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3073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一、先秦时期的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

2、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易错练2分辨不清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019济南高三期末,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

3、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点拨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载和描述。不同时代史料的挖掘占有状况、叙述主体的学术修为及学术素养,都会影响历史叙述的真实性。本题中关于牛耕技术的记载出现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叙述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只能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得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知: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考向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9课标全国,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4、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真题感悟解析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C项错误。2.(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

5、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学科素养时空观念:观察地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新疆地区。唯物史观:生产工具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程度。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解析“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故A、B、C三项均排除。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故D正确。3.(2017课标全国,24)如图为

6、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今山东地区,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4.(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7、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并未形成君主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项说法错误。变式训练(2019眉山

8、一中9月模拟,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实行郡县制,秦朝时期才真正确立郡

9、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转型的原因: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战争需要集权。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2)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认知深化(3)土地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

10、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4)经济政策的变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

11、期实行均田制。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易错练2运用唯物史观欠缺(2019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25)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点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中三人劳

12、作的情形和先进织布工具的使用,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考向二两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1.(2018课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真题感悟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2.(

13、2017课标全国,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技巧抓题眼:手工业者和商人致富说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发展,这反映出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解析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3.(2016课标全国,25)如图为汉代画像

14、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砖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变式训练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说明本题与2016年全国卷25题题干材料都取材于汉代画像砖,立意

15、和考查角度相同。启示仔细观察图片,注意从中获取完整的历史信息。本题图片与2016年高考题图片非常相似,但并不雷同,且信息更丰富。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涉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的是汉代田庄经济的生产劳动状态,田庄的土地制度为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1.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

16、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认知深化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异同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士族

17、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预测3(知识拓展)汉武帝的经济政策(2019天一“顶尖计划”第二次联考,2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考向押题

18、预测4(史料实证)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A.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C.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D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庄园经济有“籴”“粜”谷物的买卖现象,这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中仍有商业活动。故选A。1.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

19、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4)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三、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2.手工业的发展(1)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2)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3)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商业的繁荣(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2)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

20、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3)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4)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宋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易错练2宋代是重农抑商还是惠商宋太宗淳化年间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

21、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至道年间规定:“民间所织缣帛,非出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点拨宋代仍没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但统治者会因形势变化作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考向三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命题语言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的变化。近几年的全国卷试题关于唐宋时期经济内容的考查,多从“变革”的视角来考查。真题感悟1.(2019课标全国,26

22、)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C对,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

23、“耕战结合”,B项错误。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2018课标全国,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A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

24、,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3.(2017课标全国,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不能表明均田制被破坏,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4.(2017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25、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5.(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

26、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宋朝时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6.(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27、.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变式训练(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

28、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说明本题与2015年全国卷第26题立意相同,都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本题侧重于从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1.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认知深化2.古代中国经济重

29、心的南移预测3(社会史观)关注宋代的社会生活(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6)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足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作“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蹴鞠增加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受官方支持促进文化发展D.不兼容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考向押题解析据材料“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足球)艺人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可知宋代娱乐生活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娱乐活

30、动丰富多彩,故B项正确。预测4(学术热点)北宋的营田(2019济宁一模,2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抚存流亡”等信息可知“营田”有利于招抚流亡人口,从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营田”并不限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

31、作物。(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2.手工业生产(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3.商业的发展(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

32、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33、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易错练2提炼材料主旨不充分(2019日照期末,8)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变为“湖广熟,天下足”,17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这表明江南地区A.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B.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C.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点拨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由产粮区成为缺粮区和粮米贸易中心,这是当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工商业发达所致。如果提炼材料信息不全,只看到其为“缺粮区”,就容易误选A项。考向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命题语言市镇经济:明清是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的发展以江南为盛。明清时期市镇

34、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几年的全国卷考题曾以市镇经济这一角度切入考查其发展概况或影响。例如第5、6题。真题感悟1.(2019课标全国,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D对,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

35、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2.(2019课标全国,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C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开始”说法错误,D项错误。3.(20

36、19课标全国,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C对: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佃农只是以租佃方式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且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极为频繁的表述错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B项错误。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

37、有体现,D项错误。4.(2018课标全国,27)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试题赏析让历史照进现实:本题借助瑞应麒麟图考查明朝朝贡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长颈鹿以中国文化的角度被认为是麒麟,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中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呼应了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

38、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5.(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

39、干材料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6.(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

40、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1)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2)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认知深化(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

41、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预测3(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的近代化倾向(2019潍坊一模,27)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考向押题解析这些科技思想文化成就闪耀着近代化的光芒,体现出这一

42、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近代化的前夜,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预测4(唯物史观)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清初的官庄经济(2019潍坊一模,28)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 360 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 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A.租佃关系衰落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社会转型艰难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解析官庄经济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收租谷”)是封建性质的,这种土地公有和剥削方式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故体现出当时社会转型的艰难,C项正确。从材料看,“租佃关系”未衰落,排除A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占有大量土地并未实现规模经营,仍是封建生产经营方式,排除D项。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