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观沧沧海海教教学学目标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3.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4.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重重点点难点难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2.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教教学学过程过程一、基一、基础础夯夯实实 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 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 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
2、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 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2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二、朗二、朗读读指指导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三、合三、合作作探探究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
3、: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 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 了诗人的博大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 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课课堂堂小结小结本文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 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