教育获得上的不平等。再次,教育发展强化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不平等地位。最后,农村教育资源重组也带来了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17二、农村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第四章18 农村教育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早期的乡村建设学派曾将教育问题视 为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提出并倡导旨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的“平民教 育运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教育问题显然已与世纪上半叶的问题截然不 同,但教育问题其实依然存在并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会发展,只不过当今农村教 育问题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导致农村教育问
17、题产生的原因同样 也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约束因素的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以及农村在 教育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发展问题,而这些发展问题在某 种意义上是由一系列制约发展的因素循环累积而造成的。第二,政府的重视不足及政策导向的作用。第三,社会选择的强化作用。三、迈向乡村重建的教育改革第四章19农村教育是组成农村社会系统的有机成分,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 内容,因而农村教育问题自然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村教育问题的本 质是发展问题,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也需要在改革与发展中去探寻。既然教育是农村社会的有机构成,农
18、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就要围绕着为 农村社会建设服务。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中,社会建设有着以城市社会建设为标准的倾向,无形中轻视甚至忽视了农村社 会的历史与乡村价值。农村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有机的连续统,其变迁过 程有着自身的内在要求。而教育的现代化更多注重为城市化发展服务,农村教育 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脱嵌于农村社会的趋势。要扭转这一状况,农村教育改革 需要重视乡村社会的价值,需要为新时代乡村重建做出贡献。在推进农村的教育改革中,首先,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加大国家对 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在公共教育资 源配置方面,
19、国家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可以通过宏观政策来调节教育不均 衡发展的问题,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其次,需要进行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构建起农村教育的双轨体制。最后,农村中小学校的调整与重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以乡村为本的原 则。第四章20第四节第四节 医疗卫生问题与医疗保险医疗卫生问题与医疗保险一、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章21在农村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的村级诊所或卫生室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水平有限,因而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 局限于常见的小病范围之内,如给感冒发烧的患者开药打针、给有外伤的患者包扎 换药之类。而对一些稍复杂的疾病,村级诊所并不能提供
20、诊断和治疗。而且乡镇中 心卫生院常常也无法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因而农村居民在遭遇一些大病的情况 下,必须到城市里的大医院去看病。由此可见,农村居民要想看病,遇到的困难 就比城市居民更多。当农村居民到城市大医院看病时,城市大医院是按照城市医 疗卫生体系和城市收入水平而确立就医程序和医疗服务支出水平的,这样,农村 患者到城市医院看病,相对于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而言,看病的费用实际上比城 市居民还要高,因为城市居民一般会享有更多的医疗保险福利。由于农村居民真正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多的人在有患病征兆 时,往往会选择拖延看病,由此导致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及时,从而加重了 病情,造成对身体健康
21、的更严重的损害。因此,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并非只是医疗卫生问题,也是关乎人民健康与社会福利的社会问题。二、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成因第四章22既然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医疗问题,那么导致农 村社会产生多种医疗卫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来自社会的多个方面,较为复杂。概括 起来,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医疗卫生体 制、政府投入和社会建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城乡二元化的医疗卫生体制相关。从历史 角度看,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属于合作医疗体制,而城市实行的则是公费医疗体制。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主要依靠集体集资建立乡村卫生站,为农民提供低价的 医疗卫
22、生服务。而在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合作 医疗就缺乏集体的资助来源,农村集体医疗卫生室也就过渡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 诊所。这样,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出现了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位问题。农民就医看病既得不到集体提供的低价医疗卫生服务,也没有医疗保险的补贴。因此,对于农民来说,看病完全靠自己来承担各种费用。23自年后,随着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推进,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 解。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也处在逐步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新旧体制在过 渡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如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 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这些问
23、题的存在表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建设仍 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这一制度自 年开始试点 推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农民每年按人均 元的标准补 助,到 年,各级政府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 元,农 民个人缴费标准达到平均 元,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超过。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此制度框架 下,农村的一些医疗卫生问题如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4、依然存续。有效应对和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突出问题,可能还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做出努力。用发展的眼光来 看,未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重点在四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扩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范围。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完善基金筹资机制。再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基金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 管理系统。最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加强制度整合,使新型合作医疗能更加有 效地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加有效地分担农村患者的医疗卫生风险。新 农合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农村大病统筹,防范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 险,因而新农合的保障
25、范围局限于少量的大病保险,农村居民从这一制度中受益 的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近年来,新农合的保障范围在不断扩大,报销比例在不断 提高,但要让新农合制度真正发挥农村医疗保障的功能,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 安排。根据农村居民的基本就医需求和收入水平,继续扩大新农合的保障范围,将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之内。25目前新农合医疗保险 基金的筹集途径主要是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筹资的渠道较窄、筹资方式单一、筹资水平较为有限,因而限制了新农合支付报销的水平。新农合制度要进一步完 善,还需要在基金筹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使筹资能力得以提升。改善新农合的 筹资状况,一方面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
26、水平逐步提高补助水 平,另一方面需要采用个人弹性缴费办法,鼓励农村居民根据自愿原则积极参与 购买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此外,应通过政策与机制创新,合理地引入市场机 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合。26新农合制度要稳定运行,并取得理想的社会福利效应,还需要有科 学、规范的管理作为保障。新农合作为一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必须有完善 的基金管理系统。一方面,系统平台建设要为农村居民就医和享受新农合待遇提 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要保证新农合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建立起 规范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选定、评估和监督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支付、报销 和结算程序,不断完善对新农合基金运转的监管体系。第四章
27、27第四章28 新农合是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一种创新,作为一项新制度,还需要不断与相关的 体制进行整合,这样新制度的优势及社会效应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在城乡一体 化的背景下,新农合制度需要与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以逐步构建起筹资 合理、待遇公平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新农合制度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也需 要进一步地整合,在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医疗保险资金的支付要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和基础建设,能够为农村基层提供 更多的、更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对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真正起到积极作 用。新农合制度还需要与医疗商业保险制度进行恰当的整合,通过有效的合作机 制,来提高
28、医疗保险分担农村居民疾病与就医风险的效率,真正起到保障农村居 民病有所医的功能。第四章29本章要点本章要点第四章30 农村贫困问题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多样的社会问题。农村贫困有两个典型形 态:一是农村的个体贫困,二是农村的连片贫困。农村贫困问题大体可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自然条件禀赋性贫困、生态环境脆弱性贫困、不均衡发展诱致性贫 困、社会经济结构性贫困和特殊个体性贫困。精准扶贫是应新时代农村反贫困需 要而实行的农村扶贫新策略、新模式。农村社会已出现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老龄化问题。社会转型带来的农 民的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推动的农村生育水平大幅下 降、人口增长速度快速放缓,是农村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主要成因。为积极应对农 村老龄化问题,需要建构农村综合养老体系。农村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目标与“三农”发展目标之间出现偏 离,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带来农村居民在教育获得上的不平等,教育发展强化了 农村居民的社会不平等地位,以及农村教育资源重组带来的其他一些具体教育 问题。思考问题第四章31 何谓农村贫困问题?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出现双重老龄化?如何有效应对农村老龄化 问题?当前农村教育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