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解 证证 P7,95:又称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状是疾病表象,证 候是疾病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本质。/证候是辩证所得的结果,是 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症状的概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肾为先天之肾为先天之本 P34: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先天之精” ,为脏腑阴 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 藏象藏象 P25: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与其 相通的自然界物象。 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客观反映了中医 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 藏象学说:借助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以研究脏腑生
2、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联系为中心, 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外环境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藏:藏居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因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藏实际上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象:指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中医是通过观察 外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认识内脏的实质,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七情七情 P58:喜怒思忧恐+悲惊。七情治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 “伤”喜怒思忧恐-心肝脾 肺肾,悲惊-肺肾,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然后影响其他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 行紊
3、乱, “则气”喜怒思忧恐悲惊-缓上结沉下消乱) ,影响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剧烈情绪 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剧烈恶化) 阴阳阴阳 P13: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可以代表两个相互 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 2 方面 填空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P13 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 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 制的都属于阴。P13 五行相克顺序:木土水火金 P20 脾主升清的生理作用,包括主提升清气、托举内脏两
4、个方面 P31 朱丹青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可疏泄者,肝也”P32 以脏腑来分,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P16 五行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 P19 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有赖于心气的充沛,其次,血液的充盈、脉道的 通畅也起着重要作用。P26 五脏之中,心又为一身之大主。P26 脾主运化涉及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生 命活动基本物质的全过程。P30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 P153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P130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P125 脉诊的部位:临床常用寸口
5、诊法,即按摸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寸口脉分为寸、关、 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腕侧)为寸部,关之后(肘侧) 为尺部 P89 正常脉象的特点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P90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及饮食等,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 水肿分为阳水、阴水 where? 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P75 六淫/六气:风寒署湿燥火(热)P54 正治=逆治,反治=从治 八纲:表里-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邪 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阴阳-辨别疾病类别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P95-97 盗汗属于里证有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6、而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属阴虚 火旺,要用八法中的汗法解表;虚-补法 P84 佐制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 P153 开窍:心-舌,肝-目,脾-口,肺-鼻,肾-耳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酸苦咸 选择 宗气的功能 1 走息道以司呼吸(推动肺的呼吸功能) ,2 贯心脉以行血气(推动心的行 血功能)P46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四气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P18 温热、升腾、向上火 “火曰焰上” 生长、生发、条达通畅木 “木曰区直” 生化、承载、受纳土 “土爰稼穑” 清洁、肃降、收敛金 “金曰从革” 寒凉、滋润、向下运行水 “水曰润下”P18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不同作
7、用的趋向。P131 归经,指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四气, 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归纳的。五味,药物味道的反映+药物作用 的概括 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即“阴中求阳” 。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即“阳中求阴”P123 肺与大肠的辩证:燥邪犯肺燥邪犯肺证-肺系症状、干燥少津;饮停胸胁饮停胸胁证-胸胁胀闷疼痛、咳唾 引痛;风水相搏风水相搏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并兼表卫症状 P102 脾胃辩证:食滞胃肠食滞胃肠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 P106 肾与膀胱辩证: 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证-生殖生长发育低下、 早衰; 肾气不固肾气不固证-膀胱和肾不能固摄; 肾虚水泛肾虚水泛证-水肿腰以下尤甚,伴
8、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 脏腑病变多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 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P75 初秋高热,有夏热之余气,多为温燥;深秋已凉,有近冬之寒气,多为凉燥 P56 心与小肠的辩证 P99-100:心火亢盛心火亢盛证-神志症状、舌脉出现火热炽盛;痰蒙心神痰蒙心神证- 神志异常、痰浊内盛(舌苔白腻脉滑-痰象) 脾与胃病辩证:脾虚气陷脾虚气陷证-脾气虚证、内脏下垂 P104 肝与胆病辩证 P107-108:肝胆湿热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 湿热内蕴 胆郁痰扰胆郁痰扰证-惊悸失眠、
9、 眩晕、 苔黄腻 Vs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证- (无失眠多梦)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胀痛、 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简答 脏腑功能特点脏腑功能特点 P25 五脏的共同功能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所谓五脏 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如何生成气如何生成 P45 主要来源于先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三者相合即形成黄帝内经所谓“人气” 。 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于肾,是人体之气生成
10、的根本,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 中称之为“原气”或“元气” 。 来源于食物的水谷精气,简称“谷气” ,由脾胃吸收、播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 自然界的清气有赖于肺的吸收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 参与人体之气的生成, 并 不断吐故纳新,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 可见,人体之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P63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正气指人体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邪相争,是疾病 发生演变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正不能 胜邪则发病。
11、正邪相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某种程 度上,疾病的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是否发病-正能胜邪则不病,正不能胜邪则发病 病例 症型:八钢辩证-里证实证 脏腑辩证-心脉痹心脉痹阻证阻证 病因:淤血 治疗:治则-根据标本缓急,急则治标(因为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时,若不及时 治疗会危机患者生命或影响治疗) 治法:消法(活血化瘀) 出现心慌乏力气短, 辩证:八纲辨证-里虚证 脏腑辩证-心气虚证心气虚证 治疗:治则-根据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本病得治,从属问题自然随之消除
12、) ;采用治病求本 中的正治 治法:补法 P111 怕冷、喝热水、腰酸、下肢凹陷性水肿、脉沉滞无力肾虚水泛 八钢辩证-里证,虚实夹杂证(虚为阳虚,实为阴盛) ,寒证(虚汗,寒实) 脏腑辩证-肾虚水泛肾虚水泛 治则:标本同治:标-水泛,本-肾阳虚;扶正祛邪 治法:补-补肾阳,温-温法散寒,消-利水消肿 水肿和什么脏有关?肺脾肾*肝 肺-通调水道(对机体水液输布、运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 脾-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运输送、转化作用) , “水中之洲” 肾-肾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 “水脏”对参与水液代谢的各个脏腑功能的升腾 激发作用调节尿液生成司膀胱之开合,控制尿液排泄 附: 八纲:
13、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治则包括 治病求本:正治多-寒者热之(温热药) 、热者寒之(寒凉药) 、虚则补之(补益法) 、实则泻 之(祛邪法) ;逆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方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益气、养血、填精、滋阴、壮阳;祛除邪气-发汗、攻下、清热、散寒、 利湿、消导 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标本具急 or 标本皆缓时) 三因制宜:因时(时令气候节律) 、因地、因人 病治异同: 治未病: 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解表法、吐-催吐法、下-泻下法、和-和解法、温-温 里法/祛寒法、清-清热法、补、消-消导/消散法-具体方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具 体治法:辛温解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etc。落实手段:药治、针灸、手术、食疗、调节 情志。 脏腑辩证 心脉痹阻证心脉痹阻证(心与小肠辩证)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淤血、痰浊、阴寒、气滞阻痹心脉) 心气虚证心气虚证(心与小肠辩证) :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心失濡养+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 色淡,脉细弱血虚证 针灸 齿痛-内庭、合谷 水肿-阴陵泉 失眠-神门、印堂 胎位不正-至阴 最高的穴位-百会;最低-涌泉 肩关节疾病-肩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