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解读论语解读雍也篇雍也篇第六第六【题解】【题解】本本篇取篇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可使南面”句中句中“雍也雍也”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上上篇谈仁,谈篇谈仁,谈“仁仁”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续集,进一步依据续集,进一步依据“仁仁”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
2、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之不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之不伐,皆人之一品,亦是伐,皆人之一品,亦是“仁仁”之一品。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之一品。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关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的关
3、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中庸中庸”“”“仁仁”“”“圣圣”之哲之哲学。学。【原文】【原文】6.16.1子曰: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可使南面。”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子2929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
4、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官。”【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雍冉雍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德行德行”科优秀弟子。科优秀弟子。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价: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价:“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弟子行)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
5、才。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才。“雍也可雍也可使南面。使南面。”6.26.2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子曰:“可也,简可也,简。”仲弓曰:仲弓曰:“居敬居敬而行简而行简,以临其民,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子曰:“雍之言然雍之言然。【注释】【注释】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简:简约,简洁,不烦琐。简:简约,简洁,不烦琐。敬:指敬业,工作认真。敬:指敬业,工作认真。以临以临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其民:用这样
6、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词。大:同词。大:同“太太”。然:对的,是的。然:对的,是的。【译文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他简单得好。”仲仲弓道: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单了吗?”孔子道: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7、你这番话正确。【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居敬而行简居敬而行简”为政术的评述。为政术的评述。与与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价,于是想进一步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价,于是想进一步向老师请教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向老师请教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可也简。可也简。”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有深入研究,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有深入研究,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
8、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冉雍的追问,实际上冉雍的追问,实际上是对孔子是对孔子“可也简可也简”的答案不满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体。的答案不满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体。因为因为“简简”有两个含义,一是,有两个含义,一是,“居敬之简,见识精明,当务之为居敬之简,见识精明,当务之为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是则民受和平安静之福。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是则民受和平安静之福。”二是,二是,“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cucu,琐碎)而不自知,如是则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琐碎)而不自
9、知,如是则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四书翼注)(四书翼注)前者是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是说,琐碎疏略,居简之简。前者是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是说,琐碎疏略,居简之简。是冉雍对伯子为政研究得出的体会。是冉雍对伯子为政研究得出的体会。如对如对“居敬行简居敬行简”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况,各加一否定词,可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况,各加一否定词,可又变换四种说法。又变换四种说法。、居敬而行简,、居敬而行简,即,居不简而行简。即,居不简而行简。、居敬而行不简,、居敬而行不简,即,居不简而行不简。即,居不简而行不简。、居不敬而行简,、居不敬而行简,即,居简而行简。即,居简而行简。、居不敬而行不简
10、,、居不敬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类情况,可以理解为执要以御繁,类情况,可以理解为执要以御繁,“抓大体,去烦琐抓大体,去烦琐”,是居政,是居政临民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临民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类情况,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认真,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繁类情况,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认真,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繁杂,可以理解为杂,可以理解为“执繁以御繁执繁以御繁”,这一类情况,管理者自身很忙碌,这一类情况,管理者自身很忙碌,要求别人也忙碌,方向不明,识见不高。要求别人也忙碌,方向不明,识见不高。类即类即“居简而行简居简而行简”,自身散漫,简要贪逸惮劳,对下级也简要,自身散漫,简要贪逸
11、惮劳,对下级也简要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管理上却是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管理上却是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类是最糟糕的一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类是最糟糕的一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繁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繁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类符合管理学中最高境界类符合管理学中最高境界“中正之道中正之道”。类。类“不及不及”。类太过。类太过。“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类是管理之下境。因类,类是为政类是管理之下境。因类,类是为政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故冉雍提出,类,类不及或太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故冉雍提出,类,类不及或太差,不在孔、冉讨
12、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管理者,要深入理解差,不在孔、冉讨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管理者,要深入理解这一段文字,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这一段文字,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益。益。孔子孔子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肯定,“雍之言然雍之言然也。也。”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价,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价,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价,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价,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价均高,前二人的评价,孔子站在一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价均高,前二人的评价,孔子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鼓
13、励性的评价,对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鼓励性的评价,对冉雍的评价似乎站在非常平等的地位加以赞许。可见冉雍确有南面冉雍的评价似乎站在非常平等的地位加以赞许。可见冉雍确有南面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是喜的圣人风范。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是喜的圣人风范。【原文】【原文】6.36.3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未闻好学者也。也。”【注释】【注释】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
14、孔子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2929岁。岁。迁:转移。迁:转移。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亡:通亡:通“无无”,没有。没有。【译文译文】鲁哀公问: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孔子答道:“有有一个叫颜回一个叫颜回的人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解读】【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孔子回答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
15、态度、时间上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善于联。(公冶长篇)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语之终日而不惰。”(子罕篇)(子罕篇)“吾与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篇)时间上,(为政篇)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其止也。”(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的范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的范畴。“不迁怒。不迁怒。”
16、朱熹说: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不迁怒。”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强施于人。”这类
17、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需经过三个阶段:自知其过。自知其过。“颜子颜子有不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程子语)自改其过。自改其过。“过而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善莫大焉。”自讼其过。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误能“自知、自改、自讼自知、自改、自讼”。参见(
18、。参见(5 52727)。)。另外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6.46.4子华使于齐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子曰:“与之釜与之釜。”请益请益。曰:曰:“与之庚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子曰:“赤之适齐也赤之适齐也,乘,乘肥马,衣轻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注释】
19、【注释】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4242岁,春秋鲁国人。岁,春秋鲁国人。使:出使。使:出使。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小孔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小孔子子2929岁,春秋末鲁国人。粟(岁,春秋末鲁国人。粟(ss):谷子,小米。):谷子,小米。釜(釜(ff):古代量器名,):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合六斗四升。益:增加。益:增加。庚(庚(yy):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与之粟与之粟五秉:给他八百斗谷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五秉:给他八百
20、斗谷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hh)为一秉,十斗)为一秉,十斗为一斛。为一斛。适:往,去。适:往,去。衣(衣(yy):穿。动词。):穿。动词。急:急迫,穷困。继:急:急迫,穷困。继:增益。增益。【译文译文】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再给他二斗四升。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孔子道: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
21、子只是雪里送炭,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不去锦上添花。“【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冉求为公西华母请粟的故事。颇有点微型小说的趣味。本章记载冉求为公西华母请粟的故事。颇有点微型小说的趣味。人物:共人物:共4 4人,公西华、冉有、公西华母、孔子。人,公西华、冉有、公西华母、孔子。性格:公西华笃雅忠厚,善长礼宾司仪外交。冉有温和快乐,恭敬性格:公西华笃雅忠厚,善长礼宾司仪外交。冉有温和快乐,恭敬谨慎,多才多艺,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孔子,仁厚慈和,知识渊博。谨慎,多才多艺,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孔子,仁厚慈和,知识渊博。背景:背景:“子华使于齐。子华使于齐。
22、”事件:事件:“冉子为其母请粟。冉子为其母请粟。”开端:子曰:开端:子曰:“与之釜。与之釜。”过程:过程:“请益。请益。”发展:子曰:发展:子曰:“与之与之庾。庾。”高潮:高潮:“冉子与之粟五秉。冉子与之粟五秉。”结尾:孔子评说:结尾:孔子评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周急不继富。”人物人物关系:公西华与冉求是同门好友,又同是孔门弟子,三人关系:公西华与冉求是同门好友,又同是孔门弟子,三人之间构成师生关系。前场人物:冉求和孔子。后场人物:公西华母之间构成师生关系。前场人物:冉求和孔子。后场人物:公西华母子二人。仅仅这样读
23、,这篇微型文章却也一般,细加推敲,颇有情子二人。仅仅这样读,这篇微型文章却也一般,细加推敲,颇有情趣。趣。公公西华出使齐国,假使公西赤母亲的确贫困,冉有念同门之谊,西华出使齐国,假使公西赤母亲的确贫困,冉有念同门之谊,可以自己给他钱粮,也可向老师请求,两者可兼而行之,亦可表现可以自己给他钱粮,也可向老师请求,两者可兼而行之,亦可表现冉子之义。结果冉有仅向孔子一方冉子之义。结果冉有仅向孔子一方“请粟请粟”,可见其不智。若公西,可见其不智。若公西华之母真贫困,孔子不给,表现孔子不仁。公西华华之母真贫困,孔子不给,表现孔子不仁。公西华“乘肥马,衣轻乘肥马,衣轻裘裘”,而其母贫困,则表现公西华为子不孝
24、。这是从假设前提出发,而其母贫困,则表现公西华为子不孝。这是从假设前提出发,表现其三人表现其三人“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孝不孝”。从后文推导,西华母。从后文推导,西华母亲并不贫困。亲并不贫困。反过来看,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冉子为西华母向孔子请粟,孔子明反过来看,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冉子为西华母向孔子请粟,孔子明知其母不贫困,冉子为其请,不给吧,损害两个得意弟子的面子,知其母不贫困,冉子为其请,不给吧,损害两个得意弟子的面子,给吧,的确不愿意,孔子处于两难境界。孔子毕竟宏裕宽大,给吧,的确不愿意,孔子处于两难境界。孔子毕竟宏裕宽大,“与与之釜。之釜。”即六斗四升,给了一些。冉子不明孔子不想给
25、而又不便破即六斗四升,给了一些。冉子不明孔子不想给而又不便破面子的心理状况,面子的心理状况,“请益。请益。”要求增加。孔子仍然遮掩不愿开口,要求增加。孔子仍然遮掩不愿开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孔子始终把握一个孔子始终把握一个“中中”而适度的标而适度的标准,准,“与之庾。与之庾。”给二斗四升,又增加一些。第一次给二斗四升,又增加一些。第一次“与之釜与之釜”,第二次第二次“与之庾与之庾”,第二次,明显少于第一次,不愿给的态度,十,第二次,明显少于第一次,不愿给的态度,十分明显。冉子仍然迷糊不悟,见请求结果不明显,便自作主张分明显。冉子仍然迷糊不悟,见请求结果不明显,便自
26、作主张“与与之粟五秉之粟五秉”。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即八十斗,加上原。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即八十斗,加上原来的六斗四升,和二斗四升,共计八十八斗六升,在孔子原有的基来的六斗四升,和二斗四升,共计八十八斗六升,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多给了近十倍。础上多给了近十倍。冉求的性格一向是软弱保守,在锦上添花的问题上,却显得固执。冉求的性格一向是软弱保守,在锦上添花的问题上,却显得固执。对孔子来说,冉子为朋友母请粟,一是表现其孝,二是表现其义,对孔子来说,冉子为朋友母请粟,一是表现其孝,二是表现其义,本不当指责。本不当指责。“喜怒喜怒”之不发,符合中庸之道。但冉子实在过分,之不发,符合中庸
27、之道。但冉子实在过分,超过了中庸。孔子不得不说:超过了中庸。孔子不得不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说这几句,也十分婉转得体。孔子说这几句,也十分婉转得体。“吾闻之也吾闻之也”,表明非我个人观点,这是前人公论公理。子思在,表明非我个人观点,这是前人公论公理。子思在中庸中说: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孔子出口之言也符合节度而显得温婉和顺。当然这几句话对冉求也是子出口之言也符合节度而显得温婉和顺。当然这几句话对冉求也是一次温和的批评,是一次
28、评论性的批评,对冉求为鲁国权贵季氏搜一次温和的批评,是一次评论性的批评,对冉求为鲁国权贵季氏搜括民脂民膏,孔子批评却十分激烈:括民脂民膏,孔子批评却十分激烈:“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也。”6.56.5原思为之宰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与之粟九百,辞。子曰:,辞。子曰:“毋毋!以与尔邻!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里乡党乎!”【注释】【注释】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小孔子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小孔子3636岁。孔岁。孔子家的总管。宰:大夫家的总管。子家的总管。宰:大夫家的总管。粟九百:此处无计量单位,粟九百:此处无计量单位,有说是斛
29、。有说是斛。毋:不要。毋:不要。邻里乡党:都是古代行政区域。五邻里乡党:都是古代行政区域。五户为邻,二十五户为里,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五百户为党。这里户为邻,二十五户为里,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五百户为党。这里指邻居乡亲。指邻居乡亲。【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子道:“别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别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解读】本章记载原宪【解读】本章记载原宪“辞粟辞粟”的故事。的故事。上一节谈冉子请粟,孔子不愿给。这一节谈上一节谈冉子请粟,孔子不愿给。这一节谈“与之粟九百与之粟九百”
30、,原思,原思“辞辞”。一个主动要,孔子不愿给,一个主动辞,孔子却又劝其要,并。一个主动要,孔子不愿给,一个主动辞,孔子却又劝其要,并说说“拿去给你的邻里乡亲吧!拿去给你的邻里乡亲吧!”论语记录者并且将两件事记在一论语记录者并且将两件事记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呢?起,是什么原因呢?程树德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集释“发明发明”章引论语稽说:章引论语稽说:“子华富,原思贫,论师友故旧之情,原思在所宜恤,子华无庸代谋子华富,原思贫,论师友故旧之情,原思在所宜恤,子华无庸代谋 ,论受禄颁糈之经,原思为宰,宰有常禄,多寡皆本定制,九百所不,论受禄颁糈之经,原思为宰,宰有常禄,多寡皆本定制,九百所不必辞,子华为使,
31、使虽不可无俸,而无定制,贫则不妨多与,富则不必辞,子华为使,使虽不可无俸,而无定制,贫则不妨多与,富则不妨少与,冉子出而代子华谋,且以其母为请,夫子若恝然置之,不惟妨少与,冉子出而代子华谋,且以其母为请,夫子若恝然置之,不惟失禄养之义,亦殊非锡类之心,与之釜庾者,聊示养老之意而已。冉失禄养之义,亦殊非锡类之心,与之釜庾者,聊示养老之意而已。冉子不达,一请再请,反疑夫子之吝。而与之至五秉之多,岂知伤惠之子不达,一请再请,反疑夫子之吝。而与之至五秉之多,岂知伤惠之失,亦等于伤廉哉,子故以周急不继富晓之,记者尽因与粟之事,遂失,亦等于伤廉哉,子故以周急不继富晓之,记者尽因与粟之事,遂记昔者原思辞禄之
32、事,两两相形,以见冉子之失也。记昔者原思辞禄之事,两两相形,以见冉子之失也。”这两章谈的是这两章谈的是“多寡贫富辞受取予多寡贫富辞受取予”适度的问题。适度的问题。6.66.6子谓仲弓,曰: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注释】【注释】犁牛之子骍且角:耕牛生的小牛毛皮是红色的而且两只角很端正。犁牛之子骍且角:耕牛生的小牛毛皮是红色的而且两只角很端正。犁牛:耕牛。据说仲弓的父亲地位低贱,这里用犁牛比喻仲弓的父犁牛:耕牛。据说仲弓的父亲地位低贱,这里用犁牛比喻仲弓的父亲,用犁牛之子比喻仲弓。骍(亲,用犁牛之子比喻仲弓。骍(xngxng)
33、:红色毛皮的牛马。周朝):红色毛皮的牛马。周朝以红色为贵重,祭祀用红色毛皮的牛。角:这里指两角长得端以红色为贵重,祭祀用红色毛皮的牛。角:这里指两角长得端正。正。山川:山川之神。其:难道。诸:山川:山川之神。其:难道。诸:“之乎之乎”的合音。的合音。【译文译文】孔子谈到冉雍,说:孔子谈到冉雍,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出身的评述。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出身的评述。出身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自己,连孔子自己都说出身无高
34、低贵贱之分,关键在自己,连孔子自己都说“吾少吾少也贱,多鄙事也贱,多鄙事”。冉雍仁笃厚道,任劳任怨,德行很高。孔子称赞。冉雍仁笃厚道,任劳任怨,德行很高。孔子称赞他有他有“南面南面”临民为政之才,但他的父亲品行却不好,临民为政之才,但他的父亲品行却不好,“贱而行贱而行恶。恶。”估计世人多诽议,所以孔子说:估计世人多诽议,所以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无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无用,山川其舍诸?用,山川其舍诸?”整句评述均用比喻,意思是:整句评述均用比喻,意思是:“言父之恶,不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能废其子之善。”【原文】【原文】6.76.7子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
35、而已矣。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释注释】三月,日月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这种词语必须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因此译文用因此译文用“长久地长久地”译译“三月三月”,用,用“短时期短时期”“”“偶然偶然”来译来译“日月日月”。【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对众弟子惟一的最高的一次评价。【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对众弟子惟一的最高的一次评价。“仁仁”是孔子思想的
36、核心,它是儒家文化的各种美德的总和,是孔门弟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儒家文化的各种美德的总和,是孔门弟子修炼的最高境界。孔子从不轻易以修炼的最高境界。孔子从不轻易以“仁仁”许其弟子,包括自己在内也不轻许其弟子,包括自己在内也不轻易认可,可见易认可,可见“仁仁”德的境界之高且难以达到。颜回是孔门高足,孔子最德的境界之高且难以达到。颜回是孔门高足,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闻一知十,大智若愚,勤奋好学,品行优秀。孔子也只是赞喜欢的弟子,闻一知十,大智若愚,勤奋好学,品行优秀。孔子也只是赞扬扬“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心三月不违仁”。心即仁,仁即心,。心即仁,仁即心,“心心”与与“仁仁”应为一体,当应为一体,当是仁
37、之最高境界。心若离仁,仁若离心,便无真正的是仁之最高境界。心若离仁,仁若离心,便无真正的“仁仁”。“三月不违三月不违仁仁”是说是说“仁仁”之难行。之难行。“仁仁”是道德论中最高的境界。是道德论中最高的境界。“中庸中庸”之之“中中”是实施道德而运用的方法论中的最高境界。是实施道德而运用的方法论中的最高境界。“仁仁”是道德论,是道德论,“中中”是方是方法论。法论。“仁仁”是难行,犹如是难行,犹如“中庸中庸”之难行。孔子说:之难行。孔子说:“回之为人也,择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矣。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
38、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国家可以治理,高官可以辞国家可以治理,高官可以辞去,白刃可以踩踏,然而终身实行中庸是不可能的。孔子仅仅赞扬颜回去,白刃可以踩踏,然而终身实行中庸是不可能的。孔子仅仅赞扬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心三月不违仁”和和“得一善而弗失得一善而弗失”,其,其“仁仁”终究未能达到,足见其终究未能达到,足见其难。难。另外,理解这一段文字,三月之另外,理解这一段文字,三月之“三三”是一个重点,旧注多认为是一个重点,旧注多认为“三月,言其久三月,言其久”,又认为超过三月即达,又认为超过三月即达“圣圣”矣,前后矛盾,且不矣,前后矛盾,且不贴切。贴切
39、。“三三”字一般说有三个含义:一是表示确数,如字一般说有三个含义:一是表示确数,如“吾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吾身”之之“三三”表示确数,即表示确数,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乎?传不习乎?”确指确指“忠忠”“”“信信”“”“习习”三件事。二是表示不确三件事。二是表示不确定的数,表示定的数,表示“多多”,如:,如:“三令五申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三番五次”。“三三”也表示也表示“少少”,有,有“仅仅仅仅”的意思,如的意思,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若将此若将此“三人三人”释为释为“很多人很多人”则不通,不能表现孔子的谦虚精神,则
40、不通,不能表现孔子的谦虚精神,应释为应释为“仅有的三人之中仅有的三人之中”,或在很少的人中,也有我的老师。又,或在很少的人中,也有我的老师。又“三月不违仁三月不违仁”的的“三三”即表示时间很短,意思是即表示时间很短,意思是“仅仅三个月不仅仅三个月不违仁违仁”,不是长时间,不是长时间“不违仁不违仁”,言其行,言其行“仁仁”之难。颜子实行虽之难。颜子实行虽难,但毕竟又达三月,其他弟子仅日月而已。难,但毕竟又达三月,其他弟子仅日月而已。这正是圣人答话高妙准确之处,这正是圣人答话高妙准确之处,“三三”字表示字表示“多多”或表示或表示“少少”,如何区别呢?主要是看语境,一般说尾数或结尾上扬,如何区别呢?
41、主要是看语境,一般说尾数或结尾上扬,“三三”字表字表示示“多多”,“三三”“”“五五”叠用,五字上扬,叠用,五字上扬,“三三”则表示则表示“多多”。“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日月日月”尾数下抑,尾数下抑,“三三”字表示字表示“仅仅仅仅”,“至焉而已矣至焉而已矣”的的“而已矣而已矣”从语气角度看,也是下抑,从语气角度看,也是下抑,所以所以“三月三月”之之“三三”表示表示“仅仅仅仅”三月,言其时间之短,然而与三月,言其时间之短,然而与其他弟子相比,其时间又算长的了。长短是相对而言,是仅仅三月其他弟子相比,其时间又算长的了。长短是相对而言,是仅仅三月而已,不能单独说:而已
42、,不能单独说:“三月言其久三月言其久”。若释为。若释为“言其久言其久”,行,行“仁仁”之难的意蕴则没有了。之难的意蕴则没有了。【原文】【原文】6.86.8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子曰:“由也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果,于从政乎何有?”曰: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曰:“赐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曰:“求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注释】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孔门弟子,小【注释】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孔门弟子,小孔子孔
43、子9 9岁,鲁国卞人。与:通岁,鲁国卞人。与:通“欤欤”,语气词。,语气词。果:果断。果:果断。何有:即何有:即“有何有何”,“何难之有何难之有”的省略,有什么困难呢?的省略,有什么困难呢?达:达:通情达理。通情达理。艺:多才多艺。艺:多才多艺。【译文】季康子问孔子:【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仲由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孔子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又问:“端木赐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端木赐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孔子道:“端木赐通情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44、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又问:“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本章记载孔子对“仲由之果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子贡之达”,“冉求之艺冉求之艺”的评价。的评价。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仲由、子贡、冉求是否适应从政,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仲由、子贡、冉求是否适应从政,“可使从政也与?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分别以孔子分别以“果果”“”“达达”“”“艺艺”三字褒赞三个弟子,认为他们从政三字褒赞三个弟子,认为他们从政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于从政乎何有。于
45、从政乎何有。”“由也果。由也果。”“”“果果”即果断,办事干练,不拖沓,即果断,办事干练,不拖沓,“无宿诺无宿诺”,“闻闻斯行诸。斯行诸。”孔子曾经向孟武伯称赞子路:孔子曾经向孟武伯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篇)(公冶长篇)“赋,兵赋赋,兵赋”。子路可做三军将领。子路可做三军将领。“求也艺。求也艺。”“”“艺艺”朱熹集注曰:朱熹集注曰:“艺,多才能艺,多才能”。冉求和子路。冉求和子路均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孔子多次称赞冉求:若臧武仲之知(智),均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孔子多次称赞冉求: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46、亦可以为成人矣。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篇)(宪问篇)“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篇)冉求的多才多艺,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公冶长篇)冉求的多才多艺,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才能上。方面的才能上。“赐也达。赐也达。”“”“达达”,即,即“辞达而已辞达而已”之之“达达”,即言辞通达,通,即言辞通达,通於言辞,非通於事理。端木赐,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於言辞,非通於事理。端木赐,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巧于辞令。他也曾自述志向说:巧于辞令。他也曾自述志向
47、说:“赐也愿齐楚合战于莽漾之野,两赐也愿齐楚合战于莽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愿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释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愿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释两国之患,唯赐能之。国之患,唯赐能之。”(孔子家语(孔子家语致思篇)可见他对自己的致思篇)可见他对自己的口才亦非常自信。事实上,子贡的确曾凭借其雄辩的口才纵横诸侯口才亦非常自信。事实上,子贡的确曾凭借其雄辩的口才纵横诸侯之间,取得过非凡外交业绩。鲁国有难,他出使各国,司马迁在之间,取得过非凡外交业绩。鲁国有难,他出使各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说:史记中赞扬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
48、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果果”“”“达达”“”“艺艺”三字高度概述了三个弟子的个性特点,一人一三字高度概述了三个弟子的个性特点,一人一字,非知人之智不能达到如此境界。孔子一向是因材施教,从这一字,非知人之智不能达到如此境界。孔子一向是因材施教,从这一节也可以看出孔子因材用人。节也可以看出孔子因材用人。【原文】【原文】6.9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注释】闵子骞(【注释】闵子骞(qiqin n):姓闵,
49、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小孔子1515岁,春秋鲁国人。费:季氏的采邑在今天的山东费县西北。岁,春秋鲁国人。费:季氏的采邑在今天的山东费县西北。汶(汶(wnwn)上:在今山东大汶河之北,这里暗指齐国。季氏不)上:在今山东大汶河之北,这里暗指齐国。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坚决不去他家做官。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坚决不去他家做官。【译文】季氏叫闵子骞作他采邑费地的县长。闵子骞对来人说道:【译文】季氏叫闵子骞作他采邑费地的县长。闵子骞对来人说道:“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
50、到汶水之北去了。北去了。”【解读】【解读】本章记载闵子骞辞官的故事。本章记载闵子骞辞官的故事。季氏,季康子,鲁国权贵。闵子骞,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纯季氏,季康子,鲁国权贵。闵子骞,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纯德至孝之人,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德至孝之人,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能够谋取一官半职,领受俸禄,赡养父母,以尽孝,能够谋取一官半职,领受俸禄,赡养父母,以尽孝道,不枉为学。闵子骞初始目的亦是如此,经历了一段痛苦历程。道,不枉为学。闵子骞初始目的亦是如此,经历了一段痛苦历程。子骞初见孔子时,面色菜黄,似乎营养不良。跟从夫子学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