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变 l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 l 中国栽培稻的演变和分类 l 中国稻作区域的划分 l 水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l 晚季稻 (基本型)糯稻品种(变异型)l (基本型)陆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籼亚种 (变异型)糯稻品种(变异型)(基本型)水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早、中季稻(基本型)糯稻品种(变异型)(变异型)陆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变异型)糯稻品种(变异型)普 通栽培稻l 水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l 晚季稻 (基本型)糯稻品种(变异型)l (基本型)陆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粳亚种 (变异型)糯稻品种(变异型)(基本型)水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早、中季稻(基本型)糯稻品
2、种(变异型)(变异型)陆 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变异型)糯稻品种(变异型)l 稻原产于热带,现在的栽培稻分属于禾本科稻属植物的两个种,即OryZa sativa(普通栽培稻或称亚洲稻)和Oryza glaterrima(光稃栽培或称非洲稻)它们都是2倍体(2n=24)。l 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过去人们认为是印度,也有主张是中国的,近些年,国际上研究稻种起源的学者认为,普通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老挝及中国西南部一带的东南亚山地,并称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l 从三方面考证l1、中国野生稻的公布;l2、考古发掘和古文字记载;l3、稻的语音系统。l 中国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部的热
3、带、亚热带地域。l 籼亚种和粳亚种l 早、中季稻和晚季稻l 水、陆稻l 粘、糯稻l 栽培品种l 丁颖等根据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全国各地品种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把栽培稻系统地分为:籼、粳亚种,早、中季稻和晚季稻群,水稻和陆稻型,粘稻和糯稻变种,栽培品种五级。l 栽培稻中,籼稻性状更接近于野生稻,和野生稻杂交较易结实,籼粳稻在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但籼粳杂交能部分结实(结实率多在50%以下)。据研究,普通野生稻脂酶同功酶谱显现出籼稻、粳稻或籼、粳稻共存的酶带,说明籼、粳同源,二者差异没有超出生物种的范围,故将籼稻定名为籼亚种,粳稻为粳亚种,籼是基本型
4、,粳则是适应高海拔高纬度低温条件下形成的气候生态型,即变异型。l 云贵高原籼与粳的垂直分布证明了籼向粳演化的观点。我省一般年平均温度17以上地区为籼稻,16以下地区为粳稻。海拔2000m以上是耐寒性特强,带花青素很浓的高原粳稻1750-2000m是籼、粳品种并存,1750m以下是籼稻品种区(现在因推广使用新品种,垂直分布的海拔有下降)。随着海拔的升高,稻植株的形态和穗部性状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株高降低,剑叶缩短,穗长缩短,粒数减少,空秕率增长。l 进入粳稻区的籼粳品种,其稃毛、粒型、抗寒性都类似粳稻。籼稻交错区的有些粳糯,植株,穗型及粒型表现介于籼粳之间,难以明确区分。中间型的存在可能认为是一
5、种适应籼粳的交错区的生态型,也可作为籼稻向粳稻过渡的证明。就全国范围来说,籼稻局限于秦岭淮河以南,且都在海拔较低地区,而粳稻虽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但南方的高地及太湖流域、台湾都有种植,覆盖面大,适应环境条件却较广,品种的性状变异却比籼稻更为丰富。l 无论籼、粳稻都有早、中、晚稻之分。它们在植株形态和杂交亲和力上没有什么差别,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上。l 一般的早、中稻类型的品种,只要温度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并不需要特定的日长条件,而在任何季节进行幼穗分化和抽穗。早稻对光照钝感以至无感。早稻类型的水生使稻作能够向高纬度和高温期短的高原推进。l 普通野生稻生长于沼泽地带,由此驯化
6、演进的栽培稻首先应该是水稻,亦即水稻是基本型。陆稻则是经过选择产生的适应于不淹水条件下的生态变异型。水、陆稻在植株形态特征上差异很小,生理上的差异却较大。l 粘稻和糯稻在形态特征和生理上没有明显差异,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米粒和淀粉构成不同。野生稻都是粘型的,米发现糯型,所以由野生稻驯化出的栽培稻应属粘稻,亦即粘稻是基本型,糯稻是因米质变异由人工选育而演变成的变异型。粘稻含直链淀粉12-30%(籼多、粳少),糯稻不含直链淀粉或含量1-4%。粘米煮成饭时胀性大,粘性差。糯米煮成饭时胀性小,粘性强。l 粘米和糯米的米色不同,粘米透明、糯米平时为平透明,干燥后则呈乳白色,这是由于胚乳细胞中产生的微小气泡在
7、细胞壁表面形成光散射所引起。粘米淀粉吸碘性大,致呈兰紫色,糯米淀粉吸碘性小而呈棕红色。糯米的糊化温度低而时间短,胶稠度概属软;粘米则较高、较长,概属硬。糯稻的抗旱性、抗寒性均比粘稻强。l 籼和粳稻,早、中季和晚季稻,水和陆稻,粘和糯稻中,由于各地方栽培目的和栽培环境条件的不同,各个栽培品种的特征特性又是各不相同的。l 全国稻作区域的划分l 云南水稻种植区划 l 滇中一季粳、籼稻区 l 滇南单、双季籼稻区 l 南部边缘水、陆稻区 l 滇东北高原粳稻区 l 滇西北高寒粳稻区 l l 云南从南部的河口至滇西北的泸沽湖畔。南北跨9个纬距,海拔由不中100米至2600多米,在热带、亚热带、温带3个大气候
8、带中,都分布有大面积的栽培水稻。可见云南水稻气候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水稻的气候生态型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种植一季中稻、双季稻及三季稻;有粳稻、籼稻、杂交稻及陆稻等。l 包括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大理、保山6个地、州、市的全部或大部分县,以及泸西、华坪、永胜县,共52个县市。稻田多分布在海拔1500-2000m地带,年均温多数县为14.5-17,10积温3900-7996,是本省稻谷主产区。耕作制度主要为单季稻二熟。金沙江河谷可种植双季稻。现在海拔1600m以上为粳稻区品种,中粳类型,1400-1600m为籼粳交错区。l 包括东自富宁,西迄永德的30个县、市。稻田分布于海拔800-1000m地带
9、,年平均温度15.8-23.8,10积温6000-7000,本区交通条件较差,稻作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复杂,以单季稻二熟和一熟为主,中部和低海拔地区为双季稻为主的二熟成三熟制,近年来一季中稻(杂交稻)蓄留再生稻有一定面积。品种主要为中籼,亦有晚籼、中粳。l 包括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全部及河口、孟连、镇康等19个县、市。稻田分布在海拔1200m以的河谷与盆地。年平均温度15.2-22.6,10积温为5207-8246,年降水量1300-2000mm,其中西双版纳州3倒为云南糯稻主产区;德宏州6县(市)是籼粘型软米集中产区;其余10县为水、陆稻兼作区,本区因民族习俗、气候等种种原因,耕作制度及使用品
10、种都较复杂,以单季稻一熟居多,并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二熟。早、中、晚熟期的籼、粳稻及糯稻并存。l 包括昭通地区全部、曲靖地区部分县及东川区,共14个县区,光、热、水资源均较差。稻田主要分布在1500-2200m地带。年平均温度11.3-21.1,多数地区10积温为3000-4000,金沙江河谷则在5000以上。年降雨量700-1000mm,气候温凉、阴雨多、日照少,冷害频繁。多数地区稻田只种一季早粳。金沙江河谷可种双季稻。l 包括怒江、迪庆州全部,大理州、丽江地区部分,共12个县、市,海拔在2000m以上,年降水量600mm左右,10积温3000-4000,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河谷降雨量1300mm,10积温5000左右,一年一熟,为耐寒性强的中粳品种,三江河谷可种中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