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45103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X 页数:6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第第 1 课课 时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农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到底

2、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跟随作者一探究竟 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农谚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 课学习。二、夯实基础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 1931 年的论新月令一文 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 的推动下,从 1934 年起,我国开始组织起比较系统的物候观测。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 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

3、他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 年出版、1973 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 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2.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理解词语,然后给课文划分层 次,概括各段内容。1字词正音字词正音萌 发(mng)翩 然(pin)孕 育(yn)农谚(yn)海 棠(tng)悬 殊(xun sh)销(xio)声匿(n)迹 草长(zhng)莺(yng)飞 2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4、。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花香鸟语:形容景色优美。多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3概括各段内容概括各段内容第 1-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 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 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等。第 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设设计计意意图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等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借助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梳理文章内容。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这语言指的就是“物 候”,你能概括一下“

5、物候”是什么吗?2.探究方法探究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关键信息,重点留意段落中心句及设问式语句。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物候”是什么,力求全面、准确。3举手分享自己的看法。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预设: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其实关于“物候”的定义文中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但是语言较为零散,需要同学们把 有用信息找到并串联起来。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二)合作探究一(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既然“物候”是由许许多多自然现象组成的,那么你能把文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梳理一 下,并说说它们透露了怎样的物候信息吗?

6、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一人负责几个段落。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相关物候信息。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查漏补缺,组织语言。4选派 1 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预设: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 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 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

7、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草木枯荣、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 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它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影响。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 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物候现

8、象有纬度差异。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 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物候现象有经度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 往高处越早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 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 是这个道理。物候现象也有高下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 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

9、天。就是 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现象还有古今差异。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为理清说明顺序做准备。(三)合作探究二(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经过梳理,我们对全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你能看出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阐述吗?请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要求在方格中填写四字词语。描述作出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小组成员分别尝试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行文思路。2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查漏补缺,组织语言。3选派 1 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预设:描述作出阐述本文采用了由现象到

10、本质的逻辑顺序。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梳理说明顺序:1把握说明对象2概括说明内容3划分段落层次4统观行文思路5把握说明顺序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为理清说明顺序做准备。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物候,梳理了本文的 说明顺序。作者由生活场景出发逐步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大门。下节课让我们继 续跟随作者去领悟科学探索的妙趣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资料,具有科学价值。纬度越低,物候越早。

11、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山西长治,北纬 36 度)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安,北纬 34 度)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成都,北纬 31 度)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北纬 31 度)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北纬 24 度)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课堂作业1第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 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物候现象科学解释研究意义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明确:1在第 1-3 段中,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 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在列举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文章指出,这些“大自 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给人以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感受,十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2第 7-10 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运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标 志性词语,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分别为: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 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这里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 要的逻辑顺序。同时,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 方面又是一种条理。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查阅资料,搜集更多与物候有关的知识,制作自己的“物候知识手册”,与朋友们分 享。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一定的准 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第 1-3 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 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 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 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逻辑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方案.pptx)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