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5006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决定法的性质及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法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力量,它在被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推进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正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深化过程中,法治原则得以逐步展开并确立其权威。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一、社会主义法与生产力一、社会主义法与生产力(一)生产力状况对法的最终决定性(二)法对生产

2、力发展的影响1、以权利保障制度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力2、为生产力诸要素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3、抑制生产力发展中的负面社会后果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性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性(一)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的性质、基本内容及价值取向(二)经济基础内在地要求法制协调和保障多元利益(三)经济基础影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及特点(四)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三、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三、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1、

3、从积极方面看,法确认和保护经济基础2、从消极方面看,法律会阻碍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具体而言,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命题,可从如下方面理解:1、厉行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条件2、法治具有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3、法治秩序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市场经济二、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二、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一)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及合法权益(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稳定发展(三)依法宏观调控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抑制市场经济对基本社会价值和利益的侵

4、害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激发人们追求权利和自由的法律积极性1、依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依法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1、完善初次分配的法律制度2、健全再分配调节的法律制度3、依法落实合理的分配调节原则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依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健全产权保护的法治2、营造法治化的公平竞争环境3、依法规范政府的市场管理权力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促进经

5、济发展二、依法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二、依法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一)依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依法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三)依法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三、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三、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一)筑牢“引进来”的全面开放环境的法治基础(二)加强对外“走出去”过程中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三)推动国际经贸法治,进行相应国内法制改革(四)以法治维护开放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第十八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建设法与政治的关系最为直接,法往往被看作政治的一个方面。政治是上层建筑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是一种新型

6、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有着 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民主政治框架下 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健康地发展。以法治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一、现代政治民主的内涵一、现代政治民主的内涵(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二)国家权力有明确界限(三)尊重少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四)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五)遵循法治原则第一

7、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一)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1、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2、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及核心内容3、民主政权要求以法治原则实现自身的稳固与发展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二)民主作为公共决策机制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三)民主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权利自由意识和守法意识1、发展民主的过程也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能力提高的过程2、民主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全民守

8、法精神(四)基于民主的权力制约会促进法治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四、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积极作用四、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积极作用1、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2、保障和促进人民权益3、促进对国家权力的制度性约束4、弥补民主制度的内在缺陷第二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一)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二)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1、二者的意志属性不同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3、二者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4、二者的稳定性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第二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联

9、系1、执政党政策是法的核心内容2、法是实现执政党政策的一种方式3、执政党政策的良好实施能够促进法的实现第二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二、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二、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三、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三、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一)依宪执政,执政党以宪法为最高准则(二)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三)领导立法,注重通过立法来实现党的意志(四)保证执法司法,支持、监督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尽职尽责(五)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六)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第二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四、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四、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一)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内在一致性(二)依

10、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三)依法治国促进依法执政五、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五、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节 人权保障与法治一、人权的概念一、人权的概念理解人权的概念,应把握人权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人权的普遍性2、人权的道德性3、人权的基础性4、人权的社会制约性5、人权的意识形态性6、人权的内在相互依赖性第三节 人权保障与法治二、人权体系的基本内容二、人权体系的基本内容基于对人权之概念及内涵的理解,我们将人权体系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基本自由权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3、特定群体的人权4、集体人权第三节 人权保障与法治三、以法治保障人权三、以法治保障人权在法治理念下

11、所建构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机制是当代人权保护的最重要方式。人权的实证 化、法律化,是人权保障的关键性步骤之一。通过将人权确认为法律权利并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予以保障,人权将更有可能得到充分落实和实现。第三节 人权保障与法治四、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法治建设的意义四、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法治建设的意义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基本价值之一2、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增强法治发展的推动力3、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助于提高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一、切实推进依法执政一、切实推进依法执政(一)加强执政党活动的党规国法规制(二)优化党组织与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二

12、、完善人民民主的法律机制二、完善人民民主的法律机制(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立法功能(二)完善协商民主的法律机制(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三、完善权力制约的法律机制三、完善权力制约的法律机制(一)大力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二)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三)强化专门司法机关及监察机关的权力制约功能(四)充分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政治的民主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但通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过程,通常容易引发社会动 荡。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能稳步推进民主又能避免大的社会动荡的民主化道路,是当今中国的重要关

13、切。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努力避免政改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减少风险。以法治方式来积极推动民主进程,建立政治改革的共识,便是推进民主化改革的风险较小、效益较大的一种方式,是协调政治稳定与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式。第十九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也是法治建设的有力支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我们集中认识法治与道德、法治与宗教、法治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法治与 道德、宗教、文化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1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文化自信、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法治对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强国事业具有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法治。从文化角度认识法治问题的一个特殊角度是研究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法律文化、法治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也是法律现象的一个专门内容。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政治的民主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但通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过程,通常容易引发社会动 荡。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能稳步推进民主又能避免大的社会动荡的民主化道路,是当今中国的重要关切。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5、”。这就要求努力避免政改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减少风险。以法治方式来积极推动民主进程,建立政治改革的共识,便是推进民主化改革的风险较小、效益较大的一种方式,是协调政治稳定与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式。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联系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联系(一)社会主义法必然有其道德基础(二)社会主义法的道德基础取决于经济基础(三)社会主义法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一)二者的形成方式不同(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三)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四)二者的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三、依法

16、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一)依法治国有赖于道德支持(二)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治(三)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调整的不足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宗教一、法与宗教的联系一、法与宗教的联系(一)法与宗教的历史联系(二)法与宗教的共同点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宗教当代中国对宗教的态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神论者,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明确宣布,要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并把“爱科学”作为国家提倡的社会公德之一。毫无疑问,科学与宗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作为两种世界观和思想体系

17、,是对立的。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精神文明一、依法促进文化事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一、依法促进文化事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二、依法营造文化发展的自由环境三、营造科学技术发展的法治环境(一)依法完善对科技发展的组织和管理(二)通过法律调整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保护、合理使用以及推广(三)法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抵制和防范作用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五、以法治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第四节 法律文化一、法律文化的概念一、法律文化的概念鉴于文化的多义性,法律文化的概念含义也呈现多重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意 义上使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作为法律体系(法制)的法律文化(二)作为法律意识

18、的法律文化(三)作为民族习惯传统和法的社会基础的法律文化第四节 法律文化二、法律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法律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鉴于文化的多义性,法律文化的概念含义也呈现多重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意 义上使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二)历史传统(三)对法律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改造(四)理念及制度建构的不同设计第四节 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1、由社会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主流和正式的法律文化2、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法律文化3、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文化4、西方现代法律文化第四节 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三、

19、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二)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具有典型的混合法特征。其中,由社会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法律文化,不仅体现在宪法和所有法律中,也是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具体的制度建构和司法实践中,西方法律文化和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各种法律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我国现有的以成文法中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以简易、便利和效率为特征的司法模式,以及特有的法律职业群体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四节 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三)发展法律文化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 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构建、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法理学(第五版)》课件 - 副本 (17-19).ppt)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