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教学之3隶书庄重典雅之美隶书的产生v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v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指秦始皇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v唐张怀瓘书断:“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云梦睡虎地秦简v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v又称“古隶”、“秦隶”,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
2、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隶书的通行v隶书在汉代成为通行文字。v清以前发现的西汉石刻甚少,据宋尤袤砚北杂记说:“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赵明诚金石录仅著录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两种。今藏于曲阜孔庙的居摄两坟坛刻石篆书弥为珍贵。v清方朔评此刻书法“篆法古婉曲折,笔画多寡随势为之,不拘于纵横方格也。相其手笔,在汉篆中超出嵩岳少室、开母二石铭之上,周鼓秦刻而后此为后劲”。v五凤刻石。刻石长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石灰岩质。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3、,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v阜阳汉简为西汉初期简册。1977年在阜阳县双古堆1号汉墓中发掘出土。墓主夏侯灶,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因此,阜阳汉简为汉初遗物.从1980年9月开始,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和阜阳地区博物馆联合组成了阜阳汉简整理组,对这批汉简进行整理,发现包括竹简,木简,木牍3类简文计有11种古籍。西汉墨迹留传于世的极少,该简册的出土,对于考察西汉的历史,语言,文字及2000多年来书法艺术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v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
4、一手资料。v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v 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秀美婉约,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大约属晚期作品,有的古拙老辣,字体篆意浓厚,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由此可见汉隶从篆向隶演变轨迹。东汉隶书v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多样。v代表碑刻有:张迁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衡方碑、石门颂、西狭颂、西岳华山
5、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v仅就隶书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唐代隶书v唐人擅篆隶者,有李阳冰、韩择木、徐浩、史惟则、尹元凯、李隆基等。清代碑学v书法史称乾隆以前为“帖学期”,其后为“碑学期”。学帖之习由来已久,至清,康熙好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好赵孟頫,上行下效,帖学之风炽热矣。尤其因科举书法讲究“黑、圆、光”,遂形成所谓“馆阁体”。v碑学的出现及其迅速兴盛,与时代风气之浸染有关,与碑版实的大批出土和金石文字学、考古学的兴起有关,更与书家学者们的极力鼓吹有关。前有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后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再后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具体而微地剖析碑书之客观价值,既而在书坛上掀起尊碑浪潮,于是,自嘉道而至咸同,书家结社,竟习碑版,又成一种风气。v 碑派代表书家甚夥,前有郑簠、金农;后有邓石如篆隶双美、沉着雄厚;伊秉绶隶书面目独特,朴拙敦实。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曾熙、李瑞清等,均师法汉隶,形成自己书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