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0072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1优选课堂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结构规划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2优选课堂01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3优选课堂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4优选课堂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城镇体系具有所有

2、“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从城镇体系的个性特征来看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的复杂社会系统不稳定性属于随机系统5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6优选课堂 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四)城镇体系的类型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全国省域市域县域沿海沿江边境地区 按区域的经济

3、类型: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7优选课堂8优选课堂(五)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华德(E.Howard)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所提出的。1933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他对城镇体系作了严谨的论述与数理模拟,提出了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 基础理论。9优选课堂 到了 70 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了高潮,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数学方法、动态模拟技术得到了

4、广泛运用。70 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镇体系研究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和活跃阶段是二次大战以后。在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区域开发,引发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10优选课堂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突出强调了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的问题。1978年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我国城镇

5、体系规划的方针11优选课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本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在我国不约而同地受到重视,普遍开展,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应运而生。1983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的行政体系1984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条理;“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镇体系。”1989年底,全国人大常委通过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12优选课堂13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

6、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14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提

7、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依据战略规划主体支撑体系保障体系15优选课堂16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一)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区域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相似,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7优选课堂具体步骤:具体步骤: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流程与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大同小异,一般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8优选课堂2、工作方法上注意四个结合:注重调查研究结合宏观、中观、

8、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文字表达与地图表达相结合19优选课堂02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20优选课堂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一

9、)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二)区位与地理位置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21优选课堂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大体属于小区域强中心的状况,中心城市直接吸引范围互有交错,除了根据需要开展各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外,还应当把三个市域合起来进行苏锡常地区多中心的城镇体系规划,这在许多方面更能符合这个地区合理建设的需要。南京是江苏的最大城市,其直接吸引范围显然超出所辖的五县四郊,如与周围的地级市分割吸引范围,一般应包括句容、天长、盱眙、金湖等县(市),所以南京市域的城镇体系规

10、划也是不完整的。22优选课堂淮阴市、扬州市在 1996 年调整行政区域前都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弱中心城市显然不足以吸引整个市域。淮阴市分离出宿迁地级市(带3 县)和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其中心城市对盱眙、金湖两县的经济吸引力仍很有限。扬州市分离出泰州地级市(带 4 县)后,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比较符合实际。当然,弱中心区域的城镇体系因其缺少职能分工和相互联系,本身就属于不完善的体系。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23优选课堂24优选课堂1.自然要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城镇影响大的主要是用地、用水条件以及港口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等;2.运输要

11、素。包括公路、铁路、航运等水陆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有时也称为区位交通条件;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主要指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开发区、大型工矿基地、重要市场等的影响,以及区域外的影响作用;4.边缘区位效应。位于城市边缘的城镇容易得到城市的人才、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辐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得天独厚,有条件得到更快的发展。(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25优选课堂(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

12、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26优选课堂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27优选课堂28优选课堂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三)矿产和森林资源(四)旅游资源安徽省桐城市旅游资源分

13、析及开发策略研究29优选课堂30优选课堂(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按照上述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后,一般需要编绘以下三张城镇发展建设的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城镇水资源利用评价图城镇水资源利用评价图矿产、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评价图31优选课堂1.利用土地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底图,编制城镇发展用地评价图,对各城镇发展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开发条件等定出评价标准后打分定级;32优选课堂2.利用水利部门编制的水系与水利工程图作为底图,编制城镇水资源利用评价图,反映各城镇发展在用水条件方面是否有限制因素以及限制的程度,也采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打分定级。各城镇的现状水厂及取水源要在图上标出;3.

14、矿产、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评价图,在图上标出对城镇发展有影响的大中小型矿区、水电站坝址、旅游景区景点等,并评价会影响哪些城镇的发展以及影响到什么程度。33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一)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镇特色。34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1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15、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35优选课堂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一)人口和劳动力 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的城乡分布,人口的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近1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

16、力)。(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近 10 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农业产值、农业结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人口年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总量及人均量等),以及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人均量在上一层次区域中的地位。36优选课堂(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是区域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水运航线和快速交通的基本情况;区域供电和电信设施情况;区域与各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气化等。(四)教育和科技情况主要是在区域内分布的大专以上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还要调查了解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了解专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万人拥有

17、的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员数,高级职称比重等。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究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例37优选课堂(一)区域生态环境五、生态环境条件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况。(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 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8、损失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38优选课堂六、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具体方法、步骤如下:具体方法、步骤如下:(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二)选择综合评价模型(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39优选课堂03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发展战略二、城镇化水平预测40优选课堂一、城镇发展战略(一)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区域的经

19、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其指标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依据。(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基于我国各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应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区域的城镇发展方针。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41优选课堂42优选课堂 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首先,要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高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其次,战略目标不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类同,也不同于单个城市(镇)的目标

20、,应当从城镇体系的整体考虑,所以指标不宜过多;第三,战略目标应当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柏结合。3城镇发展战略阶段 一般以近、中、远规划期作为战略阶段划分,提出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域,也需提出不同的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战略重点。43优选课堂二、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预测规划期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首先要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域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机械增长参照近10年人口的迁入迁出情况可采用趋势外推法。(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以近10年农村

21、劳动力结构变动统计为预测参考,进一步考虑农业走向现代化和耕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将使人均可承担耕地的数量逐步增长,劳动力从种植业不断地被转移到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上来。44优选课堂(四)区域域镇化水平预测 1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 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2自下而上预测法 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城镇总人口。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

22、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45优选课堂Pt=Pu(1r1)tLmeCt式中:Pt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Pu为基期城镇人口数;r1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L农村剩余劳动力;m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率;e 带眷系数;C年均区外迁入人口数;规划年限。Pt=Pu(1r1)tLmeCt式中:Pt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Pu为基期城镇人口数;r1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L农村剩余劳动力;m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率;e 带眷系数;C年均区外迁入人口数;规划年限。46优选课堂04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二、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三、城镇体

23、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47优选课堂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第一层面 是从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层面 是从较大的规划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层面 是具体研究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二)城镇职能分类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

24、居次要地位。一般而言,县城以下小城镇的经济职能可以划分为几个基本类型:交通枢纽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集贸型、高效农业服务型。48优选课堂(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分别计算各城镇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产值和就业结构,下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产业部门结构。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作用。比较上述2的指标在省域、省际或全国的位序,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一是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二是要完善城镇的职能层

25、次分级。三是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各城镇的职能类型组合。49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布点法规划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根据以下调查资料、分析论证报告、预测指标和规划目标,规划预测各城镇人口。预测的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城镇人口的总量,规划的城镇化水平目标。特别要注意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人口的流出情况;各城镇的现状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近些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变化趋势;各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提出的规划期人口规模指标,注意论证的论据;各城镇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注意一些城镇今后发展可能的突变因素。

26、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成果。50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主要分析其历史变动、现状特点、城镇密度及其地域差异、等级数量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的合理性,提出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的原因。(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口分配。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新特点。1城镇现状人口的资料收集。2资料整理,划分城镇人口现状等级规模,编图。3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51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一)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我国各省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

27、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差异很大,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上表现为两大方面的差异:一是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空间布局演化的阶段性差异;二是受区域资源、环境、生产力布局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布局类型差异。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低水平均衡阶段。(2)极核发展阶段。(3)集聚-扩散阶段。(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52优选课堂 2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我国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城市作用和区域性质不同,大体有以下四大类型:(1)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以大城市为中心,与郊区工业区和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集镇共同组成有机联系的城镇体系。(2)多中

28、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4)行政一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西安城市空间与卫星城规划布局研究53优选课堂54优选课堂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核心内容55优选课堂(二)影响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因素分析在规划期内,区域优势资源如矿产、水电、旅游、森林、海洋等资源分布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大中型港口、水利工程、电力电信等设施的空间分布建设;大中型工业项目的选点布局,工业区及各种类型开发区、商贸区的发展布局;城镇发展建设条件的影响。需要分析的因素:56优选课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

29、规划也要参考城镇体系职能与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的成果。57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点圈区(带)线”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级、重点发展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1“点”指每一个具体的城镇。首先,明确区域的若干经济增长极核城市,这类城市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可能出现的新城市(发展潜力大的开发区)。其次,是选择一部分重点发展的城镇。在地市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是当然的重点发展城镇。2“圈”指中心城市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都有明显

30、的城市圈,今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提高,规划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会有一个城市圈。58优选课堂3“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密集区也较大,地域范围要超出上述城中圈(事实上,大城中圈也是一种城镇密集区),可有若干个大中城市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壮大对整个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重大作用。4“线”指沿着之通十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一般省域和地市域都可以划出23个级别的城镇发展轴线。一级发展轴线(如已有城镇密集区作力一级发展地域,就可以下划一级发展轴)以区域内最重要的国道、高等级公路、铁路、铁路、重要的内河航道等为轴线。二级

31、发展轴线多以省道、一二级公路、内河航道等为轴线,包括部分重点发展和促进发展城镇。三级发展轴线大多是县域内城镇发展轴线,主要以二级公路为轴线。59优选课堂(四)城市经济区划分1、概念关于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多数人的观点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及其吸引辐射范围为依据的“城市经济圈”,类似的概念还有“城市经济共同体”、“城市地域生产综合体”。2、目的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3、发展条件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社会地域分工为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历史演变、交通状况、经济联系而逐步形成发展起

32、来的。4、依据一般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以城市影响区为重要依据。60优选课堂61优选课堂 5、基本原则方法(1)依托中心城市。(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62优选课堂05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一、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二、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63优选课堂一、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地区是指大城市圈、城镇密集区(带)、城镇一级发展轴线。这些地区或地带的城镇群体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必要作深入一步的规划。(一)大城市圈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 50 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

33、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大城市圈可以认为是划分大城市郊区比较适宜的范围。重庆模式:都市圈扩张冲动64优选课堂65优选课堂大城市圈城镇群体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大的方面:1.中心城市(主城区)的城市性质、职能,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等规划论证;2.中心城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规划论证,还要揭示城市建成区在规划期的空间扩展形态,城区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城市化地区;3.大城市圈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网、电力电信网、供水排水网等,要比市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规划更详细些;4.进一步揭示近、中、远郊向外围延伸扩展的动态变化,

34、由此引起各层次郊区职能变化和城镇发展格局变化状况;5.重点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前景展望;6.中心城市和郊区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7.大城市圈的远景发展展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组建大西安 整合大关中 构建大关中城市群66优选课堂(二)城镇密集区(带)这类重点地区城镇群体的发展规划除了要论证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各个方面外,重点要规划城镇群体共享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前者包括交通、供电、电讯、防洪排涝、供水、供气、排污等,后者包括协作关系、市场体系、一体化进程等。(三)城镇一级发展轴线在规划区域,可以根据区域交通主干线和城镇分布情况,确定若干

35、条城镇一级发展轴线,沿轴线分布的城镇得交通等条件之利将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是重点发展城镇的主要分布所在。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67优选课堂(四)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这类地区主要围绕着规划期内将建成的一些大型项目,如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大中型矿床开发,大型水电站。大型基础工业、加工项目选点布局等等。在此基础上,今后有可能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项目所在地及周围地区的城镇发展。对这类地区,要在尽可能掌握已有资料和项目进展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规划构想。可以构想几个轮廓性方案。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成中国西部经济新增长极集聚作用下的西安市区经济集中与郊县发展68优选课堂69优选课堂二、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拟定论证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和方向,一般可从 7 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1、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城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3、城镇现状性质和职能、规划性质和职能;4、城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现状和规划;5、城镇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6、城镇规划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城镇空间形态的预测论证;7、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70优选课堂(一)区域中心城市(二)区域副中心城市(三)县域中心城市(四)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城镇71优选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