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诗圣”。他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原籍襄阳,在河南巩县住家,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一、作家作品:年东游齐赵,30岁回到洛阳,在偃师成婚,33岁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不久又北上齐鲁,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后来多次来到长安,希望自己能立登要路
2、,致君尧舜,却总是落空。这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国家安危,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被后人称为“
3、诗史”,他则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预习检测:1、字音词义。秋兴xng 塞上si 系舟x 砧板zhn 万壑h 荆门jng 朔漠shu 青冢zhng 省识shng 千载zi 琵琶p p 猿啸xio 渚清zh 霜鬓bn 潦倒lio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明妃:王昭君青冢:王昭君墓 省识:曾经识得 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百年:晚年 苦恨:极其遗憾 新停:刚刚停止3.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永泰元年(765),杜甫离开成都去渝
4、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2)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秋。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登高: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所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
5、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4.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又名今体诗,因其讲究严格的格律,故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在押韵、对仗、平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排律是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把句数多于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按每句字数的多少,近体诗又有五律和七律之分。秋兴八首(其一)1.“秋兴”是何意?从题目来看,秋兴八首这一组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写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八首诗以忧念国家兴衰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为景,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
6、调,表达了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秋兴”:兴感之由为秋,即因秋而兴发的诸多感触。2.首联和颔联有哪些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水、波浪、塞上、风云”。意境:描绘了风云变幻、壮阔的巫峡景观,创造了一种萧瑟阴森、悲壮苍茫的意境。3.颈联中,“丛菊两开”指的是什么?“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故园”指的是哪里,此句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丛菊两开”:两种说法。一为两次见到菊开,一为第二次见到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因此可理解为“第二次见菊开”。“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
7、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故园”:长安。“孤舟”二字体现了作者独自漂泊、常年客居在外的孤独之情,“故园”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归长安之心。4.尾联中,“催刀尺”和“急暮砧”各是什么意思?体会尾联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催刀尺”: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此联说的是严冬将至,霜风凄紧,许多人家开始赶裁新衣,“捣衣声”在暮色中响起,作者见御寒者皆有所备,自己作为客子却无衣御寒,心里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思乡之情亦油然而生。5.合作探究: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此诗“对秋而伤羁旅,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生情”,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看法。仇兆鳌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
8、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简。诗前两联不仅可理解为“托兴”而写,写景本身也很重要,通过写景,创造了萧瑟阴森、悲壮苍茫的意境,为本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丛菊”“孤舟”“寒衣”等典型事物作为陪衬。整首诗融凄苦之情于萧森之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咏怀古迹(其三)1.题目中的“古迹”指的是什么?“古迹”: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作者对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2.王嗣奭在杜臆中说此五首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非专咏古迹也”,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还咏了哪些
9、内容。此诗借咏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首联:写昭君村,包含万千感慨,有怜惜之意。颔联:写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颈联:写因画师的过错,昭君未能见汉元帝,后远嫁匈奴,作者借用女子貌美入宫被冷落之事,来抒发男子怀才入朝不得志的抑郁之意。尾联:言千载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表达作者对其人其事的悲哀之意与同情。3.本诗哪一个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感情。“怨恨”。昭君的“怨恨”尽管包含“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通过前几联中的“朔漠”“向黄昏”“夜月魂”,能看出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作者借咏昭君怀念故土的忧思
10、,来表达自己远离故土、独自漂泊的思乡之情。4.本诗多用典,找出这些典故,并说说用典的好处。“尚有村”:村指的是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长青,故名“青冢”。“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师,惟昭君不肯,被画师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语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美貌非凡,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千载琵琶”:传说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古乐府有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作用:此诗多用典,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昭君的故事,减少了语词的繁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昭君不得召见、远离故土的怨恨忧思,也借咏昭君表达
11、自己独自漂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5.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此两联,试作分析。对比和反衬。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登高1.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此诗:“此辍饮独登之总慨也。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反复诵读,在诗中分别找出“望中所见”和“意中所触”。望中所见:首联和颔联。意中所触:颈联和尾联。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所见”的?它们有何特点?俯仰的角度。仰:“风急天高猿啸哀”。俯:“渚清沙白鸟飞回”。远近的角度。近:“无边落木萧萧下”。远:“
12、不尽长江滚滚来”。特点:气势恢宏、境界阔大、萧瑟苍茫。3.能直接体现作者“所触”之意的字词有哪些?为何作者有这些感情?“悲”“多病”“独”“苦恨”“潦倒”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所触”。因诗人常漂泊在外、客居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常为家国忧伤,所以感到“艰难”“苦恨”;且此时已年老多病才戒酒,身边无一亲朋陪伴倾诉,独自“潦倒”失意。4.宋人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说说你的理解。“万里”:独自漂泊在外,离乡之远;“秋”:季节的凄惨与萧条;“作客”:自己客居异乡;“常作客”:作客他乡时日已久;“百年”:年近垂暮;“多病”:多衰疾;“台”:于高处抒怀;“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