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 学 影 像 学 总 论 Medical Imaging General Introduction,Dept. of Radiology, Beijing Hospital 5th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Peking University,医学影像学概况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dical Imaging,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Concept of Medical Imaging,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涵盖所有影像检查方法,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相结合,形成诊断与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模式,从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
2、学科体系,影像诊断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Diagnostic Imaging,1895年 发现X线, 形成X线诊断学 (X-ray Diagnosis) 1950s 出现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 1960s 应用核素扫描,出现 闪烁成像 ( -scintigraphy ) 1960s 血管造影应用,介入放射学兴起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1970s 发明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1980s 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人体检查(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or M
3、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1980s 核素扫描发展,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影像诊断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Diagnostic Imaging,影像诊断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Diagnostic Imaging,1980s X线数字化成像发展 (CR / DR ) 1990s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 应用 1990s 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 ( 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ng
4、 system, PACS ) 的建立 PET-CT问世 2000s 功能成像走入临床,分子影像学展露萌芽 (Functional Imaging / Molecular Imaging),放射诊断学: ( X-Ray Diagnosis ) 应用X线对人体进行检查,做出疾病诊断 影像诊断学: ( Imaging Diagnosis ) 涵盖所有以显示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大体形 态学信息作为诊断目的的影像检查手段, 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素扫描,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Concept of Medical Imaging,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利用
5、放射影像学的设备和技术,使用专用器材,在影像的监视下以微创的方式进行 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eology) 将所有影像诊断手段和介入治疗手段相结 合,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从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Concept of Medical Imaging,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 Purpose of study medical imaging,主要学习内容: 掌握X线、CT、MR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 掌握影像学图像的观察、分析和诊断方法 熟悉常见病变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了解不同影像学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和应用指征
6、最终目的: 正确的选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合理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影像分析和诊断的原则 Priciple of Imaging Diagnosis,全面观察:包括全部影像检查资料、所有检查信息和技术条件、按一定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 具体分析:熟悉正常表现和变异,仔细分析影像特征,注重病变的部位、范围、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器官功能变化及邻近、远隔组织器官受侵改变 结合临床: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综合诊断:综合上述所有信息,参阅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影像诊断结果 Result/Impression of diagn
7、osis,影像诊断结果 肯定性诊断 affirmative diagnosis 否定性诊断 negative diagnosis 可能性诊断 possible diagnosis 给出一些建议,影像诊断结果 Result / Impression of diagnosis,影像诊断有很大价值,但也有一定限度 早期或很小的病变不能检出 同病异像 / 同像异病 病变定位诊断较易,定性诊断常有困难 不同影像检查方法之间的结果差异 以往影像学检查主要是基于形态学的改变,对功能和代谢的改变无法或很少显示,现在逐步研究深入,医学影像学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edical I
8、maging,医学影像学总论的内容 Content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Medical Imaging,X线成像、 X线数字化成像(CR / DR)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超声成像(US)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一、X 线照像 X-ray radiography,1、X线的产生 Generation of X-ray,1、X线的产生 Generation of X-ray,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发现 不知其特性,命名为“X”射线 要有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在高电压作用下形成高速运
9、行的电子流 高速电子流撞击靶面(钨或钼靶)发生能量转换,产生X线,X线管及X线的产生 X-ray tube and Generation of X-ray,X线管为高度真空的二极管 阴极装有灯丝(通电加热可产生电子云) 阳极为钨或钼靶 在阴阳两极加上高压直流电 阴极的电子云高速飞向阳极 高速电子流撞击阳极产生X线 仅有1的能量产生X线,其余99%转换为热能,2、X线的特性 (Features of X-ray),一般特性: 波长0.000650nm,介于射线与紫外线之间,临床诊断用射线的波长为0.0080.031nm X线成像特性: 穿透性 piercing character( X线成像的基
10、础) 吸收 / 衰减 absorption / attenuation 穿透力(与管电压、物体的密度和厚度有关) 荧光效应 fluorescent effect(X线透视) 摄影效应 photograph effect(X线摄影) 生物/电离效应 ionization effect(放疗/防护的基础),3、X线成像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X-ray radiography,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 X线有一定的穿透力(penetration) 穿透被照射组织 被穿透的组织有密度 ( density ) 和厚度( thickness ) 的差异 使穿透过程中衰减的射线产生差
11、别 必须有显像的载体 (carrier of display )(胶片 / 荧光屏 )和显影过程 使衰减的射线差别得以显示,普通检查 (Conventional examination),(荧光)透视 ( Fluoroscopy ) 优点: 可转动患者进行多方位观察 可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 缺点: 影像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差 缺乏客观记录 一般病人接受 X 射线量比较大,普通检查 (Conventional examination),X线摄影(平片) (Radiography) 优点: 图像清晰、对比度好 密度或厚度差别大的组织较易显示 有客观记录,便于会诊和随访复查
12、缺点: 每一照片仅为一个方位和一个瞬间的图像 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 费用相对较高,18y M 正常胸片,透视和平片,特殊检查 (Special examination),软射线摄影 体层摄影 放大摄影 荧光摄影,双侧乳腺癌钼靶软射线摄影,除软射线摄影外,其他特殊检查的应用已渐减少。,特殊检查 (Special examination),体层摄影 软射线摄影 放大摄影 荧光摄影,右侧乳腺肿物软X线摄影,除软射线摄影外,其他特殊检查的应用已渐减少,乳腺钼靶机,特殊检查 (Special examination),体层摄影,右侧外踝撕脱骨折,X线成像的人体结构基础: 人体由不同元素组成
13、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种元素 ( element ) 总和不同 密度不同 各种器官或结构形态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厚度,5. 造影 / 对比检查 (Contrast examination),造影(对比)检查 (Contrast examination),X线区分组织密度差别的能力有限 通常情况下只能区分四种不同密度的组织: 骨骼 ( skeletal structures ) 软组织 ( soft tissues)脂肪 ( fat ) 气体 ( gas ) 这种由于人体组织的密度不同而在X线检查成像时所产生的光学密度差别称为“天然对比”( natural contrast ),有些组织器官的密度
14、或厚度差别太小,X线检查难以显示上述器官的结构和病变 需要引进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的物质来增加对比,才能显示器官及病变 这种方法称为“人工对比”( man-made contrast ) 这类物质称为 对比剂(造影剂) (Contrast Medium) 高密度对比剂 (hyperdense) / 低密度对比剂 (hypodense),造影(对比)检查 (Contrast examination),高密度对比剂 ( hyperdense contrast ),原子序数大、密度高的物质 常用的有碘剂 ( iodine )和钡剂 ( barium ) 高密度,X线片上为白色,透视下为黑色,碘剂 (
15、 iodide ),分类 水溶性有机碘 (CT增强、血管或胆道造影) 离子型: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碘苯六醇、碘必乐等。 无机碘:碘化油(lipiodol),右冠状动脉造影,硫酸钡 (barium sulfate),主要用于胃肠道检查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使病变显示更为清晰,胃肠造影:十二指肠狭窄,低密度对比剂 ( hypodense medium),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物质 常用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主要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膜腔等体腔造影,现在较少应用 二氧化碳可作为血管内阴性造影剂,近年内已经用于对碘剂过敏病人的血管造影 空气可与钡剂一起使用进行双重对比造影(最常用于消化道)
16、,造影方法 ( methods of contrast),直接引入 口服法:消化道造影(gastro-intestinal barium meal series) 灌注法:钡剂灌肠 (barium enema of colon)、支气管造影( bronchography )、逆行尿路造影 ( retrograde urography)、子宫输卵管造影( hysterosalpingography ) 穿刺注入法:心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关节造影( arthrography )、脊髓造影( myelography ),造影方法 ( methods of contrast),间接
17、引入 吸收法:淋巴管造影 (lymphography) 排泄法: 静脉肾盂造影 (intravenous pyelography, IVP) 静脉胆道造影 (intravenous cholangiography) 口服胆囊造影 (oral cholecystography),等,静脉肾盂造影 (Intravenous Pyelography, IVP),使用碘对比剂的注意事项,碘对比剂有一定比例的过敏反应,有时比较严重,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心脏停搏、惊厥、喉头水肿、肺水肿、哮喘发作等。 注意事项 了解有无造影禁忌症(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 作好解释工作,争取病人配合 作好类过敏
18、反应的抢救准备 碘过敏试验 ?(注意阴性者仍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6、数字化X线成像 (Digital X-ray Imaging),常规X成像经X线摄影,将图像信息记录在X线胶片上 目前数字化X线成像主要指CR与DR CR将X线摄影信息记录在影像板上 (Image Plate,IP) DR是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机,Computed Radiography(CR),CR即影像板技术,是以特制的成像板作为接受 模拟影像信息的载体,接受X线照射后,经激光扫描 使模拟影像的信息数字化的一种计算机成像方式 信息采集部分:成像板 信息转换部分:激光扫描 信息读出/存储: 屏幕显示和数字化打印、存储,CR
19、扫描处理器 CR Processor,CR后处理工作站 CR Work Station,Digital Radiography (DR),DR广义上说是数字成像,狭义 上说是电 子成像板技术 电子成像板技术是应用影像增强电视链 系统,将采集到信息数字化,经计算机处理重 建,在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成像方式,Digital Radiography (DR),电子成像板 采用带有薄膜晶体管(TFT)的探测器板,数字化显示骨结构优于常规X线成像,常规X线片,DR,DR双能量减影,乳腺癌肺转移,数字化与常规X线成像的比较 Compare with Conventional X-ray,优点: 可调节,达到
20、最佳的视觉效果 摄影条件的宽容范围大 患者接受的射线量减少 在骨关节、肺部结节、胃肠造影方面优于常规X线成像 最重要的是为 X 线数字化影像链奠定基础 缺点: 较为昂贵 显示肺间质病变或肺泡病变不如常规X线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基本原理 X线发生器产生的X线穿过人体,不同程度的 衰减后形成X线图像, 经影像增强器转换为视频影像。 经电子摄像机转变为电子信号 再经对数增幅,模/数转换、对比度增强和减影处理,产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常用减影方法 时间减影法 最普遍应用 能量减影法 混合减影法,成像方法: 静脉DSA
21、 (IVDSA) 经静脉途径置入导管或套管针注射对比剂行DSA检查。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种。 优点:操作方便 缺点:检查区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叠;对比剂用量较多,动脉DSA(IADSA) 也分选择性及非选择性两种。一般经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插入靶动脉,快速注射造影剂,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造影。 优点:造影剂浓度低,剂量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DSA,X线诊断原则,熟悉正常解剖及变异 识别异常表现 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分布、数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器官本身的功能变化以及与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 分析其反应的病理特点,提出初步诊断 综合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分析推理,提出正确的诊断,二
22、、计算机体层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CT,计算机体层成像(CT),计算机体层成像(CT),1969年由Hounsfield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 将传统X线检查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 显示体层(断面)扫描图像 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 大大扩大了X线的应用范围 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1979年 Hounsfield 获诺贝尔奖,1、CT的设备构成 (CT equipment),扫描部分 X线管(x-ray tube) 探测器(detector) 扫描架(Gantry) 数据收集系统 (Data Acquiring System DAS) 图像显示存储
23、系统(Image displaying and archiving system ),CT的设备构成 (CT equipment),球 管,发 生 器,探 测 器,CT的设备构成 (CT equipment),CT 的 发 展 简 史 History of Computer Tomography,传统CT的发展从1972- 1989年间被分为五代: 第一代 单个探测器 平移+旋转 5- 10分 第二代 数十个探测器 平移+旋转 数十秒 第三代 数百个探测器 旋转/ 旋转 1- 数秒 第四代 上千个探测器 旋转/ 旋转 1- 数秒 第五代 210 探测器 电子枪取代X线球管 50-100毫秒,第
24、一代CT,CT机的发展,第二代CT,第三代CT,第四代CT,第五代CT,CT 的 发 展 简 史 History of Computer Tomography,1989年 单方向连续旋转型CT及螺旋式(Spiral)扫描问世,扫描速度 2秒- 亚秒/360 1993年 双层探测器螺旋CT 1998年 多层螺旋CT(MSCT)问世,采用多排探测器阵列,配有4组数据收集系统( Data Acquiring System, DAS ) 2000年 8 排和 16 排(2002)、 32 排和64 排(2004) 2005年 双源(双X线球管)CT问世 2008年 新高端CT问世(320、宝石、新双源
25、等),常规CT与螺旋CT,非螺旋CT 1971,单层螺旋CT 1990,多层螺旋CT 1998,2、CT的成像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uter tomography,X线管发射X 线束绕检查床旋转扫描 探测器 (detector) 接受穿过该层面的衰减X线 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模 (analogue) / 数 (data) 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成数字信号 计算机运算处理 计算出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形成数字阵列 经数(data) / 模(analogue) 转换器转变成灰阶阵列(像素阵列),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26、image,矩阵(matrix):是一个数学概念,表示 横行、纵行的数字阵列,其指标既表明矩阵的大小,又表明矩阵中数字的精度 体素(voxel):按一定矩阵排列的成像体层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三维概念 象素(pixel):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二维概念,是体素在成像中的表现,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图像中可辨认的邻接物体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LP/ cm、mm) 密度分辨率(Density r
27、esolution) :图像中可辨认的光学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3、CT图像特点 Feature of CT image,黑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 矩阵排列 每个像素的亮度反映相 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像素越小、数目越多, 图像空间分辩力越高 CT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胶片 CT密度分辨力明显高于X线 CT值可定量反映组织密度,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灰阶 (scale): 数字图像中从白到黑之间的灰度层次, 人体视觉通常只能分辨16- 18个灰阶 CT值 (CT value ):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结构吸收系数(线性衰
28、减系数)的相对值(Hounsfield Unit,HU),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层厚 / 层距 ( thickness / spacing ): 图像所含的实际体层厚度 / 两层图像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层厚层距,表明两层图像间无空隙 螺距 ( pitch ):X线管旋转360O扫描床前进的距离和探测器宽度之比,螺距1,表明螺旋轨迹无重叠,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CT值 代表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组织密度) 水的X线吸收系数为1,C
29、T值定为0 Hu 空气的CT值为1000 Hu 骨皮质的CT值为1000 Hu 人体中各种组织CT值介于1000与1000之间 大多数人体软组织的CT值为20 50Hu 人体脂肪组织的CT值为 30 80Hu,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窗宽 (window width):图像观察时显示兴趣区灰阶变化的范围 窗位 (window level):图像观察时表示灰阶中心的位置,CT图像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CT image,常见组织CT值范围(Hounsfield unit, HU) 骨组织 1000 (500 1000) 钙化组
30、织 300 (130 1000) 软组织 40 (25 70) 水 0 (-15 15) 脂肪 -50 (-20 -80) 空气 -1000 (-500 -1000),4、CT检查技术 (Techniques of CT),平扫 (Plain scan) 对比增强扫描 (Contrast enhanced scan) 造影扫描 ( Angiography scan),平扫,增强扫描,女性 66岁 输尿管癌 上段输尿管、肾盂积水,MSCT 左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MSCT,MSCT的临床应用,MSCT的临床应用,CT的进展 Developing of CT image,扫描覆盖范围加大
31、(探测器宽度增加 64-320) 高清图像(探测器材质改变增加敏感性) 扫描速度加快(双源CT) 功能成像(灌注、能谱成像),双源CT,三、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1、MRI 的 发 展 简 史 Brief history of MRI,保罗 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彼得 曼斯菲尔德 Peter Mansfield,1、MRI 的 发 展 简 史 Brief history of MRI,1946年 Block与Purcell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1973年 Lauterbur公布首个磁共振水成像图像 1973- 1977年 人
32、类首台全身NMR成像装置试制成功 1977- 1978年 Peter Mansfield 改进了梯度设计,初次 获得人体各部位NMR图像 1980年 MR成像设备商品化 1981- 1982年 临床试用阶段 1983年 美国FDA批准进入市场,我国MRI的发展简史 History of MRI in China,1983年 NMR成像最早在中国介绍 1986年 国内第一台MR成像设备引进 1986年 安科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厂 1989年 我国生产的首台永磁型MR成像设备通过鉴定 1989年起 MRI在我国逐渐广泛开展应用 1992年 首台1.5T 高场强MR成像设备安装 2001年
33、首台3.0T 超高场强MR成像设备安装 2008/ 2010 首台7.0T 超高场强MR成像设备(小动物 / 人 体)安装,主磁体 magnet(永磁、电磁-常导、超导) 线圈coil(体body、梯度gradient、表面 surface) 射频发生器 RF transmitter 信号接受器 RF receiver 计算机系统 computer Sys。 其他辅助设备(供电、摄片、显示等),2、MRI系统的基本组成 MRI equipment,磁体的外形可分为 开放式磁体 封闭式(腔洞式)磁体 特殊外形磁体,主磁场的场强分类 低场: 0.5T 中场:0.5T1.0T 高场: 1.5T2.0
34、T 超高场强: 2.0T,脉冲线圈 (Coil) 激发并采集MRI信号(体线圈) 仅采集MRI信号(绝大多数表面线圈),激发采用体线圈进行,3、MRI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RI,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周围电子组成 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MRI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RI,用于人体 MRI 的物质基础是1H(氢质子),原因有: 1H的磁化率很高 1H占人体原子核数的2/3以上 氢质子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通常情况下人体内氢质子的核磁状态
35、,通常情况下,每个质子自旋均产生一个小的磁场,但呈随机无序排列,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并不表现出宏观磁化矢量,进入主磁场后,质子呈有序排列,平行于外磁场的处于低能级,数目较多,反之为高能级,表现出一定宏观磁化矢量,用特定频率的90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RF) (无线电波)激发人体,氢原子核获得能量,即发生了共振,人体内磁场磁化矢量偏转90,射频脉冲停止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横向宏观磁化矢量逐渐减小到零,纵向宏观磁化矢量从零逐渐回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核磁弛豫 (relaxation process) 核磁弛豫又可分解为两个部分: 纵向弛豫 (longitudinal rela
36、xation) 横向弛豫 (transverse relaxation),关闭射频脉冲 (Close radiofrequency),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也称为T1弛豫(T1 relaxation) ,是指90度脉冲关闭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直至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横向弛豫(transverse relaxation),也称为T2弛豫(T2 relaxation),是指90度脉冲关闭后,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少的过程。,MRI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ept of MRI,重要提示,不同
37、组织(细胞)有着不同纵向(T1) 和不同横向(T2)弛豫速度,这就是MRI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基础,MR信号 接收线圈记录核磁弛豫过程的变化,获得回波信号 通过成像脉冲序列的选择和成像参数的调整,可以获得主要反映组织某方面特性的信号,MRI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ept of MRI,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e, T1WI) -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 -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所谓的加权就是“主要反映”的意思,MRI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Ba
38、sic principles and concept of MRI,T1加权成像(T1WI),T1值小/短(脂肪) 纵向弛豫快 MR信号强度高(白) T1值大/长(脑脊液) 纵向弛豫慢 MR信号强度低(黑),反映组织纵向弛豫的快慢!,T2加权成像(T2WI),T2值小/短(脑) 横向弛豫快 MR信号低(黑) T2值大/长(水) 横向弛豫慢 MR信号高(白),反映组织横向弛豫的快慢!,重要提示 !,人体大多数病变的T1值、T2值均较相应的正常组织大/长,因而在T1WI上比正常组织“黑”,在T2WI上比正常组织“白”,MRI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e
39、pt of MRI,常见组织T1、T2信号表现 T1 T2 脑膜 黑 黑 脑白质 灰白 灰黑 脑灰质 灰 灰 脑脊液 黑 白 骨皮质 黑 黑 骨髓质 白 灰白 脂肪 白 灰白,4、MRI的检查技术 Techniques of MRI,常规MRI (Conventional MRI) T1WI(短TR、短TE) T2WI(长TR、长TE) MRI增强扫描 (Contrast enhanced scan)(Gd-DTPA) T1WI(短TR、短TE) M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无需对比剂就能显示血管 可测量血管中血液的流速和流量,T1WI,T2WI,
40、T1WIC,MRA,MR血管成像,2D-PC MRA,3D-TOF HR-MRA,MR腹部血管成像,MRI的检查技术 Techniques of MRI,磁共振水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磁共振泌尿系造影 MR urography 磁共振脊髓造影 MR myelography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成像研究 functional MRI 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灌注成像研究 Perfusion Imaging 磁共振波谱 MR spectroscopy,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 Cholangiop
41、ancreatography,MRCP,磁共振尿路造影 MR Urography,MRU,针刺右侧阳陵泉穴(GB34), 对侧枕叶视皮层区明显激活,针灸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for Acupuncture,视觉神经纤维束成像,M R I 的 优 势 Advantage of MRI,高对比度成像,得到详尽的解剖学图像 对组织生化特性及其分子学变化敏感,早期 发现异常变化 多参数、多平面成像,丰富诊断信息 对心脏、血管结构显示好,可以不使用对比剂 无电离辐射,无骨伪影干扰 MRS可做生化和代谢的测定,6、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RI,优势部
42、位 (Advantage) 颅脑(特别是脑干和后颅窝) 脊柱脊髓 纵隔 骨关节病变 心血管 腹部盆腔脏器 非优势点(Disadvantage) 肺部和胃肠道效果较差 费用较高,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1、DSA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DSA,属于数字X线成(DR)的一部分 DSA的原理: X线穿过人体 影像增强器 ( image intensifier ) 成像 高分辨摄像管摄像 模/数器转化为数字 矩阵,DSA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DSA,经导管向血管内注入对比
43、剂 对比剂未到达成像部位前进行DR获得数字信息(信息1) 对比剂到达成像区域后进行多个时相DR获得数字信息(信息2) 信息2信息1血管显影(原重叠的骨骼和软组织影被减去),2、DSA检查技术 Techniques of DSA,动脉法DSA 直接将对比剂注入动脉 图像清晰 对比剂用量少 临床应用较多 静脉法DSA 将对比剂注入周围静脉 图像相对较差 对比剂用量大 临床应用较少 创伤较小,3、DSA的临床应用,心脏大血管疾病的检查 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检查 胸、腹部血管疾病的检查 四肢血管疾病的检查 超选择造影可显示直径200的小血管 作为介入放射学治疗的监控手段,五、超 声 成 像 Ultraso
44、nography, US,超声成像的特点 Features of ultrasonography,优点: 与CT、MRI相比设备便宜 可进行器官的任意断面 可进行动态观察 成像快,诊断及时 无痛苦、无危险 缺点: 图像的组织分辩力和空间分辩力不及CT和MRI 图像显示范围不及CT和MRI 受检查者经验和手法的影响较大,客观记录少,六、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 (PACS),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定义: 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及
45、通讯技术的基础上,以数字格式处理图像,替代传统的胶片格式图像,从而以高效率、高性能价格比来进行影像检查、诊断、存储、查询、提取医学图像及传输的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图像的存放和传输 可用于CR、DR、DSA、CT、MRI、超声、核医学成像等所有的数字化图像 节约人力物力 增加图像存储的效率和安全性,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以计算机为中心 图像信息的获取 CR、DSA、CT、MRI等数字图像可直接输入 常规X线图像需转换成数字化图像后才能输入 图像信息的传输 电话线 光导通信 微波通信 图像信息的储存和压缩 图像信息的处理(检索、编辑、再处理),北京医院的PACS,PACS的
46、应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 我国大中城市的医院正逐渐普及应用 优点: 远程阅片和会诊,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水平 避免图像丢失 减少胶片管理和存放空间 减少胶片用量 较少重复检查,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各种检查均有优缺点 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取长补短 颅内病变: CT或MRI首选 椎管内病变:MRI首选 骨关节病变:平片首选,MRI、CT作为补充 心脏大血管:X线和超声首选,MRI、CT、DSA补充 肺和纵隔: X线筛选,CT定位定性,必要时MRI补充 腹部盆腔: CT、MRI为主 胃肠道: X线造影为主, CT、MRI作为补充,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 Developing of Medical Imaging,图像数字化 (影像发展的方向) 设备网络化 (提高使用及保障效率) 诊断综合化 (优化多种影像检查) 分组系统化 (充分发挥影像科室优势) 不同设备的图像融合(形态和功能的结合) 检查对象的不同 (宏观和微观的结合) 检查目的的扩展 (诊断和治疗的结合),全球第一台一体化 MR - PET,重 点 Key Points,医学影像学所涵盖的内容 X线、CT、MR 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 医学影像的分析诊断原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