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 学年度上期高 2023 届半期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1-5 ABCCD 6-11 DBCABD 36.(1)农业大省,种源基础好;育种基地多,基础条件好;育种技术先进,科技水平高;有政策支持。(每点 2 分,答对 4 点得 8 分)(2)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晴天多,光照充足;夏季昼夜温差大,种子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气候干燥,利于种子晾晒与储藏。(每点 2 分,答对 4 点得 8 分)(3)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作物生长周期,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国外农产品的依赖。(每点 2 分,答
2、对 3 点得 6 分)37.(1)特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多年平均日蒸散量小。(2 分)中下游地区径流量小,土壤含水量少,可用于蒸散水量少;中下游草地面积小,植被覆盖度差,蒸腾作用弱。(答对 2 点得 4 分)(2)夏季。(2 分)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可用于蒸散水量多;农田灌溉,土壤水分充足,可用于蒸散水量多;农作物及植被繁茂,植物蒸腾作用强;气温较高,日照时数长,有利于地表蒸散。(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分)(3)蒸散量不断增加。(2 分)中下游水资源短缺(径流量减少);绿洲边缘地区植被破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绿洲边缘地区土地退化(盐碱化加剧/荒漠化加剧)。(每点
3、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4)同意: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本区域水资源;使湖泊及天然植被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缓解。(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不同意:消耗上游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游缺乏生态用水补偿机制,影响上游生态环境。(答对 2 点得 4 分)43.(答对 5 点得 10 分)高速公路的开通,改善了旅游投资与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到筠连县开发旅游资源。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便于游客进出,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44.关
4、系:随间伐强度增大,幼苗密度增大,乔木蓄积量减少。(4 分)原因:间伐强度增强,乔木减少,裸地面积越大;幼苗生存空间增大;幼苗获得更多的光热资源。(答对 3点得 6 分)历史参考答案:24A【详解】根据“西周晚期”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可知,材料是有关土地纠纷的一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但西周中期以后,很多贵族开昆私田,土地出现私有化超势,“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随之产生了许多土地纠纷,A 项正确;凭此案例无法得出王室权威下降的结论,排除 B 项;经官方调解,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以文书形式封存官府,这说明十地
5、转让是有制度约束的,不是随意买卖,排除 C 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贵族间的矛盾,排除 D项。故选 A 项。25B【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郡治分布在北方比较密集,南方比较稀疏,说明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南方高,B 项正确;完全延续了春秋战国郡治的设置与春秋战国郡治大多分布在诸侯国边境不符,排除 A 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的体现,排除 C 项;秦代郡县制彻底消除了分封制复活可能性的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比较彻底的,儒家思想也取代道家黄老思想成为西汉政权的统治思
6、想,儒家思想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中道家黄老思想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民间传播并逐渐壮大从侧面说明了儒家成为中国传统主流地位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C 项正确,排除 A 项;道家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是材料从正面反映的而不是侧面反映出来的,排除 B项;儒家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动摇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7D【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的运行需要反复的磋商,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皇帝的决策,这容易导致国家行政运行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的缺陷,D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权,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唐朝三省制度并未
7、导致中枢部门的矛盾激化,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避免了决策失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故选 A 项。28B【详解】材料讲述了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在位期间(1162-1189)政府力保会子有序运行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这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及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有序流通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卓有成效,B 项正确;南宋政府此举并不是加强抑商政策,相反,有助于商业的扩大发展,排除 A 项;题干信息是政府在控制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量、与纸币制造技术成熟与否无关,排除 C 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 项。故选 B 项。29C【详解】材料“太后为避嫌,令内阁议
8、行,内阁票拟由此开始。”体现了内阁有了票拟权,说明中央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外戚专权,排除 A 项;内阁权力的变化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到中枢行政,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0B【详解】泰莱是主观上对刘步蟾有意见,就在他在回忆录中,将私人的意见夹杂进回忆录中,体现了记录者的主观性影响了历史叙述,B 项正确;“不能”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讨论时代环境的影响,排除 C项;“确定历史事实须综合”这一表述太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1A【详解】据材料,反映出梁启超等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民族危机和西学的冲击下发生了异变,A 项正确;甲午战后
9、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但当时各阶层并未真正觉醒,排除 B 项;材料中借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只是宣传变法的手段和需要,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排除 C 项;梁启超等维新派此时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32C【详解】据材料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国民”可知,孙中山在此就是强调“国民”在资产阶级民主国民中的重要性,C 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平民或“民本”和近代“国民”不是一个概念,排除 A 项;材料中未讨论三民主义,B 项与本题无关,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3D【详解】根据材料
10、,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这实际上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表明中央支持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新的革命探索,D 项正确;“首次”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A 项;早在 1927 年八七会议就提出土地革命政策,排除 B 项;“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但革命策略的争论并未结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4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颁布时正处于即将建立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因此鼓励经济发展。1954 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D
11、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 B 项;共同纲领由政协通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5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三年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困难,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缩小城镇人口,缓解粮食缺乏问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A项正确;“差别”和“差距”,农村和城镇的差别无明显变化,人口差距有所缩小,排除 B 项;材料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会缓解经济困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布局,排除 D 项;故选 A 项。41(25 分)(1)趋势:从受自然灾害、避战的迁移到正常的迁
12、移;北方人民南迁,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流向城市;华人部分外流;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每点 2 分,共 4 分)原因:自然灾害和饥荒发生;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吸引;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考虑;政府组织为了弥补财库不足,人口迁移带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三点 5 分、两点 3分、一点 2 分,共 5 分。可从自然环境、政局、经济、文化、阶级等角度考虑)(2)特点:赋役沉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人口迁移;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镇的人
13、口迁移;政府性鼓励性移民;省内迁移或省际迁移;由东向西、由内陆向边疆的开发型移民,平原向山区的渗透型移民。(每点 2 分,共 8 分)(3)影响: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流动机制(或户籍制度)发生转变;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每点 2 分,共 8 分)42(12 分)示例 1 观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区演变(3 分)阐述:行政区划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面朝渤海,地理位置优越。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先
14、后定都今天的北京,天津作为漕运和海运的重要节点,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工商业迅速发展,因此从军事单位“镇”、“卫”发展为“州”、“府”。随着清末天津开口通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大量出现,天津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先后成为省会和特别市。(9 分)示例 2 观点:地理位置是影响行政区划的重要因素(3 分)阐述:天津是北京的重要门户,北京在金、元、明、清作为政治中心是首善之区,需要加强周围的拱卫力量,因此天津长期作为“镇”、“卫”等军事单位存在。民国初期,北京仍是首都,作为近邻的天津成为直隶省会,为北京分担了部分政治任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但北平仍是北方重要的政治
15、和文化中心,天津则被设为特别市,定位为北方的工商业中心,双城距离相近,功能互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9 分)(提示:还可以从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对外贸易发展推动通商口岸发展的关系等角度作答。)45(15 分)(1)特点:对象多元;覆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从京畿到地方各州);体现继承与发展;举措多样;受中原文化影响明显。(8 分,每点 2 分,任 4 点共 8 分)(2)意义: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强了百姓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改变了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了华夏文化礼仪的传承与传播。(7 分,每点 2 分,4 点共7 分)46(15 分)(1)背景:国家强盛安定;中外交流频繁;民族文化交融;丝路贸易频繁;宫廷乐舞发展;玄宗喜好音乐。(时代背景 3 点 5 分,个人因素 1 点 2 分)(2)赞美开元年间的霓裳曲为盛世雅乐。(2 分)说明:开元年间政通人和;突出乐曲教化功能。(任意 1 点 2分)批评天宝年间的霓裳曲是乱雅俗乐。(2 分)说明: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乐与政通”思想的影响;夷夏观念的影响。(任意 1 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