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新增长理论3.1 引言 1.虽然索洛模型在对一些相关关系的预测是成功的,但我们如何调和所观察的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异和该模型所预测的较为有限的差距呢?2.对于一个只假定在关键参数方面具有差距,而不去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距的理论,我们能够满意吗?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变量相对于它们所要“解释”的特点的内生性也许至关重要。3.1 引言 3.长期人均收入的增长也许只是由于技术进步推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进步进入社会中就好像从天上掉下馅饼一样。打开技术“黑箱”,引导我们实现技术的内生化。4.最后,是否资本、劳动加上技术知识的不受阻碍的流动就讲述了关于经济生产的全部故事呢?资本为什么不由富国流向
2、穷国引导我们考察人力资本对增长的作用。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富国与穷国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富国拥有大量物资资本存量,而且通过教育中投入资金和时间,从而生产出大量人力资本存量。最近的增长理论正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引入,使物资资本的回报率与经验数据可能更加一致。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更加容易解释。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十分简单,将索洛模型加以扩展,允许个人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储蓄”。此前,所有的储蓄都被转化为所持有的物质资本(或者获得这类资本收益的权力),但家庭也可以通过投资于教育来进行“储蓄”,而这又会提高他们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市场价值。Uzawa,H.:Opti
3、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6,18-31,1965;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3-42,1988;Mankiw,Romer and 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4、mics 107,407-438,1992.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 在此,我们考虑一个最简单版本,仅仅考虑生产过程中只有两种投入,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情况。但是,这与资本劳动力模型有所不同,其关键区别在于人力资本是有意识地进行积累的,而不是人口增长或外生界定的技术进步的结果。3.2 Model 见WORD文档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含义 第一,完全可能在物质资本回报递减的同时,并不存在人均收入的趋同现象。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即可解释这种现象。因此,这里的“资本”指的是一更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第二,关于总体上规模报酬恒定还有另外一种涵义。在此,储蓄率和人力资本投
5、资率都有增长效应,而不像索洛模型中那样只有水平效应。由于人们在这些方面的决定影响着增长率,因此,这些模型往往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由模型内部决定的。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含义 第三,必须注意,(2)中所提及的增长效应与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的恒定回报率有关。即如果我们不要这个假设,而引入一个外生增长的第三种生产要素,这种增长效应将不再存在。阅读:Mankiw,N,G,Romer,D.,and Weil,D.N.(1992),“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
6、onomics 107,407-437.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含义 第四,引入人力资本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解释为什么物质资本回报率在穷国并没有简单的索洛模型所预测的那么高。内生增长模型中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对物质资本回报的相反作用低人均收入相对于不熟练劳动力较低的物质资本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低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回报率影响含糊+-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含义 第五,将(4)中的论述再向前推进一步,我们会看到,即使不同国家的参数完全一样,模型也预测在各国之间不存在着无条件趋同。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这个理论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中性的,这一点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一样。但是也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与哈罗
7、德多马不同,当前的理论仍然保持了每项个别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假设。但是,注意:从长期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是一个确定的值,这意味着如果一国的产出相对于其人力资本禀赋太低的话,那么从人均值看该国的增长率会更高。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含义 两个预测:一、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后,将存在条件趋同,即一旦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穷国将会有更快的增长;二、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后,会存在条件分异,即一旦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水平,有更多人力资本的国家将会增长更快。因此,该模型预测:相对于人均收入而言,增长率是中性的。3.3 对有条件趋同的再次审视 Barro(1991)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无条件趋同的证据。然后,
8、他又继续进行了研究,试图看一下当控制了不同国家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之后,这种情况是否仍然存在。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mics 106,407-444,1991.3.3 对有条件趋同的再次审视 无条件趋同的检验模型:1960ygyab=+3.3 对有条件趋同的再次审视 有条件趋同的检验模型:()()()()()()()()()()()()119602341960567891011121314lnlnlnlnygyeduyeduabbbbbbbbbbbbbb轾=+
9、臌+预 期 寿 命出 生 率政 府 消 费 率法 治 指 标贸 易 条 件 的 变 化民 主 条 件民 主 条 件 的 平 方通 胀 率南 撒 哈 拉 非 洲 地 区 虚 拟 变 量拉 丁 美 洲 地 区 虚 拟 变 量东 亚 地 区 虚 拟 变 量3.4 对技术进步的再一次讨论 一、技术进步与人的决策 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三、外部效应、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四、全要素生产率(TFP)一、技术进步与人的决策 许多年以前,技术进步是来自个人的自发洞见或独自的工作。而随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企业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也即企业从现有利润中转移出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并期望以此来获得
10、未来的利润。一、技术进步与人的决策 两类技术进步:第一类为那些通过有意识地将资源从当前生产性活动转移出来进行研究所产生的知识进步。这种技术创新可以理解为那些可以由以盈利为目标的创新者内部化的技术进步过程。第二类为那些从一个创新企业,或一组核心创新企业向其他经济实体进行的技术知识转移。这种技术创新即技术扩散过程。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这里介绍的模型取材于Paul Romer(1990)的研究。祥见:Paul 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l 98,no 5。模型假设经济中有
11、一给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以H表示人力资本,它可能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可能用于生产“知识”的研究部门。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假设生产是由机器和劳动(包括以人力资本形式出现的熟练劳动)来完成。在此我们可以写出生产函数,但是我们还是先看一下机器生产部门。我们使用一下可称为“柏拉图建构”的方式:想象一下世界上所有的机器,包括那些还没有生产出来的机器,使它们沿着一条直线排放。研发也就以为着使机器设计蓝图边界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更多技术知识状态的出现。0 E(t)E(t+1)E(t+2)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一旦蓝图开始出现,很容易用一单位“资本”或放弃的一单位产出来生产一单位现有机器。这
12、种简化的描述允许我们把资本数量看作为现有机器的总存量,而技术进步的状态则有所有现有蓝图的总存生产力决定。因此,现有生产函数可写为(3.5):()()()1rY tE tK tuHaa-=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同时,在知识生产部门,现有的知识状态以及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额合在一起生产新知识,这样可以用下面的简单方程来描述知识的增长率(3.6)。其中1-u是知识生产中投入的人力资本比例,为一个正的常数。()()()()11E tE tu HE ta+-=-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最后,资本以我们熟悉的形式增长(3.7),其中S为储蓄率。()()()1K tK tsY t+-=二、一个有意的
13、技术进步模型 乍看一下,这个结构与索洛斯旺模型十分相似。技术进步以(3.6)或给定的方式进行,但是,这里的关键是,给方程的右边这里的关键是,给方程的右边并非外生的。以并非外生的。以H为代表的经济中的人力资为代表的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其在研发中的利用程度都会影本存量以及其在研发中的利用程度都会影响技术进步速度,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响技术进步速度,因此,在某种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能表现出增长效应。人力资本存量能表现出增长效应。二、一个有意的技术进步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活动中有直接的用途,因此在“今天的”生产和“明天”的技术之间存在一个权衡,人力资本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用变量u来
14、表示。U的大小可以根据无套利原则来去确定。内生技术创新模型必然与完全竞争模型无缘。三、外部效应、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故事:企业的技术创新除了促进自身的生产率进步外,还可以给其他相关企业带来一个正的知识外溢效应,从而有利于其他企业的创新和生产。如果我们用企业共同资本积累表示这种技术外溢的话,则模型可以写为:三、外部效应、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1*1*(3.8)(3.9)(3.10)0;0Y tE t K tP tE tKtY tKtK tP taabbaaaaab-=三、外部效应、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模型含义:一个仁慈的计划者比分散的企业技
15、术创性速度更快,有更快的经济增长。外部效应模型带来规模报酬递增,而规模报酬递增是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模型祥见:Paul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vol 94,no 5。四、全要素生产力()()()()()()()()()()()()()()()()()()()()()()()()()()()()()()(),(3.11)(3.12)(3.13)()(3.14)()(3.15)()KLKLKPKPY tF K tP tE tY tMPK tMPP tY tMP
16、 K tK tMP P tP tY tY tK tY tP tY tK tP tttY tK tP tY tK tP tttTFPG tY tK tP tssss轾=臌D=D+DDDD=+DDD=+DDD=+四、全要素生产力 估算方法:增长核算法和经济计量法(详见: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算:1979 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增长核算法(growth accounting approach)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贡献剔除掉,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估算值,其本质是一种指数方法。按照指数的不同构造方式,可分为
17、代数指数法和几何指数法(也称索洛残差法)。四、全要素生产力 由于增长会计法存在着较多缺陷,后人提出很多经济计量方法,以期借助各种经济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准确地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四、全要素生产力 TFP估算中注意的问题:第一,与TFP的增长相比,其水平的高低并不重要。第二,在计算变量P(t)的增长时应该十分小心。常用方法是简单的用人口增长率替代,但是这种替代在很多时候产生误导。因为,劳动参与率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第三,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加总问题 第四,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并未被支付其边际产出,或生产函数并不规模经济不变的特点,那么这种方法就会有问题。3.5 全要素生产率与东亚奇迹 World Bank,1993 Young,1995 Kru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