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商业银行要点提示:商业银行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性质l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具有现代企业的所有基本特征;l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l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其业务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能够进行存款货币派生。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 支付中介职能 信用创造职能 金融服务职能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商业银行业务内容的广泛性使其成为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 商业银行作为信息中心极大地改善了资源分配的有效程度 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信用创造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具有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
2、币政策传导的神经中枢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 单元制 分支行制 银行持股公司制 连锁银行制 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 决策系统: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董事会以下设置各种委员会构成 执行系统:由行长、副行长以及各业务职能部门所组成 监督系统:由股东大会选择产生的监事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组成 管理系统:由业务拓展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三个方面组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全能化 集中化 电子化 国际化商业银行的业务 负债业务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资产业务 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包括两部分:自有资本 外来资金 存款 借入款 自有资本 巴塞尔协议I将自有
3、资本划分为两大类: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其中股本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附属资本: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工具、永久性债务工具,以及长期附属债务等。自有资本 巴塞尔协议I的核心思想就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额由银行资产结构的风险程度所决定,资产风险越大,最低资本额越高;银行最低资本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存款类负债 交易账户:指个人或企业为了交易目的而开立的支票账户;包括活期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自动转账制度等种类。非交易账户:非交易账户包括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借入类负债 同业拆
4、借 回购协议 向中央银行的贴现或借款 在公开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和存单 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的占用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 贷款 证券投资现金资产 商业银行资产中最具有流动性的部分,属于一级储备资产,基本上不给银行带来收益。直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的存款、存放同业的资金以及托收中的现金。贷款 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贷款与其他业务相比较风险较大,但是利率较高,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贷款 分类:按期限不同可分为短期(1年以内)放款、长期(10年以上)放款和中期(介乎二者之间)放款;按照保证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又
5、可进一步分为抵押、质押和保证贷款;按放款的用途不同可分为工业放款、商业放款、农业放款、消费放款、房地产放款等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目的:获取收益 分散风险 补充流动性 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债券又包括国库券、公债券和公司债券。表外业务 狭义:指银行所从事的虽然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却存在风险的金融活动,主要是担保、备用信用证、商业跟单信用证、承诺以及和利率及汇率相关的金融衍生业务等。广义:除风险类狭义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提供金融服务获取手续费收益的无风险类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种类1)支付结算类业务2)银行卡类业务3)代理类业务4)基
6、金托管业务5)咨询顾问类业务6)担保类业务7)承诺类业务8)交易类业务9)其他类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 盈利性原则: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其不断改进服务、开拓业务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在三性原则中占据核心地位,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取存款和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作和稳健发展。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 三性原则之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一致:只有在流动性、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盈利性才具有可持续性。矛盾:流动性与安全性往往需要付出损失盈利性的代价,而盈利性
7、又驱使银行增大风险程度。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的实质协调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理论的演变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商业贷款论 资产转移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商业贷款论 又称为自偿性贷款理论,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
8、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简要评价 该理论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该理论强调了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简要评价 该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这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营利能力的提高。该理论忽视了贷款偿还的外部条件,贷款的清偿受制于贷款的性质也受制于外部市场状况。资产转移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但可以放宽资金运用的范围。银行流动性强
9、弱取决于资产迅速变现能力,因此银行在其资金运用中可持有信誉高、期限短、容易变现的可转换资产。简要评价 资产转移理论扩大了银行资金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银行资产结构,突破了商业银行贷款论拘泥于短期自偿性贷款资金运用的限制,是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简要评价 资产转移理论过分强调银行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从而限制了银行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同时,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在经济危机或者证券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会受到损害。预期收入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的保证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非贷款的期限长短。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期
10、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地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因此,预期收入强调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简要评价 预期收入理论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投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丰富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为银行开拓盈利性的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巩固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简要评价 银行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期值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经济参数,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及经营状况的变化,借款人实际未来收入与银行的主观测量之间会存在偏差从而使银行的经营
11、面临更大的风险。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简要评价 负债管理的思想开创了保持资金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纯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可以让负债来适应和支持资产,从而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条件。简要评价 负债管理依赖于借入资金来保持流动性,如果不能及时从金融市场上借到资金,银行就会陷入困境,从而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流动性的方式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这与盈利性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负债管理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资产负债综合管
12、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考虑利率风险的规避和如何提升银行资本的价值。资产负债管理缓和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矛盾,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发生的能力,使银行管理更加现代化与科学化。简要评价 资产负债管理并不是对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简单扬弃,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包含了资产和负债管理理论中合理的要素。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各国日益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主张,商业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与资产业务之外寻找新的经营领域,从而开辟新的盈利源泉。这种理论认为,存贷业务只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这种理论还提倡将原来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以降低成本。简要评价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兴起不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前者用于管理银行的表外业务,后者用于管理银行的表内业务,目前二者都被用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