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课堂中学会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并能用自 己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明了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 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在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这些 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产生留意观 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已经有了潜在意识, 为了帮 助学生把感性的、模糊的意识转化成美术的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让学生来发现,让学生来思考,让学生来体验。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
2、 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 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多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活泼的教学形 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 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提高学生 绘画的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数幅风景图片) ,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 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很漂亮、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教师:这些美图之所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是因为这些美丽的 图中含有一
3、个奇妙的透视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的世界。 2、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 (一) 、学习透视现象的概念 1、出示几幅照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从近处和远处找出图片 中的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认识透视现象。 教师总结透视现象: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 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2、用课件展示出透视现象的含义。学生齐读透视的含义: 加 强学生的记忆, (二) 、认识消失点和视平线 1、出示颐和园长廊这幅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运用我们刚学的透视现
4、象,看看柱子、地面都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消失点) 学生: 柱子和地面离我们越远, 变得也越来越小, 最后看不见了。 教师:对,所有的柱子等物体逐渐变小集中到一点然后消失,而 这一点,我们成为消失点。 (板书:消失点) 教师:而在消失点上,有一条水平的线,我们成为视平线。视平 线就是和我们眼睛视线相平行的一条线。 (板书:视平线) 2、出示几幅生活中有透视现象的图场景。请几位同学分别指出 图片上的消失点和视平线在哪里。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消失点和视平线的理解,并能熟练找 到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 3、出示两幅图片对比。一幅消失点在视平线的中间位置,一幅 不在中间位置。请学生思考、讨
5、论:消失点是不是必须在视平线的中 间位置? 学生答:不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点可以是视平线上的任意一点) 教师:是的,消失点不一定在视平线的中间,它可以在视平线上 的任意一点。 (三) 、学习透视现象的基本规律 1、出示乡村小路这幅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高低、粗细、距离等的变化) 教师:这幅图以树木为例,除了近大远小的变化外,还有那些变 化呢?给大家个小提示,你们可以注意一下树木的高度、两棵树中间 的距离、树的粗细等等。 学生: 树木近高远低, 距离近宽远窄、 近疏远密, 树干近粗远细。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透视现象的基本规律 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板书:
6、透视现象基本规律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2、思考讨论: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生答。 (设计意图: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四) 、1、欣赏名家作品和摄影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2、总结透视图的绘画步骤:a、先找到消失点、视平线。b、画 几条典型的消失线。c、按照透视现象的基本规律处理好各竖线、斜 线。 3、欣赏学生作品 三、学生作业三、学生作业 (一) 、作业要求 寻找校园中或生活中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 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 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工具等,让它变 得更美。 (二) 、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 线条是否流畅。 3、 画面是否完整。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 的表现出来。 学生展示、交流。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学生互相交 流 ,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增添生活的乐趣。 三、拓展 了解成角透视,欣赏名画,学生了解。 四、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大家 画的也都十分棒,基本掌握了透视的画法。美是属于善于观察、爱动 脑的学生的,我希望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美的眼睛,能把我们身边 美的事物和景象描绘出来。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