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饮食与健康年级: 单位: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明白合理的膳食与健康密不可分,饮食对学生一天的学习来说很重要,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激发学生建立起健康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健康意识,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增进健康。二、学情分析:一日三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因为年龄关系对食物最感兴趣。但也同样是因为年龄小,他们只会凭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肴会欢呼雀跃,看到不喜欢的菜肴会毫无兴趣,根本不会考虑到营养的问题。最后,导致很多孩子偏食挑食,对身体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
2、希望他们通过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的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膳食搭配有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孩子们对自身的关注,帮助他们形成自我保健意识。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营养素的来源。2、通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搭配等方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提高自我合理营养膳食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一些饮食方面的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在生活中养成均衡饮食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让学生认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五、教学准备:(1)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
3、 (2) 发放调差问卷。(3)课件:食物营养成分表,食物分类表。六、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利用形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的冲击,从而有所震撼,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学生对七大营养素有过简单了解,因此教师布置了课前任务通过小组汇总和分享信息,增进同学间的互信,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通过金字塔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每天健康的饮食规律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所学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借助图片与教师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自己健康的危害。一、谈话交流,营造轻松氛围,引入学习主题对话: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帮忙找到存在的问题。 看来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会危
4、害我们的健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吃适量,均衡饮食)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它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正处于长身体中的小学生们,均衡饮食、均衡营养是多么重要! 二、探究发现,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性1、提问:你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和水等)是的食物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主要有这七大类营养素。2、组织学生小组汇总课前查阅的资料3、师生共同分享汇总结果师:哪一组愿意将你们汇总的结果与大家一同分享?我们先从蛋白质开始。蛋白质:奶类、鱼类、肉类和蛋类、豆类脂肪:猪油、牛油、羊油、鱼
5、油、奶油;花生、大豆、芝麻糖:米、面、玉米和高粱维生素:水果、蔬菜无机盐:乳类、蛋类、豆类食品、肝、海带和紫菜纤维素:各种蔬菜三、均衡饮食,促进身体健康1、健康饮食金字塔这么多食物,我们每种食物每天吃多少合适呢?老师为大家设计了健康饮食金字塔(出示图片)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教师进一步解释,一天中各种食物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2、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早吃好30%,午吃饱40%,晚吃少20%,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出示五组早餐搭配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搭配是否合理?为什么?”(油条+豆浆、零食早餐、蔬菜水果早餐、奶+菜肉包+粥、实用面条早餐)3、请你来做小营养师为家长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食谱
6、中要含有五类食物并且比例合适。 出示食材图片,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所学设计午餐食谱。请学生将本组讨论结果用白板进行展示,同学们互相评价。四、饮食好习惯,健康促成长。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造成了营养吸收不好,甚至造成疾病。出示图片儿童吃饭五禁忌,一忌“零食”、二忌“偏食”、三忌“暴食”、四忌“咸食”、五忌“快食”师:这些都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你有这些坏习惯吗?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五、速记营养健康小儿歌学生领读儿歌,加深记忆。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示学生将课上所学延伸至课下,与家长一起享受健康与快乐!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的小组表现的怎样?根据图片谈自己的看法一同回忆七大营养素小组汇总资料组长汇报分享资源从形状理解膳食宝塔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并利用白板展示学生结合实际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学反馈本课的主题取材于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素,以及如何合理的摄入这些营养。我设计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合理饮食的重要,培养学生科学饮食的意识,更好的掌握饮食知识,增强健康意识,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增进健康。注重体育锻炼,促进健康,使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和生活。反思本课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充分考虑班级里特殊体型学生的心理感受,今后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