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第七章文学境界文学境界 在我们的文艺学领域,虽早有“境界”一语,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理论范畴予以重视。在许多学者那儿,往往是将其与“意境”混为一谈的。如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这儿的“境界”,指的即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李泽厚先生也径直认为“意境也可称作境界”;宗白华先生认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先生这儿所说的“艺术境界”,内涵基本上亦可等同于“意境”。本章概要本章概要 实际上,“境界”与“意境”应是内涵与效应不同的两个理论术语。仅从语义构成来看,“意境”强调的是“意”与“境”、“物”与
2、“我”之和谐,而“境界”强调的则是艺术形象中所含蕴的诗性精神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意境”是一个浑然整体概念,“境界”则是一个深度层级概念。一首仅有“意境”的诗,可以是好作品,但不一定是大作品。大作品还需有“大境界”“高境界”。此外,从理论效应来看,“意境”更适于论及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之类的诗作,而“境界”则不仅可用之于分析各类诗歌,亦可用之于分析小说、散文、戏剧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类艺术作品精神空间之大小、层级之高低。由此可见,“境界”及作为具体形态的“文学境界”,应该是具有独立内涵、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文艺理论范畴。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一节文学境界的内涵据许慎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
3、界,竟也。”段玉裁注曰:“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为凡边竟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界也,象四田界。”可见“境界”一语,本义是指有一定边界的空间,即今所谓“疆界”。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地域空间之本义的“境界”,后被引申用来说明人的某种心灵状态、精神层次或整体性的人格风范。庄子齐物论中所推崇的“不相待”“亦无辩”“和之以天倪”“忘年忘义”之“无竟”,指的便是一种世界观意味的心灵状态与整体性的人格风范。汉译佛教典籍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经梵行品中所说的“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之“境界”等,指的亦是修行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层次。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
4、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则径直以“境界”论人生,认为“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庄子齐物论中所推崇的“不相待”“亦无辩”“和之以天倪”“忘年忘义”之“无竟”,指的便是一种世界观意味的心灵状态与整体性的人格风范。汉译佛教典籍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经梵行品中所说的“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之“境界”等,指的亦是修行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层次。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则径直以“境界”论人生,认为“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
5、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正是与“境界”被赋予的精神内涵相关,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也早已不乏径直以“境界”论文学艺术的见解。如宋代画家郭熙在 林泉高致中曾谈及:郭熙这儿所说的绘画过程中所追求的与精神形态之“主意”密切相关的“已熟”之“境界”,即可谓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体悟到的艺术境界。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曾谓: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 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 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千古壮语”之“
6、境界”盛赞“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的诗歌。在我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境界也早已是一个频频可见的术语,如“小说的境界”“某某作家的创作境界”“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等。那么,究竟何谓文学境界?细考古今有关论述,可以发现,人们在以“境”“境界”论及文学艺术或径直使用“文学境界”这一术语时,实际上有两种所指:一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化境界”,二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前者注重的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及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化程度;后者注重的则是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及达到的精神层次。“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
7、采莲曲)这样一首小诗,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一幕情趣盎然、令人陶醉的人间生活小景,不能说不美,更不能说没有达到艺术化境界,但就其给予读者的情感感染与心灵震撼而言,无论如何难以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柳宗元的江雪之类作品相比。理论辨析 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常以“意境”之有无论诗之高低。“意境”一语,本源于据传是唐人王昌龄作的诗格,令人不解的是,诗格中原本讲得很明确:“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8、从中可见,作者是在并列意义上概括归纳了诗歌创作中最为常见的三种境界,即重神之境、重情之境与重意之境,并没有从价值高低的角度特别推崇“意境”,但后人在论及诗歌的奥妙时,高度重视、大加张扬的则是“思之于心”的“意境”。也许正因“意境”原本仅指诗境之一,故而后人力图将其用于统辖所有诗歌现象,也就难免尴尬了。理论辨析 比如,当面对诸如直抒胸臆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重在彰显某种哲理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之类说不上有什么“情景交融”的意境,但却时常为人称道的诗作时,又该如何评价呢?近些年来,在我国文论界,有学者试图进一步扩大“意境”的理论效应,将其用之于分析评价常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见长的小说、戏剧之类作品,
9、这也总让人感觉牵强。而以“境界”论之,则显然会更为得体与切实。第二节文学境界的创造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及具体作品内涵的分析可知,作为诗性精神空间含义的文学境界的创造,主要与下列要素有关。首先是人生境界。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论是寻找视点、取材、立意,还是形式技巧的选择,都必然会受到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哲学观、处世态度、趣味爱好、审美理想等人生境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作品和某种精神境界。在中外文学史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作品的精神境界,首先便是与作家的人生境界密切相关的。陶渊明诗作中的恬淡闲适又内含愤世嫉俗的精神境界,即根源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处世态度;李白诗歌中豪放旷达的
10、精神境界,即源之于敢于傲视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理想;托尔斯泰小说中博大浑阔的精神境界,即源之于其“爱一切人”的宗教哲学情怀。其次,作为主体性的精神创造,文学境界的形成,亦与诗人、作家感受把握世界的能力与层次相关。按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分析,人类对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能力可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感 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康德认为,感性(sensibility)能力是指“由吾人为对象所激动之形相以接受表象之能力”;知性(understanding,又译为悟性、智力、理解力)能力是“使吾人能思维感性直观之对象之能力”;理性(reason)能力是对知性判断的最高综合统一能力,是“关于全部可能经验之集合的统一性的
11、,这样一来,它就超出了任何既定的经验而变成了超验的”。黑格尔的看法与康德相近,认为感性认识尚是对事物的直接性模糊性认识;知性认识则是通过分割,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认识;理性认识要解决的则是超出知性经验的问题,如灵魂不灭、宇宙本体、上帝存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早已出现过体悟能力三分的类似见解,如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有这样一段经常为人提及的参禅名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其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类乎感性直观认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类乎对山水的知性经验把握;“见山
12、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即类乎对事物超出知性经验的形而上之把握。五灯会元文学作品的成功,需要诗人、作家能够以康德、黑格尔所推重的真正的理性智慧,敏锐地从纷纭的自然景物或人生世相中捕捉、发现、把握到某种精神意蕴,而不是停留在感性或知性层面。黑格尔在其艺术哲学中所强调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之“理念”,即指创作主体经由理性所把握到的事物之独特精神意蕴;黑格尔所说的“美”,即指作者将事物的意蕴凝铸于一定感性形式而形成的某种“境界”所产生的诱人特征。此诗读来之所以感觉比较乏味,便是因为前两句只是很实在的寻常自然景观的复述,后两句传达的也不过是普泛性的感觉经验,也就是说,诗中尚乏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精神境界
13、。从体悟能力来看,诗人所达到的尚不过是康德、黑格尔所说的感性认识、青原惟信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杨柳董家桥,鹅黄万万条。行人莫到此,春色易相撩元代 杨维桢 杨柳词同是春柳摇曳之景,此诗给人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会引发读者对诗中隐含的某些丑恶现象的厌恶,并唤起人们对光明正直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但从更高的要求来看,意蕴仍觉肤浅。其原因是,这首诗虽然超越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感性认知层面,但体现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势便狂”“蒙日月”之类的比附性意蕴,尚是知性把握的结果,其精神空间仍然是有限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 曾巩咏柳在古今中
14、外的咏柳诗中,此诗之所以最为人称道,其高妙之处即在于:诗人不仅超越了杨维桢诗中浅显的感性经验层面,亦超越了曾巩诗中只是比附性地抓住柳树某一特征立意的知性体认层面,而是借助“不知”二字,发出了对宇宙的探问,将诗境导入了更为高超的形而上之界域。在贺知章的这首咏柳中,诗人所达到的正是近乎康德所说的具有一定“最高综合统一”特征的“理性认识”层面,亦正类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禅境。由此可见,诗人、作家体悟事物独特意蕴的能力,也就成为构成文学境界的第二要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咏柳文学境界的生成,当然还必须凭依某种特定的感性形式。如恰到好处
15、的文字组合,象征、比喻、拟人之类的艺术手段,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可感形象等。特定的感性形式,不仅是人格精神境界的载体,有时候,甚至形式本身就是某种人格精神的体现,就独具一定的文学境界内涵。如在文学作品中,语体的生涩与酣畅、笔力的刚健与柔弱、节奏的舒缓与快捷等,即与诗人、作家的人格气质与风范相关。因此,与人生境界、意蕴体悟相谐和的特定艺术形式,是文学境界构成的第三要素。综上所述,可进一步看出,就创作特征而言,文学境界是诗人、作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创造出的某种精神境域。其中,创作主体所抵达的精神层级,是决定作品境界高低的关键。就创作结果而言,境界是一个弥漫着意蕴氛围,能够引发读者思绪与情感的
16、形象场。这样一种“形象场”,虽仍具本原性的“具有一定边界的空间”之意,但已不同于三维性的自然疆界,而是诗性化的精神空间,是自然空间(形象)、心理空间(意蕴)以及时间(动态流程)的三重叠合。从内在构成而言,文学境界是人生境界、意蕴体悟与艺术形式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一位诗人、作家人格、体悟能力与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研讨平台 人生境界与文学境界的关系尤为值得重视,从中外文学史上看,那些真正创造了辉煌文学业绩、赢得了读者喜爱的诗人、作家,往往正是拥有超凡的人生境界者。如苏东坡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潇洒;曹雪芹宁愿“举家食粥酒常赊”,也不肯依附权贵;沈从文说过“我天性就对于一
17、切活的人皆能发生尊敬与同情,从不知道有什么敌人”;法国作家萨特强调,作家要“用人性去包笼世界”;1970年,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演说中呼吁,一位作家,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国家,更要以宏大的视野,对世界的创伤负起责任。在这些追求与主张中,闪耀的正是襟怀宏阔的人生境界的光辉。而又正是这样一些诗人、作家的作品,标志了人类文学艺术的高度。第三节文学境界的层级一、自然境界按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观,自然境界是一种最低层次的自然生物意义上的生活境界,至此境界的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他所做的事。与之相关,在文学艺术领域,某些作品的特征正近乎此,即注重的只是对客观事物或生活
18、现象的描摹,或主要是作者本能经验的呈现。如“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卢仝新蝉)、“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之类的咏物诗,虽不无一定情感状态的呈现,但因传达出的主要还是诗人自己的视觉与听觉印象,尚缺乏独到的意蕴体悟,故而所达到的大致可谓自然境界。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此诗很少为人提及,关键原因恐亦正在于重在感性描摹,而未及知性、理性体悟的层次。唐代诗人李贺,声名颇高,但有一首 竹二、功利境界相关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抒发个人怨愤。比如同是咏蝉
19、,与卢仝、李世民基本上停留于视觉与听觉印象不同,骆宾王在狱咏蝉中涌动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孤愤”之情,李商隐在蝉中流露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怨恨”之意。按冯友兰先生的见解,一位功利境界的人,所做事情的结果虽有利于他人,而动机则是利己的,上述“孤愤”与“怨恨”之作,似乎恰好合于此类,即虽有反抗不公、向往清明的社会功利意义,但就诗人的主观动机而言,主要尚是宣泄自己的不满。二是批判社会现实。在文学艺术中,功利境界还表现在:作家并非仅是从个人功利出发,而是出于某种社会责任感,自觉地以文学艺术为工具,或宣传新的社会主张,或揭露社会黑
20、暗。如18世纪涌现于欧洲文坛的以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卢梭的爱弥儿、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中国“五四”时代出现的冰心的超人、王统照的微笑之类的“问题小说”,“左联”时期出现的蒋光慈的 咆哮了的土地、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殷夫的 别了,哥哥之类的“革命文学”;“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以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等。从作家的体悟能力来看,至功利境界的作品,虽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之作的感性视野,而上升至思维“感性直观之对象”的知性经验层面,但因受制于知性思维仅是“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认识”的局限,这类作品中呈现出的往往是好坏鲜明、是非清楚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倾向,
21、因而开拓出的诗性精神空间也还比较浅显。尤其是那些出于某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之作,虽因迫近现实,能够获得同时代许多读者的喜爱,甚至在某一时段中产生轰动效应,但又正因这类作品中的功利因素具有时效性,而当时过境迁,也就往往再也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了。三、道德境界相关作品又可大致分为三类情况。一是批判落后道德。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汤显祖的 牡丹亭、王实甫的 西厢记,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 狂人日记、巴金的 家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西方文学史上莫里哀的 伪君子对虚伪的教会道德的批判,小仲马的 茶花女对资产阶级世俗伦理道德和婚姻观念的批判等。二是痛恨道德的沉沦。如在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的 高老头纽沁根
22、银行之类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便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欲望吞噬道德、金钱毁灭良心而导致的悲剧。三是呼唤道德良知的觉醒。如在雨果的 悲惨世界中由小偷而变得人格高尚、乐施好善的冉阿让,在托尔斯泰的 复活中由品行不端的纨绔子弟变为灵魂救赎者的聂赫留朵夫等人物形象身上,见出的便是作家的这样一种道德视野。就文学艺术之于人类生活的意义而言,道德价值无疑是重要的。正是通过这些有道德境界的作品,人类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情操可以得到提升,文明可以不断进步。从性质上来说,道德追求虽仍具功利性,但因超越了重在宣泄个人不满的自我功利而具有了普遍性,因超越了一般社会功利的时效性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永恒性,这就决定了道德境界的作品往
23、往会具有更为久远的生命活力。但从体悟生活的能力来看,道德境界的作品,毕竟仍囿于知性经验范围,作者操持的往往仍是好人坏人鲜明对立的尺度,这就致使笔下的人物仍然难免具有表面化乃至概念化之弊,而难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歌德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歌德的话也许言重了些,但仅停留于一般的道德境界,仍不利于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应当是有道理的。虽然一件优良的艺术作品能够而且也将会产生道德的后果,但向艺术家要求道德目的,等于是毁坏他的手艺。四、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亦可称为宇宙境界,相关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家不仅超越了本能宣泄、感性描摹之类的自然视野,也超越了个人抗争、社会批判之类的功利视野与关注人类良知的道德视野,而
24、且能够站在宇宙之一员的立场上,以凌空高蹈的博大襟怀,面对现实,观察万物,体悟人生,从而在作品中开创出更为宏阔的诗性精神空间。一位能够达至天地境界的作家,内心涌动的常常是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情怀。在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名篇中,我们体验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在晋人王羲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序)之类的散文中,在唐朝诗人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诗篇中,在苏东坡
2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的辞章中,读者正可以体味到这样一种宇宙情怀。同是监狱生活题材的作品,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之所以要比中国当代文坛上出现的同类题材的“大墙文学”更具灵魂震撼力,产生了更为巨大的世界性影响,重要原因亦在于,在我们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从维熙)等“大墙文学”之作中,作家基本上还是停留于政治性的是非判断,以及个人性生命痛苦的倾诉,而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虽亦不乏此类内容,但却多了一层超越性的生命意识。我自以为具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然而却是一个完全培养好了的刽子手。要是我在叶若夫时期进了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学校那么在贝利亚时期不是适得其位了吗?显然,
26、正是与这类超越性视野相关,古拉格群岛才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正是凭依超越性的目光,索尔仁尼琴能够透过自己身为军官时,亦曾欺凌奴役过他人的生命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中亦流动着“狼血”,从而在作品中发出了如此痛切的自责:在达至天地境界的作品中,即使在陷入灾难的人物身上,也不时会迸发出宇宙精神的光彩,并借其宇宙之光而超越灾难。在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中,有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经典场面:受了重伤的安德烈公爵躺在尸体堆里,血快流尽了,但他并没有感到痛苦,没有任何关于死亡的恐惧,而是在注视到的遥远的、公正的、慈祥的、永恒的苍穹,以及天空中飘动的浮云中,体悟到了生命与大自然的美好。甚至当敌人走过他身边的时候,
27、他亦感到无所谓,他高兴的只是有人站到了他的面前;当原本他所崇拜的法军统帅拿破仑发现他还活着,向他问话时,他亦不屑一顾,他想到的是,与此时他自己的心灵与苍穹、浮云相比,拿破仑所关心的一切是那么微不足道。在此时的安德烈公爵身上,托尔斯泰写出的正是一种博大的宇宙情怀。而这类宇宙情怀,又正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同于其他战争题材之作的伟大之处。从体悟能力来看,天地境界的作品,正是康德、黑格尔所说的理性思维的产物。黑格尔曾将理性思维的结果称为“绝对理念”或“宇宙魂”“宇宙精神”,认为此乃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
28、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在天地境界的作品中,涌动的显然正是这样一种宇宙精神。而对这样一种宇宙精神的了悟,感性思维是不可能的,知性思维亦无济于事,而只有超验性的具有“最高综合统一”之特征的理性能力才能完成。研讨平台 贾平凹曾经这样谈过:“你再看有些人的书,看过了就看过了,有些人的书你看过了还想做一些笔记,在书上画些符号,发些感慨,受到启发,得到顿悟,能联想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说,好的作家不在乎你写了些什么,而在乎你给读者心灵唤起了多少东西。”“每个作家都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精神更大一些,更广一些,更高一些,有了这个精神基点,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某种伟大品格。”研讨平台 贾平凹还进一步谈到,文学艺
29、术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你写了几十年了吧,这些都是无关重要了,我常想这和书法界的情况类似,学书法的学碑呀临帖呀,大家都那么练,都能写到一定的水准,所以你看展览,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总能看到好多书法家字写得都差不多,说好也好,但都差不多,书法写到一定程度,技术上的那一套都不重要了,最后比的就是精神境界”。贾平凹基于自己的创作与欣赏实践得出的这类见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他所说的好作家的作品,能令读者“发些感慨,受到启发,得到顿悟,能联想到更多的东西”,正是文学作品达到了高境界的特征。第四节文学境界的追求在文学评论中,常见大诗人、大作家、大家风范、大家气势之语。而这“大”,便主要是着眼于文学艺术的精神
30、境界之高超而言的。与之相关,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一直为许多诗人、作家、艺术家所向往,也是批评家、理论家们时常论及的一个重要命题。钟嵘在 诗品序中指出:“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宋人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曾将书法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等。宋人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曾将绘画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钟嵘、严羽所提出的“至矣”,指的即是诗的最高境界;张怀瓘所说的“神品”、黄休复所说的逸品,指的亦是书画艺
31、术的最高境界。只是在古人的相关论述中,有关这“最高境界”的所指,我们尚不得其详,因为钟嵘所说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严羽所说的“入神”,张怀瓘所说的“体法百变,穷灵尽妙”,黄休复所说的“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之类标准,还比较普泛含混。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对“最高境界”的关注就更为直截了当了,讲得也更为明确。如朱光潜先生认为“静穆”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并以陶渊明的诗为例,赞其“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王蒙说:“一种永恒,连接着一种永恒,这是小说的最高境界”;冯骥才
32、认为“最高的艺术境界是一种理想境界”;陈逸飞认为“大雅大俗是艺术最高境界”。但这些论断,基本上还是从风格、技巧、体裁、艺术表现能力等某一方面着眼的,也就同样未能让人明了“最高境界”的根本。有的见解,甚至只是从个人的审美趣味着眼的,就更难以说清问题了。如“静穆”是诗歌的最高境界,“狂放”就不是诗的最高境界了吗?“大雅大俗是艺术最高境界”,“阳春白雪”就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吗?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角度而言,将本书所论及的“宇宙境界”(“天地境界”)视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或许是更具理论意义的。人类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所达到的正是宇宙境界。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些卓有见解的学者,也
33、往往是从“宇宙境界”视角论及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曾盛赞红楼梦为“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即主要是就作品所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而言的。王氏曾将红楼梦与桃花扇作比,认为“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他这样分析道:在红楼梦中,“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可见王国维视红楼梦为“宇宙之大著述”,根本原因即因 红楼梦中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宇宙精神”,这“宇宙精神”就是:如梦如幻,流变无常
34、,人生中存在着难以抗拒的悲剧。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境界,更应追求大境界、高境界乃至最高境界。如果仅仅满足于感性思维基础上的自然本能宣泄或感性描摹,则其作品境界尚是浅显的,甚至是谈不上什么境界的;如果仅及知性思维层面,以作品宣泄个人怨愤,或过分看重文学作品批判社会现实、道德教谕、道德呼唤之类作用,其作品境界也还是不够高的;而只有通过理性思维,体悟把捉到事物的宇宙精神,才能实现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对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而言,要达至最高境界,必须首先具备真正的理性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认识论领域,由于将人的认识过程简化为由感性到理性,未能注意到“知性”环节,结果就导致了知性往往被混同
35、于理性的弊端,影响到文艺创作,也就妨碍了作家、艺术家体悟能力的提高。黑格尔在 小逻辑中,曾经这样不厌其烦地申明“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知性”虽然认识到概念的内容,并揭示其普遍性,但却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彼此对立的。此法虽然有用,是通向理性的必要阶段,但却是一种孤立的片面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本质上看,知性思维是独断思维,往往坚执着非此必彼的方式。譬如说,世界不是有限的,则必是无限的,两者之中,只有一种说法是真的。殊不知,具体的玄思的真理恰好不是这样,恰好没有这种片面的坚执,因此也非片面的规定所能穷尽。玄思的真理包含有这些片面的规定自身联合起来的全体,而独断论则坚持各分离的规定,当作
36、固定的真理。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执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反之,玄思哲学的唯心论则具有全体的原则,表明其自身以统摄抽象的知性规定的片面性。在思辨的哲学里,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moment)或环节,但这个环节却是不能老停滞不前进的阶段。黑格尔所说的坚守“全体原则”的“玄思”,无疑才是真正高级的“理性”思维。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中所发现的“知性”与“理性”之别,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有学者给予了充分重视。李泽厚在1979年出版的 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即曾指出:理性“不同于感性,也区别于知性。它指的是一种更根本更高级的东西”。王元化先生在1982年写作的论知性的分析方法一文中也曾指
37、出:“我觉得用感性 知性 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把知性和理性区别开来很重要。作出这种区别,无论在认识论或方法论上,都有助于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但这类见解,在我国哲学界、思想界、文学艺术界,似乎并未产生应有的影响。如前所述,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如果误将“知性”视为“理性”,虽自信是在思考社会、体悟人生,却往往因陷入了片面的规定性而导致作品境界的难以提升。而只有通过黑格尔所说的“玄思”理性,才能把握到更为宏大的“宇宙精神”,创作出具有最高“宇宙境界”的作品。相关知识在中国文论史上,以人间词话为代表的王国维的诗学论著,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迄今为止,学术界更看
38、重的仍是他的“意境论”。我们认为,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更应重视的是他自己虽不自觉但却别有内涵的“境界论”。他的“意与境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之类的“意境”论,从主旨来看,并没有超越唐人司空图、宋人严羽等人的见解,尚缺乏独到的理论建树。而他所论述的与胸襟的“豪旷与窄狭”,眼界的“浅近与深远”,作品“气象”的“大与小”,以及勇于“担荷”的人格质素,独到的“创意”“观古通今”,以及“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之类论述相关的“境界论”,则闪射着独特的理论光彩。文学境界:指的是诗人、作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
39、凝铸于特定艺术形象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体察、感悟与沉思,是作品中的精神意蕴。这类意蕴,不是一般所说的能够予以明确概括的“主题思想”,而是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是一种由艺术形象升华而生成达到的某一层级的诗性精神空间。01自然境界:是最低层级的文学境界。在相关作品中,诗人、作家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描摹,或主要是作者本能经验的呈现,尚缺乏诗性精神空间的开拓。02本章关键词本章关键词功利境界:指诗人、作家重在抒发个人怨愤或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所达到的境界层次。这类作品,虽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之作的感性视野,但因受制于明确的功利目的,呈现出的往往是好坏鲜明
40、、是非清楚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倾向,因而开拓出的诗性精神空间也还是浅显的。03道德境界:指诗人、作家从道德视野出发,重在批判落后道德、痛恨道德沉沦、呼唤良知觉醒之类作品所达到的境界层次。这类作品,因超越了重在宣泄个人不满的自我功利而具有了普遍性,因超越了一般社会功利的时效性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永恒性,因而会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04本章关键词本章关键词天地境界:亦可称为宇宙境界,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相关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家不仅超越了本能宣泄、感性描摹之类的自然视野,也超越了个人抗争、社会批判之类的功利视野,以及关注人类良知的道德视野,而且能够站在宇宙之一员的立场上,以凌空高蹈的博大襟怀,面对现实,
41、观察万物,体悟人生,从而在作品中开创出更为宏阔的诗性精神空间。05理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同于感官经验式的感性思维,亦不同于坚执于非此必彼的知性思维,在知性基础上形成的全体性的辩证思维。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只有立足于真正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到更为宏大的“宇宙精神”,才能创作出具有最高“宇宙境界”的作品。06本章关键词本章关键词本章复习思考题1.何谓文学境界?其与“意境”有何区别?2.文学境界是怎样产生的?3.联系作品实际,试述文学境界的层级。4.文学作品为什么要追求境界?5.怎样才能创作出最高境界的作品?6.试从境界角度,分析评价某一作品。推荐阅读书目1.丹托.美的滥用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王国维学术经典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3.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杨守森.艺术境界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3)7.吕家乡.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文史哲,2004(3)8.程相占.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文史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