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2407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8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时空纵览宏观概要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预测 真题诊断题点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1.(2019课标全国,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千户

2、侯”一年的租税收入,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2.(2017课标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由此可知汉高

3、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实力,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D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故排除B项。题点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3.(2018课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4、()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4.(2017课标全国,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

5、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题点三汉代新儒学5.(2019课标全国,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

6、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6.(2019课标全国,25)

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

8、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三维重组 拓展升华一、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体现为(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又进一步加强了皇权。(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2.西汉对秦朝制度的发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

9、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3.“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019四川内江高三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

10、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旨在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秦汉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是为了控制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D项“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二、多角度认识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

11、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2019湖南怀化高三一模)从汉高祖到汉宣帝,都在关中以帝陵为中心设置陵县,直属于九卿之首太常管辖,并迁徙关东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充实关中 B.牵制豪富C.奉守帝陵 D.强干弱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迁徙关东豪强

12、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目的是强干弱枝,打击和限制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充实关中、牵制豪富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两项;材料举措的目的是加强对豪强大姓、富商大贾的控制,并非奉守帝陵,排除C项。三、东汉地方豪强的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集体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

13、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庄园主对依附农民形成的是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5.历史影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豪强势力把持朝政,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山东师大附中高三四模)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表格中“女红趣织布”“趣练缣帛,染彩色”“培筑垣墙

14、”体现出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严格控制手工业,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不能说明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C项错误;当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存在,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定,D项错误。四、从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角度认识董仲舒新儒学1.君道无为: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2.德主刑辅: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3.天人感应: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

15、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天人合一):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6.崇本抑末: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以三才为本,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综上所述,董仲舒在治国思想上融合了其他各派的精华,从治理权力的“合法性”、制约机制的“交互性”、意识形态的“专制性”和国家治理范式的“双轨性”方面进行了精细化的设计

16、和创新,这给后世封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2019辽宁沈阳东北育才高三第五次模拟)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

17、朝廷也要集体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表明贺冬成风俗,排除D项。五、汉代儒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2.某些儒家思想的精义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

18、本原则,如“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3.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礼法合一局面逐渐形成并影响深远。(2019山东乐陵高三一诊)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和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对古代司法的影响,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据材料“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

19、决狱之风”可知是儒学成为法律的重要依据,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书五经,A项错误;古代中国皇权至上,B项不符合史实;D项虽然部分反映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典例】(2019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

20、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

21、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方法流程第一步解前读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解中找获取史料信息 第三步解中答逻辑规范作答(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

22、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第四步解后思素养方法总结本题从古代罗马与汉代国家治理的角度提供了新情境、新材料,链接当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会热点。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属于历史比较题。对于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的相关信息,通过提取、转换和概括等方法,把有关异同点的结论寻找出来,这就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答案要点。在具体实践中,先分层阅读信息,再把两则材料的层次信息进行对比,然后归纳概括出结论。如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全国百余郡”就属于同一类别的信息,即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其次是比较需明确宗旨,即比较结论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规律性认识,不能为比较而比较。如本题在解读材料思考异同点时,要能够体验到命题者在选材时是进行了“精心挑选”的,意图就是要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如国家统一、法律作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理念贯穿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