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戏曲与音乐类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方法戏曲与音乐类专练 考点: 1.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2.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节选) 3.罗怀臻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 4.魏鑫京剧脸谱艺术(节选) 5.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考点研究】 一、全景式介绍方法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
2、和材料。 (二)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1.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2.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三)抓关键词 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
3、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二、表述议论文的观点的方法介绍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
4、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三、考题研究 (一)设题形式 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
5、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
6、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二)宏观把脉 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
7、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三)微察病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
8、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考题对接】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古代各门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有其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门艺术的特色。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
9、的特色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它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 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体事物之能成为具体事物的根本,因而就理所当然地也是艺木作品的根本。中国艺术理论从先秦到魏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文以气为主”(曹丕),这是文学:“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这是书法;“冷冷然满弦皆生气氤氲”(徐上灜),这是音乐;谢赫绘画六法以“气的生动”为第一气韵生动又可以作为整个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 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它也是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为分门别类而又有条
10、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秩序的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地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木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可以说儒家重阳刚之美,道家主阴柔之美。若不从文化结构分类,而从儒道本身的差别谈它们对艺术分类的影响,则显现为艺术类型的浓淡神选。浓与淡分别代表儒道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孔子之重文与庄子之尚质,朝廷之富与山林之朴,都市之繁与田园之
11、淡。从美学上讲,浓表现为一种“错彩镂金”的美,淡表现为种“出水芙蓉”的美。神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形写神、以形显神、形神兼备,由法度而超法度、法度整严。所谓逸,即超朝廷,越世俗,拙规矩,轻法度,以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但是阳刚与阴柔、神与逸又不是截然划分的,它们也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道理。就艺术来说,音乐须
12、五音配合,绘画要“错画为文”、“墨分五彩”,书法要八种笔划。中国各门艺术都是通过自己所依媒介的多样性组合,按和实生物的原则而产生出来的。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涵矛盾诸方面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中国的和与“中”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乐须有主音,绘画讲整体性、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等,戏曲乐器中鼓板是中心,建筑群要有主体建筑。中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有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
13、,历史盛表,国家分合,王朝兴亡。正像四季中有秋冬,历史运转中有表亡,情感中必有悲愁。因此,中国的和谐中含有悲、怨、愤、憾之一面,但中国艺术在表现悲、怨、愤、憾时,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总之,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1第段“出水芙蓉”比喻的是一种_的美。 2依据段,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气的宇宙,规定或制约着中国古代各门艺术。 B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的中国文化概念。 C气是虚是无,追求虚无
14、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D气无形而虚、韵有形而实,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 3能依据第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都显现为浓淡神逸的艺术类型和审美情趣。 B所有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形与神,但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无规矩法度。 C陶渊明主要秉承道家思想,其归园田居主要表现为淡逸之美 D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必定都实现了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用本文“和”的观点,分析陆游示儿的思想情感。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答案】 1天然;本色。 【解析】分析第段“出水芙蓉”比喻的是哪种
15、美,要结合“表现为孔子之重文与庄子之尚质,朝廷之富与山林之朴,都市之繁与田园之淡”分析可知,“出水芙蓉”比喻的是“质”“朴”“淡”,也就是说“出水芙蓉”比喻的是质朴、天然、本色的美。 2A【解析】本文段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风貌以及“气”是中国艺术的根本。 B“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的中国文化概念”错。原文,“中国艺术理论从先秦到魏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可知,原文作者是说中国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并不是说或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 C“追求虚无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错,原文,“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
16、的宇宙,才能深刻地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木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可见,作者是说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是气韵生动,中国艺术的原则是虚实相生,追求虚无并不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D“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错。原文,“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可见,作者只是说气无形,在作品中,气化虚为实,但是作者并没有说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 3C【解析】第5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 A“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都显现为浓淡神逸的艺术类型和审美情趣”错,说法太绝对。原文说
17、“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指“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B“但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无规矩法度”错。原文说“所谓逸,即超朝廷,越世俗,拙规矩,轻法度,以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可见,“拙规矩,轻法度”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无规矩法度”。 D“他的诗歌必定都实现了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错。原文是说“阳刚与阴柔、神与逸又不是截然划分的,它们也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可见,原文只是说“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而选项说成是杜甫的诗歌必定都实现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 4示例一:本文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论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
18、的内在精神、基本类型、最高境界三个方面。 示例二:本文首段总起,明确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风貌,2至4段论证中国艺术“气”的根本,第5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类型,第69段论证中国艺术“和”的境界。 【解析】文章一共9段。第1段总起,根据“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有其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门艺术的特色”分析,首段明确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风貌。 关键第2段中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它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第3段中的“中国艺术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和第4段中
19、的“气也是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分析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是从“气”的角度阐述是“气”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即第2至4段论证中国艺术“气”的根本。 以上四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 第5段,根据首句话“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分析,本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基本类型。 根据第6段,“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第7段“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第8段“中国的和与“中”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中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有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和第9段尾句“总之,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分析,可知,这四段文字论证中国艺术“和”的境界。
20、 以上四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 5全诗以“九州同”作为思想感情的中心,第一句满腔的悲慨建立在后二句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的时和谐精神之中,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基调并不低沉,这是不和之和。 【解析】陆游示儿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元知万事空”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但悲不见九州同”写诗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内心感到遗憾、悲怆。“王师北定中原日”写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
21、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自己,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心、报国情。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表,国家分合,王朝兴亡”“中国的和谐中含有悲、怨、愤、憾之一面,但中国艺术在表现悲、怨、愤、憾时,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分析,陆游的这首示儿体现了本文作者所说的“不和之和”。诗中的“九州同”是全诗思想感情的中心。“死去元知万事空”抒发诗人满腔的悲慨之情。
2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把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的时和谐精神之中,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基调并不低沉,这是不和之和。 二、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节选) 音乐因素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是由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和歌剧本性共同决定的。歌剧作为综合性的音乐戏剧样式,它的生命形式即是由“音乐”与“戏剧”这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所构成。 音乐作为主情的艺术,它是直接诉诸心灵的,并且以最直接的形式“袭击”欣赏者的心灵。因此,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是心灵对心灵的对话,情感对情感的倾诉。音乐音响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音乐的品格是非语义性的,较之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模
23、糊性。音乐艺术的这些基本特性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可能具备的。在歌剧中,凡是戏剧、语言和其他构成元素无能为力的地方,常常也是音乐因素得以大显神通之处,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歌剧能够区别于其他综合艺术的独特优势。 由于音乐因素在歌剧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导地位,那么,它就不能不对构成歌剧综合体的其他艺术因素的存在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甚至从总体上规定着歌剧艺术的美学品格和宏观面貌。于是,戏剧的音乐性乃至整个歌剧的音乐性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命题,就被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 这一命题的提出,逻辑地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即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歌剧综合体及构成它的其他艺术因素,亳无例外地应当充分尊重音乐因素的独特规律和表
24、现优势,应当把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并为之创造一切可能的契机,作为自身艺术构思的前提;而关键问题是,若要完满达成这一任务,势必要向歌剧的情节构成、主题选择、人物关系、场面设置、戏剧冲突的组织与展开等提出音乐化的要求,这就理所当然地引起戏剧因素和其他艺术因素存在方式的变化。歌剧历史上无数成功和失败的创作实践都表明,无视音乐艺术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纯粹的戏剧构思,以及追求戏剧本真的存在方式,这样的创作实践对于歌剧来说是致命的。 当然,音乐艺术一旦进入歌剧综合体中,成为歌剧的综合元素之一,那么,它自身的独立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也就必然随之丧失,而与其他的综合元素构成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歌剧中,音
25、乐因素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关系才能获得创造和存在的意义;它的每一句抒情状物写意的表达,必须同特定的人物性格、情感状态、戏剧情境有机契合才具有戏剧性;它的歌唱部分,由于同特定人物的剧诗唇齿相依,因此便获得了语义的明确性和性格的规定性;而它的乐队部分,由于始终在歌剧的规定情景中鸣响,于是也失去了绝对音乐的纯粹性,而具有依稀可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清晰的戏剧意向。 这一切,都归结为一个尽人皆知的命题,即音乐的戏剧性。不具戏剧性的音乐,游离于歌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的音乐,对于歌剧来说,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即使作曲家把它写得十分华丽动听,至多可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欣赏,对于整部歌剧而言,则不
26、过是一个漂亮的赘疣而已。 由此可见,在歌剧中,音乐因素不但可以决定歌剧综合体及构成它的其他艺术因素的整体面貌和存在方式,而音乐自身的整体面貌和存在方式,也为歌剧综合体和其他艺术因素所决定。因此,歌剧艺术的整体音乐性,戏剧因素和其他艺术因素的音乐性,音乐因素的戏剧性,它们的有机协同,才是关于音乐在歌剧中主导地位的完整表达。 (摘编自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中国社会科学网”,8月5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歌剧的生命形式由“音乐”和“戏剧”两个元素构成,而音乐因素占据着其主导地位。 B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这是由音乐音响的特殊性
27、质决定的。 C音乐因素决定着戏剧的其他艺术因素的存在方式,甚至还规定着戏剧艺术的美学品格。 D戏剧性的音乐,能与歌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等相结合即可,华丽动听与否并不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即亮出了中心论点:音乐的内在规律和歌剧本性决定了音乐因素在歌剧的主导地位。 B第二段在理论上论述了音乐在歌剧艺术中的作用,是通过心灵“袭击”的方式感染欣赏者的。 C第四段运用例证法,分析了音乐在歌剧的情节结构,主题选择等其他艺术因素中的重要地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旨明确,重点突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8、() A歌剧是综合的音乐戏剧样式,而音乐因素由于其内在的规律和歌剧本性占据了歌剧的主导地位。 B歌剧能够区别于其他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语言和其他元素无能为力时,音乐却能大显神通。 C毫无价值和生命力的音乐,当然会游离于歌剧冲突、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因而不具有戏剧性。 D音乐可以决定歌剧综合体及其他艺术因素,反之音乐自身又为歌剧综合体和其他艺术因素所决定。 二、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节选)【答案】 1B【解析】A“两个元素构成”错误,原文,“它的生命形式即是由音乐与戏剧这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所构成”,可见原文是“两个基本元素”,说明还有其他构成因素,而选项说成了“两个元素”。 C
29、“音乐因素决定着戏剧的其他艺术因素的存在方式”错。原文,“音乐因素不但可以决定歌剧综合体及构成它的其他艺术因素的整体面貌和存在方式”,可见选项偷换概念,把“歌剧”偷换成了“戏剧”。 D“即可,华丽动听与否并不重要”错,原文只是说“不具戏剧性的音乐,游离于歌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的音乐,对于歌剧来说,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即使作曲家把它写得十分华丽动听,至多可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欣赏,对于整部歌剧而言,则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赘疣而已”,并没有说“华丽动听与否并不重要”。 2C【解析】C“例证法”错误,第四段是运用道理论证,并未列举事例证明观点。 3C【解析】C“毫无价值和生命力的音乐,因而不具有戏
30、剧性”错,强加因果。原文是“不具戏剧性的音乐,游离于歌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的音乐毫无价值和生命力”。根据原文“不具戏剧性的音乐”与“游离于歌剧戏剧冲突”两者是并列关系,都是产生“毫无价值和生命力”的原因。 三、罗怀臻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
31、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
32、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