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十二时辰十二时辰 常识: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上元节 上元灯节即元宵节,唐代时上元灯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夜间会有金吾卫在街上巡逻。仅在元宵节当天,才会开放宵禁,长安居民可彻夜狂欢。这一天,长安城中家家挂起灯笼,根据唐代文献记载,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安福门外制作高达二十丈的灯轮,用金玉锦缎装饰,内含五万盏灯,点
2、燃后如同花树。这样的景象引发大量民众围观,极易发生事故。本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春节春节】【春节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
3、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登基后误烧死了介子推,遂规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4、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端午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
5、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中秋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
6、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腊日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腊月最后一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
7、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服饰 唐代官员服饰色彩与品级紧密关联。唐初,唐代官员服饰色彩与品级紧密关联。唐初,官服只有黄和紫色。贞观后,三品以上服紫官服只有黄和紫色。贞观后,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按惯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和金玉带十三銙、按惯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和金玉带十三銙、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四品佩金带十一銙、五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四品佩金带十一銙、五品佩金带十銙、七品以上佩银带九銙、九品品佩金带十銙、七品以上佩银带九銙
8、、九品以上佩馀石八銙。以上佩馀石八銙。”在剧中,第一位紫袍人物是贺知章,紫袍玉在剧中,第一位紫袍人物是贺知章,紫袍玉带,是唐代顶级官员才可穿着的服饰搭配。带,是唐代顶级官员才可穿着的服饰搭配。剧中姚汝能着深绯色衣服,查阅档案的崔主剧中姚汝能着深绯色衣服,查阅档案的崔主事为八品官,着深青色官服。事为八品官,着深青色官服。头饰 李必头上的簪子李必头上的簪子 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一出场,很多观众露出了“姨母笑”,不光是因为四字弟弟的颜,还有他头上的簪子,“从后往前插,不怕鞠躬行礼时扎到别人吗?”严肃!别笑!中国古代用簪子束发,主要分横式(卯酉簪)和竖式(子午簪),至少在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都是以竖式为
9、主,就是从后往前插,代表水火相济。宋徽宗赵佶画的听琴图轴,里面弹琴的道士的发簪就是子午簪,从后往前插。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本来就是个有一定身份的道家人物,用子午簪配芙蓉冠是符合剧情的。行礼方式行礼方式 剧中人物见面,为什么不是抱拳或者作揖啊?而是把大拇指交叉,好像在玩手影游戏。这其实是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叉手礼”。北宋王虚中的训蒙法有相关记载,“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在水浒传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有:“梁中书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还有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都有对叉手礼的描述。昆仑奴 剧中有个人物叫“葛老”,出场前对他的介绍就感觉不一般,出场后也着实让人一惊是黑人!是演员走错片场了吗?不是,葛老的角色设定就是“昆仑奴”,这是中西往来频繁的唐代历史上广泛存在的一类人物。他们卷发浓眉,肤色黝黑,究竟来自南亚、东南亚还是非洲,今人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是被阿拉伯商人掠卖输入中国。唐传奇中亦有以其为主人公的故事。保存至今的唐三彩陶俑中,也有不少昆仑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