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1(一)院前急救体系的定义2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急救通信、急救运输和急救医 疗三要素组成。其作用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急危重 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和监护,缩短无 治疗期,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率和伤 残率。实施院前急救功能的部门组合即为体系3急救中心与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关系平时:日常急救突发事件时:紧急医疗救援特点:平战结合状态,常态和非常态,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属公共卫生范畴4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5医疗救治体系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医疗救治专业队伍师资、应急人员急救机构传染病院紧急医疗救
2、援中心120急救中心6(二)院前急救体系建设7院前急救体系(网络)组成市级急救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区网络单位(急救站)县(区)级急救分中心(120急救指挥分中心),县区网络单位(县区急救站)乡镇卫生院(乡镇急救站、点)构成纵横衔接的三级院前急救体系(网络)8院前急救网络示意图(树枝状)9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作用组成纵横衔接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重要意义:最快速的分流批量伤病患者,使其得到及时 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 伤残率,最大程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10急救网络建设的指标急救半径8公里 急救反应时间 15分钟回车率(以下简称方案).今年,中 央将安排资金启动试点建设,现将有关
3、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在中央和 地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变农村急救机构业务 用房短缺、急 救车 辆 不足等状况,初步构建功能完善、反应 迅速的农村急救网络,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农村居 民急救服务需求.二、项目编制要求(一)各地要在分析研究农村急救机构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急救服务需求,综合考虑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研究35的,予以优先安排.(二)建设项目要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土地、地方 资金志实,已取得环保、节能批复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 完成.五、项目编报的有关要求l、建设项目编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总投资
4、、地方投资来源及数额、项目建设条 件落实情况等.请按照本通知附表的要求逐项填写.2、编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要实事求是地提供项目叮 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环保批复、地方投资落实承诺等相关文 件,申报文件的附录请严格按附件提供的样式格式制作.请各地按上述要求抓紧开展工作,于 5 月 31 日前将申 报又仲、附表等书由材料连同电子文档项目报送回家发展改举委、卫生部.衔接方案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附件:一。一一年五月十六日36表 2、县(市)急救调度中心主要设备配置参考品目注:带*号的是基本配置。序号名称数量1*有线、无线通讯系统12*数字交换系统13*数字录音系统(应设双机热备份)14*U P S 应急电
5、源系统15急救信息系统(包括三字段信息、地理信息 系统)16G P S 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仅有导航定位 功能)17车辆洗消设备18LE D 条屏显示系统19视频监控系统137表 1、急救车车载设备配置参考品目品名规 格数量出诊箱(包括药品、血糖测试仪、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计、止血钳、叩诊锤糖水盐水等)只1气动急救呼吸机只1手提多参数监护仪台1车载氧气瓶台1气囊面罩呼吸器台1折叠式担架付1车式担架付1外伤箱(纱布、颈托、夹板、绷带等)只1手持或脚踏吸引器只1便携式心电图机台1微型医用氧气瓶瓶1自动除颤仪铲式担架付1小型急救器械若干车载通讯系统套138急救运输急救车的要求:1、起动快、
6、速度快、越野性能较好,能 及时到达现场。2、行驶平稳,以便于行进间的抢救操作 和减少震动引起病员的痛苦。3、医疗舱与驾驶舱隔离,有观测窗,有 较大的使用空间便于抢救和放置抢救设备。394、密闭性能好,配有空调,有两套通 风设施,有良好的救治环境。5、有明显的急救和地区标识,配有警 报器,使交警和群众能识别,给予交通上 的方便。6、配有常规抢救设备和药械和通讯设 施、设备。40急救车车载药械、设备的配置重点:能源要求体积和重量要求作用时间要求质量要求41救护车通讯要求:方便、快捷、灵敏、有效4243思考题:1.院前急救体系的定义是什么,它有那些重要作用?2.县级急救中心建设有什么基本 要求?有什
7、么职能?3.院前急救车应具有哪些功能?44(四)急救站建设标准45一、城区急救站建设标准城区指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城区。(一)职能与任务1.在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市急救中心 和县急救分中心规划建设急救站,急救站服从市 急救中心及急救分中心的统一指挥与行业管理。2.负责本区域内公众的院前急救服务。3.承担本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现场救治、转送和途中监护。4.组织本区域医疗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 自救、互救能力。46(二)设置与人员标准1.急救站由依托医院和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共同 管理,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担任站长并负责站内全 面工作。站长应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 的组织管理能
8、力,了解国内外急救动态;急救工 作量大的急救站应设副站长由急诊专业技术人员 担任,负责急救医疗业务工作。站领导应接受岗 前培训后方可上岗。急救中心及急救分中心应定 期派人员到各急救站进行业务指导。2.急救站配备2台以上救护车辆。473.人员配备:急救站人员合理配备,设质控组长1名(由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担任),每车急救单 元设:医生1名、护士1名、驾驶员1名,有条件可 配担架员1名。医务人员标准:护士为中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2年 以上;医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3年以上。医生、护士均需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驾驶人员标准:3-5年以上驾龄,对本地交通熟悉,经过急救技能普及培训合格人员。4.
9、通讯网络:设有线通讯终端,急救信息与急救中 心、急救分中心调度室联网,接受指令,完成记 录并维护急救信息和网络数据,设有无线通讯台,保证通讯畅通。48(三)管理标准1.制度管理:严格遵守急救中心、急救分中 心和所在医疗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 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岗前教育培训制度和 标准化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计划管理:制定急救站年度计划及月计划,并做好执行计划的协调、组织、管理,接受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对急救站的检 查、考核与考评。3.监督管理:健全站内、外监督制度,定期 对工作与急救服务质量进行分析。494.信息管理:有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信息 必须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并及时分析、反馈与
10、利用。信息应为全程信息管理,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包括接收调度单、急救、车辆、器械、药品、收入等各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 信息。5.纪律管理:院前急救单元由随车医生担任 组长,其它人员必须服从组长指挥。接到 调度出车指令后按规定出车,急救站内布 局合理,整洁有序。506.设备管理:健全设备管理、维修、保养、更新制 度,所有站内和车载急救设备应建立详细技术档 案记录,保证各种设备性能随时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使用率。车载急救设备只能用于院前急 救。急救车装备标准:配备车载急救便携设备:心脏 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及气道管理设备、心电图机、吸引器(吸痰)、血糖仪、10L氧气瓶、铲式担架
11、(或负压担架)、楼梯及软式担架。7.建筑要求:房间、车位布局合理。急救站门前要 有统一标志。设有:待命室、男女值班室、办公 室、生活间(卫生间)、药、械库房。房屋使用 总面积80。要有宽敞的停车场地,至少3-5 个停车位,平均每个车位面积20m2,保证车 辆出入通道畅通。518.车辆管理:急救车辆由急救站统一管理,严禁挪 作它用。车辆要有详细技术档案记录,如公里数、油耗、保养次数、交通事故次数、配件更换记 录、按规定公里进行二级保养,保养后的救护车 要达到交通管理部门标准。出车前做好“三检”工 作,车辆故障现场抢修成功率60%。9.安全管理:重视急救安全,制定措施加以防范,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事
12、故苗头。健全安全保卫制 度、措施及实施记录,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严格执行毒麻药管理制度。52(四)业务与技能标准1.严格执行急救医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实施院前急救质 量标准。2.建立站内质量管理考核小组,负责落实、检查、监督各项 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3.坚持五个必须做到:(1)必须做到携带急救药品器械到患者身旁,立即救治。(2)必须做到按院前急救的标准救治、转运患者。(3)必须做到与院内急诊值班人员当面交接患者病情及抢 救过程(含用药剂量)。(4)必须做到信息先报,现场救治病人的病情提前通过专 线通报要送达医院。(5)必须做到服从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534.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13、急救站有现场救援、组织 协调现场应急资源的职责,有及时将急救信息上 报急救中心及分中心的职责,并有提出现场急救 资源需求建议的职责。同时将信息通报送达医院 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车辆及 急救箱落实专人每天消毒一次。6.急救站医护人员应具有以下能力:现场协调能力;基本技术能力(心肺脑复苏技术、创伤急救五 大技术、急危重症抢救)和途中监护转送等。54(五)职业道德标准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拒绝商业贿赂,树立 廉洁行医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 职业道德;树立院前急救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 难的职业责任感,为伤病员提
14、供文明、优质、高 效、快捷的急救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防止 院前急救医疗事故的发生。55(六)质量控制标准急救半径3-8公里(平均5公里);平均反应 时间15分钟;回车率90%;患者满意率85%;完成指令任务 100%;医疗事故发生率为0;现场心肺复苏成 功率1%;甲级病历合格率90%;设备完好率95%;急救车辆完好率80%;三年内无重大责任交通事故。56二、乡镇急救站建设标准乡镇急救站指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 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一)职能与任务1.在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区(市)县卫生行 政部门和急救分中心规划建设急救站,急救站服从属地卫 生行政部门行政管理、市
15、急救中心及急救分中心的统一指 挥与行业管理。2.负责本区域内公众的院前急救服务。3.承担本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现场救治、转送和途 中监护。4.组织本区域医疗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 救能力。57(二)设置与人员标准1.乡镇急救站由属地卫生局、急救分中心和依托卫 生院共同管理,卫生院急诊室负责人担任站长并 负责站内全面工作。站长应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负责急救医疗业务 工作。急诊科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属地卫生局及急救分中心应定期派人员到各乡镇急救站进行业务指导。2.急救站配备1台以上救护车辆。583.人员配备:急救站人员合理配备,每车急救单元
16、设:医生1名、护士1名、驾驶员1名,有条件可 配担架员1名。医务人员标准:护士为中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2 年以上;医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3年以 上。医生、护士均需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驾驶人员标准:3-5年以上驾龄,对属地及全市交 通熟悉,经过急救技能普及培训合格人员。4.通讯网络:设有线通讯终端,急救信息与属地急 救分中心调度室联网,接受指令,完成记录并维 护急救信息和网络数据,设有无线通讯台,保证 通讯畅通。59(三)管理标准1.制度管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岗前教育培训制度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计划管理:制定急救站年度计划及月计划,并做好执行计
17、划的协调、组织、管理,接受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急救分 中心对急救站的检查、考核与考评。3.监督管理:健全站内、外监督制度,定期对工作与急救服 务质量进行分析。4.信息管理:有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必须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并及时分析、反馈与利用。信息应为全程信 息管理,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包括接收调度单、急救、车辆、器械、药品、收入等各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向 卫生行政部门报送信息。5.纪律管理:院前急救单元由随车医生担任组长,其它人员 必须服从组长指挥。接到调度出车指令后按规定出车,急 救站内布局合理,整洁有序。606.设备管理:健全设备管理、维修、保养、更新制度,所有 站内和车载急救设备应
18、建立详细技术档案记录,保证各种 设备性能随时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使用率。车载急救 设备只能用于院前急救。急救车装备标准:呼吸器、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瓶、急 诊箱、担架等必要的急救设备。7.建筑要求:乡镇急救站可与急诊室共用业务用房。房间、车位布局合理。急救站门前要有统一标志。保证车辆出入 通道畅通。8.车辆管理:严禁急救车私用,车辆要有详细技术档案记录,如公里数、油耗、保养次数、交通事故次数、配件更换 记录、按规定公里进行二级保养,保养后的救护车要达到 交通管理部门标准。出车前做好“三检”工作,车辆故障现 场抢修成功率60%。9.安全管理:重视急救安全,制定措施加以防范,及时发现 和纠正差
19、错事故苗头。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措施及实施记 录,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严格执行毒麻药管理制度。61(四)业务与技能标准1.严格执行急救医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实施院前急救质 量标准。2.落实各项质量管理标准。3.坚持五个必须做到:(1)必须做到携带急救药品器械到患者身旁,立即救治。(2)必须做到按院前急救的标准救治、转运患者。(3)必须做到与院内急诊值班人员当面交接患者病情及抢 救过程(含用药剂量)。(4)必须做到信息先报,现场救治病人的病情提前通过专 线通报要送达医院。(5)必须做到服从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624.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时上报信息,服从现场 救援指挥调度,做好转运
20、伤员准备。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车辆及 急救箱落实专人每天消毒一次。6.急救站医护人员应具有以下技术能力: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致命性心电 图识别、以及复苏药物应用,技术考核合格率 100%。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考核合格 率100%。掌握各种休克的抢救、昏迷的抢救、溺水、触电、中暑的抢救、各种中毒的抢救、各种传染病的转 运、烧伤的抢救、开放性气胸的抢救。63(五)职业道德标准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和医德医风建 设,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拒绝商业贿 赂,树立廉洁行医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 伤病员服务的职业道德;树立院前急救为政 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
21、职业责任感,为伤病 员提供文明、优质、高效、快捷的急救医疗 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防止院前急救医疗事故的发生。64(六)质量控制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原则执行:急救半径15公里;平均反应时 间25分钟;回车率90%;患者满意率85%;完成指令任务100%;医疗事故发生率为0;现场心肺复苏成功 率1%;甲级病历合格率90%;设备完好率95%;急救车辆完好率80%;三年内无重大 责任交通事故。65(五)院前急救运作模式66一、国际模式当前国际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院前急救模式:英-美 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 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院内再进行有效治疗,是“将 病人带到
22、医院”;后者强调医疗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 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院内继 续治疗,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两种模式谁更科学合理,谁更有效经济,目前没有大 规模比较做出定论,但最关键是符合国情。67院前急救模式不同点比较英美模式法德模式理念 急救人员数把患者送到医院 一般为2人把医院带到患者身边 至少3人有 危重伤病员 大多超过半小时 不限于对症较多 规格较高是否有医师参与无病种选择 现场时间短 治疗原则 药物数量种类 器械配置所有伤病员 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对症少 标准标准68二、国内模式多种模式1.院前型模式院前急救中心(站)不设病房,设立若干分 站,专门从事院前急救。此形式优
23、点是急救速度快,医疗、通 信、运输设备容易更新提高,缺点是随车医护的医疗水平不易 提高,人员“出口”困难。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山西、陕 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东北大部分城市 采用这种模式。2.单纯指挥型模式急救指挥中心不设病房,不配备救护车 和医务人员,只负责120指挥调度。此形式优点是政府节省投 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院前院内急救能较好的结合。缺点是 医院急诊科的急救设备、通信、运输设备不易更新提高,指挥 中心的权威性不强。广州市、成都市、珠海市、深圳市、汕头 市等采用这种模式。693.独立型模式急救中心除了有病房和门急诊外,还设立院前 急救部,担任本地的院前急救,伤病
24、员现场急救后一般接到 本急救中心继续治疗。急救中心还设立若干分站。此形式优 点是随车医护的医疗水平容易提高,院前院内急救能较好的 结合,医疗、通信、运输也容易更新提高,缺点是组建时投 入较大,转送伤病员到其他医院容易发生矛盾。沈阳市采用 这种模式。4.依托型模式急救中心为医院的一部分,名为急诊科或院前急 救部,除完成医院的急诊医疗外,还承担本地120电话指挥 调度,承担本地院前急救任务。此形式优点是随车医护的医 疗水平容易提高,院前院内急救能较好的结合,医疗、通信、运输设备也容易更新提高,缺点是建立时投入较多,不能完 全承担本地所有院前急救,转送伤病员到其他医院容易发生 矛盾。重庆、海南等省市
25、采用这种模式。705.消防型或联动型院前急救由消防局指挥管理,由经过培训的消防人员承担院前急救;或者院前 急救指挥由公安部门承担,出诊由医院急诊科执 行。此种模式优点为:反应快,综合发挥各类救 援优势,减少人员浪费,达到资源共享。缺点:属于社会公益型模式,不向社会收取费用,长期 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有 限,后者管理不属同个上级部门,易出现扯皮。香港、澳门、苏州采用这种模式。71三、院前急救的发展方向及管理1、缩短平均呼救到达现场时间,缩短平均反应 时间。反应时间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救电话 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所耗时间。是反映急救速 度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也是评价当地院前急救
26、 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2、增加急救人次占急诊人次百分比。发达国家 院前急救人数很高,占急诊人次百分比也较高。我国的院前急救人次只占急诊人次的2,急救人 次的增加不仅与急救系统的通信手段、车辆质 量,急救人员的素质有关,还与当地的社会经济 状况密切相关。723、减少回车率。回车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 救电话后无车可派而回绝病家。回车数占呼救总 数的百分比为回车率,是衡量院前急救系统效能 的指标之一。回车率反映满足呼救的程度,回车 率高说明供不应求,较易引发医疗纠纷。4、提高心跳骤停现场复苏成功率。心跳骤停的 依据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表现室颤、电机械分离或直线。现场复苏 成
27、功依据为恢复自主循环。现场复苏成功人数占 急救的心跳骤停人数百分比为现场复苏成功率,是反映院前急救系统医疗水平的主要客观指标之 一。发达国家复苏成功率在923,我国现阶 段很低约2。影响因素: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程度、反应时间、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救护车 及装备。735、提高突发灾难事件应急能力。突发灾害事件 发生时能否快速投入是衡量急救中心应急能力的 尺度。急救系统应参与每次较大突发或灾害事件 的急救,组织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及时分流转运伤 病员。6、提高回访满意率。医疗要“以人为本”,急救 也不能例外。伤病员或病家对急救服务是否满意 应该成为衡量急救水平的标准之一。调查应该绝 对随机不能有选择
28、性,调查还应该真实反映病家 的想法,设计的表格要简明,分满意、一般和不 满意。影响因素主要是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 业道德.74四、如何改善院前急救运作管理和加快发展我国院前急救经过30年来的改革实践,已得到 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全国发展不平衡,有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院 前急救事业的继续发展。(一)加快急救立法急救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工程,有很强的社会协作性,尤其在灾难救援 时,社会的有序性被冲击,以社会协作为基础的 救援工作必需有法定的功能、秩序保证,应尽快 制定并早日实施“急救法”。75(二)加快“社会大急救”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1.制定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完
29、善的省、市、县、乡四级急救网络纳入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中。形成快速反应的急救体系,提高医疗 服务质量与应急水平。2.加强危重病人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制定和执行危重病人病情预报制度,建成院前院内紧密一体化联系的医学急救体 系,使急救绿色通道高效、通畅。763.加强社会保障系统各部分的联动、协作,充分利用110、119、122和军队等现有的通信、装备、人员、信息、权威等资源,尤其在灾害 或突发性事故中能使各部分紧密联系,及时发挥 快速、便捷、高效、专业的关键作用。4.解决全面建设的资金来源和高效利用问题 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公共事务运作与社会大急救网络基金运作相结合的全面 建设多元化方
30、向与道路。77(三)加强院前急救培训和科研工作院前急救不单纯是急救医疗、护理,还涉及到 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高新科技、人 文与自然环境等许多领域,因此,要对医务人员 和管理人员给予不断的再教育、再学习,定期培 训或进修;对驾驶员要象发达国家学习,进行急救员或救 护士的培训;要建立不同形式的院前急救信息网 络,开展急救医学和管理的规划分析和课题研 究;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应建立急救医学博士生、硕士生点、本科教育和EMSS相关学术高地与应 用科学基地,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和公共事务综 合管理人才。78还要通过电视、电台、报刊、培训班、网 络媒体等,向公民广泛宣传自救互救知识,以提高公民自救互救
31、总体水平和防灾减 灾意识与能力;社会安全保障系统是现代 国际社会中“国防”的一部分,是继“911事 件”、“SARS”、“特大地震”灾害后各国应 更加抓紧建立与完善的国家要务之一。79(四)加强院前急救系统区域性协作,开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 大,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不平衡,急救规范、医 疗规范、装备标准及院前急救服务标准不统一,加大行业之间的协作,发挥优势互补,同时要做 调研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建设性方案,开展信息 交流,追踪发展趋势,进行国际国内的急救医学 学术交流和急救管理学术交流,不断改进我国院 前急救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我国院前急救管理 和服务水准。
32、80(六)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81一、调度学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专业院前急救以“120”电话为媒介为全社会提供急 救医疗服务和紧急医疗救援,院前急救的发展催 生了指挥调度专业,使包含了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的指挥调度专业在不断地充实、规范。指挥调度 在院前急救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赋予了 它“龙头、大脑、中枢”的美称,也赋予了它重大 的责任。82急救调度学是对院前急救实施指挥调度与 管理的一门科学,它集急救医学、通信学、计算机学、指挥学、公共关系学、交通学、医学管理学等诸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83二指挥调度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院前急救的实体是由指挥调度、现
33、场 救治和运输三大部分组成。院前急救的实 施必须以呼救为前提,涉及从接受呼救信 息到组织现场抢救,从转运分流到进入医 院获得进一步治疗的全过程。接受呼救信 息的是指挥调度人员,发出抢救指令的是 指挥调度人员,管理院前急救过程的是指 挥调度人员,因此,指挥调度是院前急救 中不可缺少的.84“120”指挥中心负责接受本地呼救电话,统一指挥调度本地急救资源,集呼救中心、指挥中心、通信中心和信息中心于一体,为城市提供日常院前急救医疗和紧急医疗 救援服务,从而实现政府服务于民众的宗 旨和急救医学服务于民众的目标。因而,“120”与“110”一样,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城 市级的指挥中心,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8
34、5三指挥调度在院前急救中的职责“120”指挥中心不仅仅是急救中心的调 度科,同时是政府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信 息平台、指挥平台、通信平台和管理平 台,具有独特的职责。86(一)常态下的“120”指挥中心职责1.受理公众呼救,记录呼救信息,指导初步抢救。2.调度急救资源,发送派车指令,就近就急为主。3.监督急救过程,汇集救治信息,联系收治医院。4.协助行业管理,参与网络规划,协助站点建设。5.保障通信可靠,维护系统稳定,辅助指挥调度。6.严格质量管理,强化培训教学,建设一流团队。87急救指挥示意图(扁平状)88(二)非常态下的120指挥中心职责1.受理应急呼救,判定事件等级,启动应急预案。2.调度
35、急救资源,监测事态发展,指导初步抢救。3.提供心理咨询,汇集现场信息,提供决策方案。4.协助预案实施,监控救援过程,评估救援效果。5.保障通信可靠,维护系统稳定,辅助指挥调度。6.参与社会联动,合理组织分流,畅通绿色通道。89(三)调度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调度工作并不是纯医学的业务,但其独特的作用使院前急 救工作迅速、全面、有效地开展并取得预想的结果。1.使各级领导能及时、全面掌握本地区急、危重症和灾害事故信息。2.有效地指挥调度能够明显缩短“呼救响应间期”。3.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现有急救力量的效益,提高应急能力。4.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5.为急救网点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6、。6.减轻急、危重症和灾害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社会 的稳定和发展。7.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健康水准。8.具有院前急救的龙头作用,是院前急救管理的基础。90(四)院前急救对指挥调度工作的要求1.及时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响应间期越短越 好,指挥调度工作靠“耳听、脑思、口说、手 动”。2.准确指挥调度人员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判断 病情,国外规范化、标准化的调度格式软件适用 于非医疗专业的调度人员,很容易掌握,但与真 正意义上的医学调度相距甚远。有经验的指挥调 度医生的电话判断符合率是较高的,如何在电话 中询问,而达到又省时又准确,是很不容易的。913.合理要缩短抢救距离,缩短呼救响应 间期,就
37、要合理地指挥调度。“抢救距离”是反映派车是否合理的一个主要指标,这 当然是以一个完善的急救网络结构和一定 量的(合适的)值班人员、车辆为基础的。4.灵活为减少“回车率”,根据地理环 境及布点建站的情况,实施以城市中心放 射状向外派车,缩短呼救响应间期。灵活 运用调度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调度艺术”,是调度人员高层次 能力的显示,高水平发挥的体现。92(五)调度工作的原则基于我国的急救水平、急救资源、市民的急救意 识和经济能力,确定以下调度工作原则:1.有求必应“120”电话是生命线,有求必应的“必”是无条件的,因为每一次急救服务首先从这 里开始。当然应该对每一个呼救或求助电话都要
38、“应”,不漏掉一个呼救,不耽误一个电话,而在 调度时有求必应的“应”又是有条件的。2.就近就急就能力急、危重症和突发灾害事故只 占院前急救总任务量的1015,但对生命的 影响最大,这是院前急救的工作重点,因此在掌 握调度分寸上非常重要。933.灾害事故全力以赴现代化导致了人口密 集,突发性灾害事故往往造成大批人员伤 亡,并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抢险 救灾是急救中心的首要任务,掌握灾情、组织力量、当好参谋是处理灾害事故的主 要原则。944.危重病人负责到底急、危重症患者的伤 病情非常复杂,变化莫测,危险与希望并 存,成功地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是急救中 心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最早“接触”急危 重
39、患者的是指挥调度人员,最终了解他们 转归的也是指挥调度人员。在受理呼救的 过程中就应尽量给予指导,使病人在急救 人员到达前尽可能得到基本生命支持。在 救治过程中指挥调度人员负责院前和院内 医疗救治的无缝隙衔接。955.一般病人尽量照顾部分病人转院需要救 护车,少数行动不便病人回家也需要救护 车,这部分需求占任务量的10左右。6.电话咨询排忧解难通过电话向急救中心 进行急救医疗咨询是对急救中心寄予希望 和信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延伸,反映了 市民的急救意识在不断扩展和提高。96四.院前急救的指挥系统(一)指挥系统的作用 院前急救必须在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基础上 实施,指挥调度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常态下:城市“120”指挥中心受理当地电话 呼救、统一指挥调度当地急救资源、监控 院前急救全过程、掌握当地医疗救治信息、为公众提供咨询指导、为突发急症或受到 意外伤害的人员提供快速、优质、人性化 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治和安全运送服务。97非常态下:政府赋予“120”指挥中心为“紧急 医疗救援中心”,参与政府统一的紧急医疗 救援行动,为院前急救提供快速、有力的 组织指挥,因此,指挥机构的职能定位决 定了指挥系统的功能,指挥系统的功能决 定了指挥系统的构成。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