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有目无篇,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诗经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
2、,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根植于人民生活,立足于社会现实。根植于人民生活,立足于社会现实。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有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构成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
3、卷。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句式和章法特点:1.1.以四言为主;以四言为主;2.2.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音乐效果;加强主题;层层递进。诗经中多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叠字、双声叠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3.3.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
4、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
5、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古 诗 词 诵 读123学 习 目 标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
6、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
7、“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应,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共同对付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共同行动!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与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
8、特点?为什么这样写?3.为什么诗歌中反反复复出现“我”?请概括“我”的形象特点。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上战场秦风无衣与子同仇(情绪方面)与子偕作(行动之始)与子偕行(奔赴战场)递进关系。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3.为什么诗歌中反反复复出现“我”?请概括“我”的形象特点。“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即慷慨从军、保卫家园、团结友爱、协同作战的爱国者形象。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2.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写?重
9、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与子同袍 与子
10、同泽 与子同裳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D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谢谢观看1单元介绍,重点是本单元主题“女性的声音”的发展历史介绍。让学生了解女性小
11、说发展的历史及特点。2.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内外阅读情况说一说自己对于女性小说的了解,谈一谈他们印象中女性小说有怎样的特色。3.重点是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根据学生对作家萧红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的了解程度,来安排教学方式。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鲁迅与萧红的忘年交来引出对萧红及其作品的介绍。5.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6.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8.唯有经历劳动的洗礼,挥汗如雨,奋斗筑梦,才能悟得真谛,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