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系故都品秋景,一枝一叶总关情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故都的秋课段课时主题寻找“物与我互动的机缘”第一课时通览文本初感知,物我机缘我来寻通览文本初感知,物我机缘我来寻理解“物与我互动的方式”第二课时心系故都品秋景,一枝一叶总关情心系故都品秋景,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三课时天地大美虽无言,生命之教景中明天地大美虽无言,生命之教景中明第四课时鉴山赏水得意趣,情随景变思浩渺鉴山赏水得意趣,情随景变思浩渺探究“物与我互动的结果”第五课时工笔写意景纷呈,万物皆着我色彩工笔写意景纷呈,万物皆着我色彩第六课时脉脉荷塘蕴真情,巍巍山岳慰我心脉脉荷塘蕴真情,巍巍山岳慰我心第七课时世间安得两全法,寄情山水求突围世间安得
2、两全法,寄情山水求突围记录“我与物的真诚对话”第八课时他山之石可攻玉,妙笔生花抒性灵他山之石可攻玉,妙笔生花抒性灵单元任务框架学习目标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之情,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活动情境活动情境 为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学品味,我市城市轨道集团将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经典散文篇目为基础,以“读经典散文,悟自然情怀”为主题,进行地铁1号线车厢的设计改造。现邀请我校学生参与地铁车厢的设计。活动二资料收集设计介绍展板 活动一活动一体悟情感录制诵读视频 活动三鉴赏文段精选车厢图片活动
3、一活动一资料收集,设计介绍展板资料收集,设计介绍展板 地铁站内需提供有关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供乘客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请自主查阅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展板的制作。展板一:写作背景展板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4、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展板二:作者介绍展板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展板三:创
5、造社展板三:创造社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活动二活动二 鉴赏文段,精选车厢图片1.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怎样的特点?写了哪几幅秋天的图景?预设:预设:“可是啊,北国的秋,可是啊,北国的
6、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悲凉。”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树奇景图2.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上五幅图景中任选一幅,品味其中蕴含的“秋味”。秋晨小院图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
7、作陪衬。秋晨小院图秋色秋色(视觉)(视觉)碧绿的天色,青天下,一丝一丝碧绿的天色,青天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漏下来的日光,(朝荣朝荣)的蓝朵的蓝朵冷色调、冷清、悲凉。冷色调、冷清、悲凉。秋声秋声(听觉)(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作者的作者的情态情态“泡一碗浓茶泡一碗浓茶”,“细细数数”,“静对静对”悠闲、惬意、对故都秋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冷、孤独、悲凉。秋槐落蕊图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北国的槐树,也是种能使人联想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8、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感出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扫街的在树影下的在树影下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古人所说的梧桐叶而天下知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秋的遥想,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如何
9、体现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特点?多感官多感官相结合相结合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闲静谧的氛围。触景生情触景生情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作者见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作者见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秋蝉残鸣图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更是
10、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么地,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蝉蝉”出现的季节,使得出现的季节,使得“蝉蝉”这个意象有了特这个意象有了特定的主题:悲秋。因为蝉出现的季节是夏天,在进入定的主题:悲秋。因为蝉出现的季节是夏天,在进入秋天后会逐渐死亡,而蝉这样的生长季节,和中国文秋天后会逐渐死亡,而
11、蝉这样的生长季节,和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情结相符合。因为人自古以来的悲秋情结相符合。因为 悲秋悲秋 是中国诗是中国诗词文化中国传统基调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情结,词文化中国传统基调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情结,自宋玉九辩中的自宋玉九辩中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木摇落而变衰 开始,中国人就发现了秋和进入暮年开始,中国人就发现了秋和进入暮年的人有巨大的相似性。而悲秋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多的人有巨大的相似性。而悲秋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多是伤感的,比如:是伤感的,比如:凄凉、孤清、惆怅、伤感凄凉、孤清、惆怅、伤感等。等。“蝉蝉”的意象内涵的意象内涵蝉秋雨话凉
12、图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来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奇:奇:来也
13、匆匆,去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匆匆。声音声音“息列索落息列索落”静;快,利索,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不拖泥带水,清爽。声调声调缓慢悠闲。缓慢悠闲。内容内容渐生凉意。渐生凉意。环境环境清净。清净。心境心境闲适。闲适。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
14、s。秋树奇景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淡绿微黄”呈现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这与作者体会到的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感受是一致的。3.基于五幅图景的鉴赏与品味,从下列图片中选择带有“故都秋味”的图片,写一则推荐语,推荐其张贴在地铁车厢内。活动三活动三 体悟情感,录制诵读视频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运用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通过四组对比,表现出北国的秋浓烈
15、、隽永、有味。通过四组对比,表现出北国的秋浓烈、隽永、有味。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清、静、悲凉”的秋景来写呢?试分析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4.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从下列曲子中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首,为此文配乐朗诵,并录制成音频。柴科夫斯基:十月:秋之歌乔瓦尼:秋天的色彩陈培勋:平湖秋月理查德克莱德曼:秋日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