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六国论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因为“楚人一炬”,而灰飞烟灭,杜牧在反思;鼓角争鸣、刀光剑影,地偏一隅的秦国吞并山东六国成了最后的赢家,苏洵也在反思。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段史实,他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家有老人泉),宋代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等,文集为嘉佑集。为文擅长政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
2、为文擅长政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纵横家笔意。解题v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六国论”应是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败的原因。秦秦强强楚楚大大齐齐富富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在苏洵的生活夏军队大小六十
3、余战,败多胜少。在苏洵的生活年代(年代(1004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双方订立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纳银纳绢。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纳银纳绢。这样贿赂的这样贿赂的结果,既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又加重了人结果,既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患。六国破灭,非六国破灭,非兵兵不利,战不不利,战不善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破灭之道道也。也。或或曰:曰:“六
4、国互六国互丧丧,率率赂秦耶?赂秦耶?”曰:曰:“不赂者不赂者以以赂者丧,赂者丧,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故曰。故曰弊在赂秦弊在赂秦也!也!”兵器兵器擅长擅长原因原因有的人有的人sng灭亡都都由于由于因为因为保全,形做动保全,形做动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 秦秦以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得城,较秦之所得,与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战胜而得者,其实其实百倍;诸侯之所百倍;诸侯之所亡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大患,固固不在战矣。思不在战矣。思厥厥先先祖父祖父,暴暴霜露,
5、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举以予以予人,如弃草人,如弃草芥芥。凭借凭借得到得到它的实际数量它的实际数量丧失的土地丧失的土地最担心最担心 当然当然juju其其祖辈父辈祖辈父辈pjiji暴露暴露全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奉之奉之弥弥繁,侵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矣。矣。至于颠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理固宜然。古人云:云:“以以地地事事
6、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此言得得之。之。军队军队满足满足更加更加确定确定用用以至于以至于灭亡灭亡侍奉侍奉得当得当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终继继五国迁灭,何哉?五国迁灭,何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国既既丧丧,齐亦不,齐亦不免免矣。燕赵之君,矣。燕赵之君,始始有远略,能守有远略,能守其其土,土,义义不不赂秦。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燕虽小国而而后后亡亡,斯斯用用兵兵之之效效也。至丹也。至丹以以荆卿荆卿为为计,计,始速始速祸焉。祸焉。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再,李牧,李牧连连却却
7、之。之。最终最终亲附亲附已经已经幸免幸免坚持正义坚持正义起初起初他们的他们的因此因此灭亡灭亡 这这功效功效用用才招致才招致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两次两次使使退却退却判断句判断句洎洎牧以谗牧以谗诛诛,邯郸邯郸为为郡,惜其用武而不郡,惜其用武而不终终也。且燕赵处秦也。且燕赵处秦革灭革灭殆殆尽之际,可谓尽之际,可谓智力智力孤危,战败而亡,孤危,战败而亡,诚诚不得已。不得已。向使向使三国各三国各爱爱其地,其地,齐人勿附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刺客不行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数,存亡之存亡之理理,当当与秦相较,与秦相较,或或未未易量易量 。等到等到被诛杀被诛杀成为成为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智谋
8、和力量智谋和力量灭亡灭亡几乎几乎实在实在假使假使爱惜爱惜行动行动命运命运如果如果或许或许 轻易轻易jj 判定判定被动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呜呼!呜呼!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天下之奇天下之奇才,才,并并力力西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咽也。也。悲夫!有如此之悲夫!有如此之势势,而而为为秦人积威之秦人积威之所劫所劫,日日削削月割月割,以以趋于亡。趋于亡。为为国者无使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哉!用用合合礼遇礼遇向西向西吞咽吞咽形势形势胁迫胁迫 一天天地一天天地被动句被动句割让割让以致以致治理治理被动句
9、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其势势弱于秦弱于秦,而而犹有可犹有可以以不赂而胜之不赂而胜之之之势势。苟以苟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大,下而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又在六国下矣。势力势力的的却却凭借凭借如果如果凭借凭借在六国之后在六国之后却却 跟从跟从先例先例定语后置定语后置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10、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破灭的原因?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数量上数量上(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程度上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对比、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道理(引用论证)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
11、原因?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齐 与嬴不助五国与嬴不助五国燕燕以荆为计速祸以荆为计速祸赵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诛良将,用武不终盖失强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勿附于秦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刺客不行良将良将犹在犹在(假设论证)(假设论证)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第五段,第五段,借古借古(六国破灭)(六国破灭)讽今讽今(在六国(在六国下)。下)。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作者为什
12、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要以六国为借鉴,不
13、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而胜之道。v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弊在赂秦。v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赂秦力亏,分析六国,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v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
14、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的结果。v第四部分:第四、五段,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弊弊 在在赂赂 秦秦赂赂 秦秦 力力 亏亏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以赂者丧丧数量数量上上程度程度上上道理道理上上齐亡之事齐亡之事实实燕亡之教燕亡之教训训赵亡之悲赵亡之悲剧剧(总分)(总分)(第一段)(第一段)(总分)(总分)(第二段)(第二段)(总分)(总分)(第三段)(第三段)(过渡)(过渡)(分总)(分总)为国者无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所劫哉(第四段)(第四段)(引古)(引古)(递(递 进)进)毋从六国破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亡之故事(第五段)(第五段)(讽今)(讽今)(并(并 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