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57937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PPTX 页数:78 大小:7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中药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 孟胜喜 中药药性理论概念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四气、五味的概念 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中药配伍的目的 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的意义 用药原则 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及主治 中药的毒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 中药的煎服法 常用中药的配伍及某些特殊使用方法 FocusFocus 掌掌 握握 熟熟 悉悉 了了 解解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也就是前人所谓的药物的偏性 以药物本身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颇,从而能够祛除病邪,恢复脏腑的功能,使人体保持健康 根据药物

2、的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纲领 中药的性能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中药性能(药性) 中药各种性质和功能的概括 阴阳 脏腑 经络 治则 药性理论基础 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均有实际意义 (一)四气五味 1.四气(四性) 寒、热、温、凉属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次于 , 次于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并无本质区别 归纳为寒凉与温热两大类 寒凉药 清热 泻火 解毒 寒凉属阴 热性病证 温热药 温里 散

3、寒 助阳 温热属阳 寒性病证 平性 药性较平和,介于温与凉之间 相对的属性,不是绝对概念 仍有偏温、偏凉区别 因此,仍称为四气 寒 热 温 凉 凉 温 热 寒 四种药性 2.五味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药物味道的反映 对药物作用概括 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味同的药物 作用也有相近或相同之处 阴阳属性 阳 甘 辛 淡 阴 苦 酸 咸 味-发散 行气 行血 解表、活血、理气类药物多具有辛味,如生姜、薄荷能发散表邪 橘皮、木香能行气健脾;当归、川芎能行血祛瘀 味-补益 和中 缓急 补虚药多具有甘味,如人参、黄芪能补虚;饴糖、甘草能和中、缓急 味-收敛 固涩 止汗、止泻、止带药

4、多具有酸味,如山茱萸、五味子能涩精 敛汗;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味-燥湿 清泻 祛湿、清热、泻火药多具有苦味,如黄连、黄柏能燥湿而 泻火;大黄能泻下通便 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 味-软坚 润下 如昆布、海藻能软坚化痰治痰核、瘰疬;芒硝可润燥软坚泻下 味-能渗 能利 渗湿利水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收敛固涩,常用于虚汗、久 泻、遗精等证,如海螵蛸、芡实等 辛 甘 酸 苦 咸 淡 药物在体内不同的作用趋向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出的趋势相对而言 (二)升降浮沉 沉降 下行 下降 降逆 轻浮 发散 上升 升提 升 浮

5、 沉 降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轻重有关 升浮 凡味属辛、甘、淡,气属温热 质地为 花、叶、皮、枝的药物 沉降 凡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 质地为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的 药物 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可以改变-炮制与配伍 酒炒则 升 姜炒则 散 醋炒则收敛 盐炒则下行 沉降沉降的的药物药物 下行、向里 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呕、重 镇、消导等作用 多用于治疗病势上逆或病位在里之证 升浮的药物升浮的药物 上行,向外 具有发汗、祛风、透疹、催吐、升阳、止泻等作用 用于治疗病 势下陷或病位在表之证 药物功效的定位概念,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 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

6、他脏腑、经络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对药效作用部位的说明 药物归经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掌握药物的归经,使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 对咳嗽、胸痛、咽喉肿痛 等肺经病变 桔梗、杏仁等归肺经的药物 对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痛等肝经病变 柴胡、青皮等归肝经的药物 (三)归经 四气五味 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 升降浮沉 作用趋向 归经理论 作用部位与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药 物 中药 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 浮沉 (广义)各种药物的偏性 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毒性具有普遍性 (狭义)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毒药是特指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 中药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

7、(毒性),调整人体阴阳的偏性(阴阳盛衰),从而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 合理利用药物的偏性,发挥治疗作用,使用不当则对机体产生某种损 害,即现代医学的“不良反应” 有毒、大毒、小毒,多指该药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 认识药物有无毒性或毒性之强弱,有利于了解药物作用的缓峻,从而选用适当的药物和确定剂量 并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等方法来减轻或消除不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四)毒性 药物的配伍 禁忌 剂量 用法 二、中药的应用 配伍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组成方剂的基础 七情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间的配伍关系总结 七个方面 (-) 配伍

8、单行-只用一味针对性比较强的药物治疗疾病 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泻下通便的治疗效果;人参与炙甘草同用,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黄芪与茯苓同用,可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可被生姜减弱或消除,故称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绿豆可杀巴豆毒;生姜可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实际上,相畏、相杀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表述方

9、法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丧失 人参恶莱菔子的说法,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中的甘草反 甘遂、藜芦反细辛 七情配伍除单行外 相须、相使 提高药物疗效,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畏、相杀 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相恶、相反 药物配伍应用的禁忌 在药物配伍中,有些药物应该避免联合应用 “相反“、“相恶”的药物均属配伍禁忌 目前比较公认和遵循的中药配伍禁忌主要是金元时期所总结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二)禁忌 硫黄畏畏朴硝 水银畏畏砒霜 狼毒畏畏密陀僧 巴豆畏畏牵牛子 丁香畏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畏犀

10、角 牙硝畏畏三棱 官桂畏畏赤石脂 人参畏畏五灵脂 乌头反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甘草反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十八反 十九畏十九畏 妊娠用药禁忌 妇女妊娠期除中止妊娠及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对胎儿损害程度分为禁用与慎用 禁用类-剧毒药或药性峻猛之品,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如雄黄、水银、砒霜、轻粉、斑蝥、马钱子、蟾蜍、川乌、草乌、巴豆、甘遂、大戟、芫花、 牵牛、麝香、水蛭、 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导积、辛热滑利之品 如牛膝、川芎、 红花、桃仁、枳实、大黄、附子、肉桂等 禁用药禁用药 绝对不能使用绝对不

11、能使用 慎用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应用,但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及炮制与配伍, 如无特殊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 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 腻、腥臭、煎炸类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高热者忌油腻 寒性病不宜食用生冷 胸痹者忌食肥甘厚味 疮疡及皮肤病患者忌食腥膻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等 临床应用时的用量 以往计量单位: 斤、两、钱、分、厘 目前公制单位: 千克、克、毫克 以往采用16进位旧制,即:l斤=16两=160钱 现已经统一用克(g)表示,1钱3g 有些中药还用计数单位表示:片、条、个、枚、只、对等 临床应用时,应当按照药物常用参考用量,并随地区、年龄、体

12、质、气候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中药多是原生药,一般药性比较平和,安全范围较大,但对某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物,用量必须严格掌握控制 (三)剂量 病情、体质、年龄对病情急重或病情顽固的患者 重 轻症、慢性病 轻 患者平素壮实 重 老幼胎产或久病体虚 轻 小儿用药量 610岁的儿童用成人量的1/2,5岁以下的儿童用成人量的1/4 药物性质质重而性味淡薄 大剂量 质轻而性味浓厚的 较小剂量 毒性大、性质峻猛的药物 小 金石贝壳类 大 植物的花、叶及气味芳香之类 轻 根、果实等厚味滋腻的药物 稍重 药物的配伍单方用量比复方 重 复方中,主药用量要比辅药 重 入汤剂要比入丸、散剂 重一倍以上 除剧毒药、峻猛

13、药、提取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 一般中药干品常用内服剂量 510g 部分常用药较大剂量 1530g 新鲜药物 3060g 影 响 药 物 用 量 的 主 要 因 素 煎药法和服药法。 煎、服法的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应加注意 1.煎药法 煎药的容器宜用砂锅或瓦罐,不锈钢次之,忌用铜忌用铜、铁器具铁器具 用水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或河水等。煎药前先将药以冷水浸泡1h 用水量视药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漫过药物23 cm为宜 开始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以免药液溢出以及过快煎干 对于解表药、芳香类药,宜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 min即可,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 厚味滋补药,宜文火久

14、煎,使药效尽出。乌头、附子、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久煎,可减低毒性。 如药物煎糊后须弃去,不可加水再煎服 每剂一般煎二次,头煎煮沸30 min,二煎煮沸20 min,滋补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约250 ml 有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需在处方上加以注明,如先煎、后下、单煎、包煎、烊化、冲服等 (四)中药煎服法 矿物、介壳、化石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 打碎先煎,煮沸1020 min后再下他药 龟甲、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 生附子、生乌头等有毒药物亦宜先煎以降低毒性 含挥发油的芳香类或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于破坏的药物 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 min即可,以

15、防其有效成分走散 薄荷、砂仁、白豆蔻、钩藤、生大黄等。 贵重药材 尽量保存有效成分,以免共煎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附,故采用单独煎煮,取汁饮服 人参,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煎锅内,隔水炖1h左右。 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羚羊角,刨成小薄片另煎2h取汁服,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 先煎先煎 后下后下 单煎单煎 细小的种子或使药液浑浊影响过滤的药材,或有绒毛对消化道、咽喉有刺激的药材 用纱布包好人煎剂 车前子、赤石脂、飞滑石、旋覆花等 胶质、性黏而又易于溶解的药物,以免煎煮时黏锅煮焦或黏附他药 阿胶、鹿角 胶、蜂蜜、饴糖之类,用

16、时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已煎好去滓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煎药火候随药物的性质而定 气味芳香者宜用武火(大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即可 若煎煮过久,会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而减低疗效 质地滋腻的补药宜用文火(小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包包煎煎 烊化烊化 补益药 餐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饭后 活血化瘀药 空腹 治疟药物 发作前2 h 安神药 睡前0. 51 h服1次 驱虫药 空腹 急病不拘时间 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 定时 其他药物 饭后2h左右 有的可以一日数服 有的亦可以煎汤代茶 不拘时 服 药 时 间 2.服药法 一剂中药分2次服用 如病情需要,可每4h服1次,连续给药,维

17、持疗效 汤剂 温服 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持续微微有汗 止吐药 少量多次频服 泻下药 见泻即止,不可攻下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服药呕吐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再服汤药,或冷服、少量频饮 如遇昏迷患者,吞咽困难, 用鼻饲法给药 对于使用峻烈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先进小量,逐渐增加,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 还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 服 药 方 法 第二节 常用中药 具有发散功效,用以解除表证的药物 多味辛 性能发散 可使肌表之邪随汗而解 一一、解表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麻黄 辛、微苦,温

18、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水煎服 310 g 桂枝 辛、甘,温 散寒解表;祛风除湿 温经通阳 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心睥阳虚,水湿内停;胸痹,月经不调 水煎服 310 g 防风 辛、甘、微温 散风解表;祛湿止痛 祛风止痉 外感风寒表证;破伤风 水煎服 510g 荆芥 辛、微温 祛风解表;炒炭止血 外感风寒表证;风疹瘙痒,麻疹不透 衄血、便血、崩漏 水煎服 510g 紫苏 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水煎服 510g 生姜 辛、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外感风寒证;胃

19、寒呕吐;风寒客肺的咳嗽 水煎服 310g 羌活 辛、苦、温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外感风寒证;风寒湿邪所致疼痛 水煎服 310g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薄荷 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煎服 36 g;宜后下 桑叶 苦、甘、微苦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心睥阳虚, 水湿内停;胸痹,月经不调 水煎服 310 g 菊花 苦、甘、微苦 散风解表;祛湿止痛 祛风止痉 外感风热之表证;肝经风热;肝肾不足 水煎服 510g 柴胡 苦、甘、微寒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升举

20、阳气 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肝气郁结;脏腑脱垂 水煎服 310g 葛根 苦、甘、凉 发表解肌;升阳透疹 解热生津 外感发热;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湿热泻痢, 脾虚腹泻;热病烦渴,口渴多饮 水煎服 1015g 牛蒡子 辛、苦寒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 利咽消肿 外感风热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热毒疮肿 水煎服 310g 蝉蜕 甘,寒 疏风透疹;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外感风热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肝经风热 证 水煎服 310g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解 表 药 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细辛、生姜等 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咽痛,口渴

21、,舌苔薄黄,脉浮数 柴胡、薄荷、葛根、菊花、桑叶等 解表药通过发汗解除表证,但用之不当,汗出过多,又易耗散阳气,损伤津液,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要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阳虚自汗 阴虚盗汗 泻下呕吐 吐血下血 疮疡已溃 麻疹已透 热病后期津液已亏等症 慎用 药性寒凉 清除里热 热性病症 二、清热药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清热燥湿 清虚热 清清 热热 药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石膏 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生肌敛疮 热在气分证;胃火上炎,肺热咳喘;疮疡不敛, 湿疹(外用) 打碎先煎 1560g 知母 苦、甘、寒 清热泻火

22、;滋阴润燥 热病,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阴虚证,胃热口 渴及消渴症 水煎服 612 g 芦根 甘,寒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热病伤津证;胃热呕逆,肺热咳嗽 水煎服 1530g 天花粉 苦、甘、寒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热病伤津证;肺热咳嗽;疮疡痈肿 水煎服 1015g 竹叶 甘、淡、寒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热病烦热口渴;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水煎服 515g 夏枯草 苦、辛、寒 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 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之檩疠瘿瘤 水煎服 1015g 栀子 苦,寒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热病心烦;肝胆湿热;血热妄行的出血 水煎服 515g 金银花 甘,寒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清热凉血 外

23、感风热或温热病;热毒疮痢 热毒血痢 水煎服 1015g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连翘 苦,微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生肌敛疮 热在气分证;胃火上炎,肺热咳喘;疮疡不敛, 湿疹(外用) 打碎先煎 1560g 蒲公英 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热病,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阴虚证,胃热口 渴及消渴症 水煎服 612 g 大青叶 苦,寒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热病伤津证;胃热呕逆,肺热咳嗽 水煎服 1530g 牛黄 苦,凉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热病伤津证;肺热咳嗽;疮疡痈肿 水煎服 1015g 鱼腥草 辛,寒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热病烦热口渴;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水

24、煎服 515g 生地黄 甘、苦、寒 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 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之檩疠瘿瘤 水煎服 1015g 玄参 甘、苦、咸, 寒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热病心烦;肝胆湿热;血热妄行的出血 水煎服 515g 牡丹皮 苦、辛,寒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温病热人血分之斑疹吐衄;温病后期,夜热早 凉,阴虚内热 水煎服 1015g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赤芍 苦,寒 清热凉血,祛斑止痛 温病热人血分之斑疹吐衄,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痢肿,目赤肿痛 水煎服,1015g 黄芩 苦,寒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 凉血安胎 虚弱所致多种病症,肺热咳嗽,火毒疮痢,咽

25、喉肿 痛,血热胎动不安 水煎服,515g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 胃肠湿热之泻痢,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痈肿疔毒 水煎服,210g 黄柏 苦,寒 清热燥湿,滋阴清热, 解毒敛湿 湿热所致病症,阴虚发热,痈肿疮疡,皮肤湿疹 水煎服,510g 龙胆草 苦,寒 清热燥湿,泻肝火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湿疹,肝经热盛生风 水煎服,36g 苦参 苦,寒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利尿 湿热黄疸,泻痢,带下,皮肤搔痒,脓疱疮,疥癣, 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 水煎服,310g 青蒿 苦、辛,寒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 疟 阴虚发热,温热病后期,邪人阴分,疟疾寒热,暑 热外感 水煎服,310

26、g 地骨皮 甘、淡,寒 凉雪退蒸,清泄肺热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肺热咳喘 水煎服,310g 决明子 甘、苦,微寒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热结便秘,肠燥便秘 水煎服,1015g 清热泻火药 急性热病或心火,肺热、胃热,暑热引起的实热症, 高热烦躁,谵语,发狂,口渴,尿黄便干,苔黄燥,脉洪数等 清热解毒药 各种热毒症 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斑疹,丹毒,痄腮,痢疾,毒蛇咬伤及肿瘤等 清热凉血药 血分实热证 斑疹隐隐,或各种出血(咳学,吐血、呕血、便血、衄血等)神昏谵语,烦躁,舌绛等 清热燥湿药 各种湿热证 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淋证,湿疹,痈肿等 清虚热药 阴虚内热证 发热,

27、骨蒸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清热药多为苦寒之品,过用力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的患者慎用。热病津液亏虚患者更应慎用 要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泻下通便 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水饮内停等里实证 三、泻下药三、泻下药 峻下逐水药 攻下药 润下药 泻泻 下下 药药 如阳气虚衰,寒从内生,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者,可用温里药扶助阳气 如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亡阳证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可用部分作用强烈的温里药以回阳救逆 若有外寒内息,兼见表证者,应退和解表药同用 辛热而燥,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均应忌用或慎用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

28、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大黄 苦,寒 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活血止血,祛痰痛经, 退黄通林 胃肠湿热症,胃肠湿热症,寒积便秘,火邪 上谈诸症,热毒疮疡或痈肿,血热妄行之出 血,血热阴伤之出血,产后腹痛,淤血肿痛, 湿热黄疸,热淋 水煎服 312g 芒硝 咸、苦,寒 泻下软坚,清热 湿热积滞,大便燥结,咽痛,口疮,目赤, 疮疡 冲服 1015g 番泻叶 甘、苦、寒 泻下导滞 便秘 泡茶1.53g, 煎汤36g 火麻仁 甘、平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水煎服,1015g 郁李仁 辛、苦、甘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肠燥便秘,水肿胀满或脚气浮肿 水煎服,1015g 甘遂 苦、甘,寒;有 毒 泻水逐饮,消肿

29、散结 身面浮肿,大腹水肿,风痰癫痫 入丸散 0.51g 大載 苦、辛、寒;有 毒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水肿,胸胁积液,瘰疬痰核 水煎服 1.53g 巴豆 辛、热;大毒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寒邪食积,大腹水肿,喉痹,痰涎壅寒气道 入丸散 0.10.3g 牵牛子 苦,寒;有毒 泻水逐水,去积杀虫 水饮停蓄,水肿腹胀,肠胃湿热积滞,虫积 腹痛 水煎服 310g 祛除湿邪,治疗湿性病症的药物 四、祛湿药四、祛湿药 祛风胜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 辛香温燥,能宣化湿浊,疏畅气机,醒脾健胃 湿邪困脾,运化失职所致脘闷腹胀,食少便溏,恶心呕吐,体倦

30、乏力,舌苔白腻等。 另外,湿温、暑温等症,亦可选用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 偏于温燥,容易伤阴,阴虚者须慎用 因其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入汤剂时不易久煎,以防药效降低 四、祛湿药四、祛湿药 芳香化湿药 通利水道,渗利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通利小便,增加尿量,使体内湿邪从小便而解,部分药物还有清利湿热作用 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淋症,黄疸,湿温,湿疮等 茯苓、泽泻、茵陈、木通、金钱草等。 临床应用利水渗湿药时,需要根据不同病症选用相关药物,并加适当配伍 如水肿初期,伴有表证,则加宣肺解表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配伍温补脾肾药 应用不当易耗伤机体阴液,因此应阴虚津亏者应慎用 利水

31、渗湿药 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祛除有肌表,经络的风湿,部分还具有舒筋,通络,止痛,强筋骨等作用 风湿痹症,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下肢痿弱,半身不遂等 独活,防己、木瓜、桑寄生、秦艽、威灵仙等 痹证为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多做酒剂或丸散长期服用,酒剂还能加强祛风湿药的功效 祛风胜湿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藿香 辛.微温 解暑化湿,和中止呕 行气止痛 湿阻中焦之脘闷腹胀 暑湿证及湿温初起 呕吐 水煎服510 g 苍术 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胜湿 明目散寒解表 湿阻中焦之脘闷腹胀 风寒湿痹之关节不利 青盲,夜盲 外感风寒,头痛无汗 水煎服

32、510g 厚朴 苦、辛,温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 咳嗽气喘痰多 水煎服 3 10 g 砂仁 辛,温 化湿行气,温脾止泻 安胎 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脾胃虚寒之 腹痛泄泻 妊娠呕吐及胎动不安 水煎服,后下 36 g 佩兰 辛,平 化湿,解暑 湿阻中焦之脘闷腹胀 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水煎服510g 草豆蔻 辛,温 燥湿,温中,行气 寒湿阻滞脾胃之腹胀便溏 水煎服,后下36 g 白豆蔻 辛,温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湿阻中焦及脾胃湿滞证 呕吐 水煎服,后下36 g 茯苓 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宁心安神 水湿证 脾虚湿盛证 心悸,失眠 水煎服1015 g 猪苓 甘、淡

33、,平 利水渗湿 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淋浊,带下 水煎服510g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泽泻 甘、淡,寒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 小便不利,水肿或淋浊 湿盛泄泻 水煎服 510g 薏该仁 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 风湿痹痛 肺痈.肠痈 水煎服1030 g 车前子 甘,寒 利水通淋; 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小便不利,水肿暑湿泄泻目赤.内障,视 物昏暗 肺热咳嗽痰多 水煎服,包煎10 15 g 滑石 甘、淡,寒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暑热烦渴,湿温 胸闷,湿热泄泻 打碎先煎 1015g 茵陈 苦,微

34、寒 清热利湿 退黄 黄疽 水煎服515 g 木通 苦,寒 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心火上炎证 膀胱湿热证气血瘀滞的 乳汁不通,血瘀经闭 水煎服36 g 金钱草 微咸,平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湿热黄疸 热淋,石淋 水煎服15 30 g 石韦 苦、甘,微寒 利水通淋;止咳 热淋、石淋、血淋.水肿 肺热咳嗽气 喘 水煎服5 10 g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独活 辛、苦,微温 祛风胜湿 散寒解表 风寒湿痹 外感风寒夹湿者 水煎服3-10 g 防己 苦、辛,寒 祛风除湿 止痛利水消肿 风湿痹痛 湿盛泄泻 水煎服310 g 木瓜 酸,温 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风湿痹痛

35、暑湿所致之呕吐,泄泻 水煎服 510g 桑寄生 苦,平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风湿痹证 肝肾亏虚 胎动不安 胎漏下血 水煎服 1015 g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痹痛 四肢拘挛 水煎服1030 g 秦艽 苦、辛,微寒 祛风湿 舒筋络 退虚热 利湿 退黄 风湿痹证,筋脉挛急 阴虚火旺,骨蒸潮 热 湿热黄疸 水煎服510 g 豨莶草 苦,寒 祛风湿 通经络 清热解毒 风湿痹证痈肿疮毒,湿疹瘙痒 高血压 水煎服1015g 威灵仙 辛、咸,温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软坚消 鲠 逐痰消饮 风湿痹证 鱼骨鲠喉胸膈停痰宿饮,喘咳 呕逆 水煎服510g 温里除寒 里寒证 多味辛,性或温或热, 辛散

36、温通,扶助阳气,偏走脏腑而驱散里寒,部分药还有回阳作用,适用于里寒症。如寒从外侵,直中脾胃, 见脘腹冷痛,呕吐下痢等症,可用温里药驱散中焦之寒邪 五、温里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附子 辛、大热、 有毒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 寒止痛 亡阳证,阳虚证,痛痹 水煎服、先煎,315g 肉桂 辛、甘、大 热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 寒止痛 温通经脉 背阳不足,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虚阳上浮, 脾肾虚寒,寒痹疼痛,阳虚寒凝之阴疽流注 水煎服、后下,25g 千姜 辛、热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 肺化饮 寒性腹痛,吐泻,亡阳证,寒痰咳喘 水煎服,310g 吴荣黄 辛、苦、

37、热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 湿 寒性腹痛、泄泻,呕吐吞酸,寒湿脚气疼痛 水煎服,25g 细辛 辛、温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 饮,宣通鼻窍 头痛,牙痛,痹痛,外感风寒表证,寒饮伏 肺,咳嗽气喘,鼻渊 水煎服,13g 丁香 辛、温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胃寒之呕吐呃逆,肾阳不足之阳痿,脚弱 水煎服,13g 高良姜 辛、热 温中止痛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水煎服,36g 疏通气机,消除气质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性味多辛温芳香 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气 脾胃气滞所表现的脘腹胀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便秘或溏泄,肝气郁滞所致的威胁胀痛或疝瘕,月经不调; 以及气壅滞的胸闷作痛,咳喘等症 有些行气药还分别兼有健

38、胃、祛痰、散结等功效 六、行气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痰湿中阻,胸脘痞满 水煎服,310g 枳实 苦、辛、酸、 微寒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饮食积滞,腹胀便秘,痰湿阻滞,胸脘痞满 水煎服,310g 青皮 辛、苦、温 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肝气郁滞证,食积不化 水煎服,310g 木香 辛、苦、温 行气止痛,和中消食 气滞证,脾运失常,寒湿泄泻 水煎服,310g 佛手 辛、苦、温 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肝郁气滞所致胁胸闷,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嗳气呕恶,咳嗽痰多 水煎服,310g 香附 辛、微苦、甘、 平 疏

39、肝解郁,行气止痛, 调经安胎 肝郁气滞,寒凝气滞,胎动不安 水煎服,510g 乌药 辛、温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寒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脘腹腹痛,小便频数, 遗尿 水煎服,310g 沉香 辛、苦、温 行气止痛,降逆调中, 温肾纳气 寒凝气滞,脘腹胀痛,胃寒呕吐,呃逆,肾不 纳,气之虚喘 研末冲服,0.5 1.0g 檀香 辛、温 理气调中,散寒止痛 寒凝气滞之胸腹疼痛,胃寒作痛,呕吐清水 水煎服,后下, 1.53g 川楝子 苦、寒,小毒 行气止痛,杀虫,疗 癣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胁痛腹痛,虫积腹痛, 头癣 水煎服,310g 应用本类药物时,应针对病情,并根据药物的特长做适当的选择和配伍 湿邪困脾而

40、兼见脾胃气滞者,将行气药同燥湿温中或清热药配伍使用 肝郁气滞所致诸症,选用行气药中,长于疏肝解郁的药物,酌情配伍养肝柔肝、止痛,健脾或活血调经等药 饮食停积,为脾胃气滞中最常见者,多加消化食积药或泻下药同用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气滞,与健脾助消化的药物配伍,方能标本兼顾 痰饮瘀血而兼有气滞者,分别与祛痰药或活血祛痰药配伍 辛燥,易耗气伤液,气虚,阴亏的患者不宜多用 消导药(消食药) 消化食积,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多味甘,性平 主归脾、胃经 消食化积,开胃和中 饮食积滞或宿食不消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调 以及脾胃虚弱所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 七

41、、消导药七、消导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山楂 酸、甘、微温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产后瘀 滞腹痛,恶露不尽 水煎服,1015g 神曲 甘、辛、温 消食和胃 食积不化 水煎服,515g 麦芽 甘、平 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饮食积滞,脾虚食少,断乳,乳汁郁积引 起的乳房胀痛 水煎服,1015g 谷芽 甘,平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食积停滞,脾虚食少 水煎服,1015 g 鸡内金 甘,平 消食运脾,缩尿止遗, 散瘀化石 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遗精,遗 尿,石淋 水煎服,310g 莱菔子 辛、甘,平 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食积不化,痰

42、涎壅盛,气喘咳嗽 水煎服,510g 八、理血药 活血化瘀药 (活血药或化瘀药) 以通畅血脉,消散淤血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 止血药 以制止体内外各种出血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 味多辛、苦、入血分 性走散通行,主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活血止痛,活血消癥 痞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各部位出血症,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 临床应用需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 药性温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 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淤血者 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

43、卡等 活血化瘀药易耗血动血,对妇女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经闭及孕妇均应慎用或忌用 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力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大量出血,往往出现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 贻误病机 活血化瘀药 止血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川芎 辛,温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血瘀气滞,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外感风邪之头 痛,风湿痹痛 水煎服3 10g 丹参 苦,微寒 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安神除烦 月经不调,胸腹疼痛 疮疡痈肿热病所致之烦躁 神昏,心悸失眠 水煎服 515g 桃仁 苦、甘,平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瘀血所

44、致月经不调,癥瘕积聚 年老体弱或久病 体虚之肠燥便秘 水煎服 510g 红花 辛,温 活血祛瘀 通经 瘀血所致月经不调,癥瘕积聚 热郁血滞之斑疹 水煎服 310g 三棱 苦,平 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经闭腹痛、癥瘕积聚 食积气滞、 脘腹胀痛 水煎服3 10g 莪术 辛、苦,温 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经闭腹痛,癥瘕积聚 脾运失常之 积滞不化,脘腹胀痛 水煎服315g 乳香 辛、苦,温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痛经闭经,脘腹疼痛 跌打伤痛,痈疽肿痛 疮 疡久不收口 水煎服310g 没药 苦,平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痛经闭经,脘腹疼痛 跌打伤痛,痈疽肿痛 水煎服310 g 药名药名 性味

45、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延胡索 辛、苦温 活血散瘀 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诸痛症 肝郁气滞 水煎服510 g 益母草 苦、辛,微寒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瘀血所致月经不调,水肿,小便不利 水煎服,1030 g 大蓟 甘、苦,凉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血热妄行之出血,疮痈肿毒 水煎服,1015 g 小蓟 苦、甘,凉 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血热妄行之出血,热毒痈肿诸症 水煎服,1015g 地榆 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各种出血,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水煎服,1015 g 侧柏叶 苦、涩,微寒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各种内外出血 水煎服,1015 g 蒲黄 甘,平 收涩止血,行血祛

46、瘀 各种出血,心腹疼痛,产后疼痛,痛经 包煎,310g 三七 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消肿止痛 各种出血,跌打闪挫,痈疡肿痛初起 水煎服,310 g 白及 苦、甘、涩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肺胃出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手 足皲裂,肛裂 水煎服,310 g 化痰药 消除痰涎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 减轻或抑制咳嗽、气喘的药物 咳喘多夹痰,痰多必治咳喘,化痰药多兼职可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可化痰 性味或苦,或辛、或甘,或兼而有之 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 咳嗽和喘息的症候。癫痫惊厥,阴疽流,瘿瘤瘰疬等证的病机多与痰有关,也可用化痰药治疗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药名药名 性味性味 功效功效 主治主治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桔梗 苦、辛,平 宣肺祛痰 开音利 咽 排脓疗痈 引药 上行 咳嗽痰多,咽痛喑哑 肺痈及痈疽肿毒 胸膈以上 的疾病,作为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8-03-29 第八章中药.pptx)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