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鄉發展理論-7城市結構與其研究方法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2014.04.16.可及性、便利性、機能混合性 1.公共交通運輸的需求 為增加服務及設施機構的可及性,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腳色,它可降低都市中擁擠與污染的程度。公共運輸的設置點,應以便利居民從住家到工作場所可步行到達的距離為最佳設計,當地的娛樂設施則設置在交通的節點上,就像都市的細胞(cell),透過公共交通運輸來聯繫這些都市的細胞。2.微觀城市的基礎:對城市中的使用者而言,交通運輸及娛樂設施的互動關係,是微觀城市結構的重要基礎,但是必須區分細胞(cell),在不同尺度與人口數下,會有不同的呈現情況。
2、都市細胞提供的步行距離內設施與服務機構,距離與人口數都非常小,超出細胞組成地方的需求度,這些細胞將無法負擔使用者日常生活以外的需求。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1.都市鄰里 (1)大眾運輸停靠站與自家的步行距離 10分鐘 (2)鄰里區域的邊緣到鄰里中心及交通節 點的距離是600至1000公尺的距離 (3)集水區的面積大約為110至120公頃,同時須具備有供應鄰里(社區)及鄰里 學校、活動中心、郵局、商店的需要 (4)人口密度平均1公頃容納6000人 (5)人口數須至一定程度來支持地方日常 生活需求的設施服務 (商業區、工業 區、金融區等)(6)服務設施最好設置點:
3、在鄰里中心與 交通節點附近 (7)鄰里對城市來說,如同一個建築街 廓(building block)或單元體(unit)早期的城市被嚴謹的分區,都市結構也被運河所切分,中心區域會有主導與次要主導的中樞點,裡面會包含教堂、噴泉、議事堂、學校,每個鄰里也會有一個地方性的互助會 Vience是一個商業都市,但是其內部交通相當不便,因為它缺乏了社會聯繫的管道:道路;所以鄰里這個字眼,對於Vience而言,是一個由人步行可及的距離來劃定其界域。以右圖可知,Vience的城市結構被實質的空間型態階級所區分出來,如此可依照供水系統的設備來分級配水,城市鄰里的分界也考量到給水系統的分配,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關係
4、。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鄰里與鄰里中心的關係:提供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公平享受步 行距離可及的地方設施與服務,大眾 運疏或其他更大的供應系統所提供的 服務。鄰里中心的商店開設的必要性:與鄰里消費人口有直接的關係。鄰里內應提供各種不同密度與居住型態:增加不同階層的居住者產生各種可能 的社會互動。鄰里社區至少應提供一個多元的中心區:包括大眾運輸停靠站、商店與服務設施、社區行政中心、社區市集區、社區超市、商店、圖書館、郵局或醫療機構等。鄰里中心區面積。鄰里中心區盡量不鼓勵設置停車空間:殘障或行動不便者除外。應訂在
5、1公頃左右2.鄰里群集形成地方區域 都市地區應該由4至5個鄰里單元集結而成。此一度方區域的核心區可容納的基本使用量應 在25,000至30,000人;也就是說,此一地方小 鎮的規模是屬於小型至中型的規模;周邊的鄰里與中心區的交通可透過交通運輸工 具來聯繫;平均每300公尺設置一個停靠站;整個地方區域的面積直徑為1,300至1,450公尺,從區域的外緣到市中 心大約需要5分鐘的車程;區域市中心區的核心半徑約為150公尺,面積大約7公頃。此規模的中型都會區,可容納足夠的供水系統來負擔商業及其他工作用途,土地的負擔較輕,居民的生活品質較優。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都市
6、地區的車輛問題與處理策略(1)車輛停放在外圍,以單一出入口通行之鄰里區域;這會使地方中心區 只有大眾運輸、自行車、徒步等交通方式。(2)准許道路上有車輛與大眾運輸、腳踏車、步行的 共同使用,但是在車輛使用上,必須安靜並限速 ,且車輛應讓其他交通方式有優先行使的權利。(3)透過時間劃分來進行 車輛進出的管制;例 如商店區貨物裝卸與 載運的時間,盡量控 制在夜間或清晨,亦 或者是離峰時段的固 定時間內完成管控。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3.地方群集形成較大城鎮(1)由4至5個地方區域形成較大城鎮 ,此一較大城鎮市中心區可容納 使用量為120,000至175,000人。
7、(2)中心區半徑為300公尺,面積約 為28公頃。(3)城鎮邊界至中心區的路程為 2,900至3,200公尺,車程時間不 可超過10分鐘。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4.城鎮群集形成一個城市(1)由4至5個城鎮組合成的大城市,此一城市的市中心區可容納使用量 為480,000至875,000人。(2)中心區半徑為600公尺,面積約為 110或120公頃。(3)鄉鎮邊界至市中心區的路程不應超 過6,400至7,000公尺,車程時間不 應超過20分鐘。(4)連接鄉鎮與城市中心的交通運輸應 為輕軌或是捷運系統,鐵路作為聯 外的主要交通運具。永續城市關注的巨觀結構主要是在空間
8、、建築物與建築物間的去時間性(timeless)、建築物的自然性(natural)的構造方式與其細部討論,並透過所有使用者、地方場所、社會經濟狀況來研究並因應其都市的改變。核心都市的空間模式是最典型緊實的都市形態,也是都市機能與高密度活動力集中在中心地區的都市型態。由於,核心都市發展的緊密度,使它向外擴張建物發展區域的面積與範圍遠比其他較為寬鬆的都市空間模式範圍要小許多。核心都市的架構特色:(1)從核心區到都市邊緣均為高密度的發展帶,設施服務的分配則設計在核心地區至邊緣處的各地區,與中世紀城市的空間型態相似,都市的尺度相當大。(2)綠帶在核心都市裡僅占一小部分,主要著重於街道和廣場綠化,集合住
9、宅以高層公寓為主要形式,而非獨立的住家型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3)依據都市理論學者Lynch(1985,p.373-374)的觀點,核心都市整體人口密度非常高,一公頃約350人,交通擁塞、土地的過度開發與過分使用、噪音與不良的空氣品質是立即產生的都市問題。星形都市是Kevin Lynch提出的另一個都市空間型態,它具有一個主要核心,其核心為高密度人口及機能混合之使用區域,公共交通運輸和主要道路由中心發散出去,次要核心與其他高密度或中密度區域坐落於運輸停靠站形成的郊區核心,低密度區沿著通往高密度區域的主要交通道路二側配置,同時並延伸至綠帶。星形都市的架構
10、特色:(1)線性發展的觸角(finger)區域間為低密度開放土地使用,其為都市區域的一部分。觸角區域以緩和的發展密度向外擴展,甚至可以延伸至另一個都會中心區。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2)共同核心的快速道路與大眾交通運輸沿著V型的輻射狀由主要中心向外延伸,與觸角(finger)相連接,但是並不伴隨建設發展密集多樣的活動型態,交通路線發展之次要中心則屬於較低密度的活動區,每個家庭可在郊區擁有另外一棟房舍。(3)大眾運輸組織與流量、分配,在V字型輻射狀形式則為高乘載公共交通系統(主要系統),並由同心環狀系統及低密度公共運輸來支援(次要系統),車輛交通則行進其他方向
11、。星形都市的主要輻射狀系統會隨著都市的蔓延而擴大其規模,甚至也許會超過其負荷,居住地的選擇可能相當廣泛,服務設施與開放土地的易達性皆佳,但是在地方內外服務機構的便利性則會在配置上無法平等。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是以一個主要核心城市為主,其周圍以一固定距離環繞著一定規模、大小的社區(Kevin Lynch認為一個衛星城市最適宜的人口數是25,000-250,000人),中心都市的成長不是分割成連續發展的觸角,而是發展成。衛星城市的成長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超過原本設定的負荷量,就應該新開發一個新衛星市鎮。Ebenezer Howard在其著作To-morrow:
12、PeacefulmPath to Real Reform,1898的花園城市理念中即提出,利用農業用地來維持其核心區域及其社區的主要生計,與自然環境為一共生關係。這種都市型態藉由分化都市機能來減低擁擠程度,每一個城市面積與人口密度都在限定範圍內,Garden City的人口設定為32,000人,都市群集(city cluster)的中心都市為58,000人,同時,都市群集的中心都市應該要可以負擔社區單元中所有基本機能需求,包含等。商業、工業、行政、教育、開放公園、私人花園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Howard的Garden City花園城市理念,充分地反映出永續
13、都市的發展特質,城市與周邊的郊區,透過大面積的農業用地(綠帶),使都市兼備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發展空間,同時也可以充分落實限制都市發展的規模。Kevin Lynch提出的星群式居住城市一個中低密度的城市,同時也是由一個舊的核心城市及多個現今的次要中心都市所組成。透過行政區劃分權(鄉鎮區)擴散到每一個最小單位(鄰里),每一個單位具有類似的人口密度,並且,透過把每個單位連結在一起。每個單位藉由低密度土地使用及開放空間來分開。:土地面積比其他形式的都市應多出30-50%每個區域或單元的重要性與位階是相等的 城市活動分散到各獨立單元的高密度區 低密度區的交通系統集中在每個單元的中心區 主要交通工具使用是車
14、輛,巴士是可能的主要公共交通運輸工具 單元核心區為混合使用,其餘部分則是住宅區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5.線性都市6.多核心網路或區域性都市 基本上是呈現多種都市型態的組合,其形式的不同提供多樣性居住型態選擇、汽車使用(居住於核心和線性空間之間的低密度區域)、步行或腳踏車使用(居住於核心區域周圍或線性城市中)、公共交通運輸使用(居住在循環的交通系統旁),此種都市型態可維護自然資源和重要的開放空間,其幾何形是可適應當地的各種環境。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左圖 線性都市 中圖 Cumbernauld新市鎮 右圖 多核心網路或區域性 原
15、始概念的圖像描繪 都市都市理論學者Kevin Lynch的永續發展都市條件與理論特質,是透過不 同都市型態與架構特質的比較,並依序評估,其評比內容包括有:都市發展的包容度、土地需求與人口密度的關係、車輛運輸的分散性、土地分區混合使用的可行性、設施服務的易達(可及)性、綠化開放空間的可及性、都市現有的環境狀態、社會混合(多族群融合)的潛力發展、地方自治與整體都市意象、場所精神與向心力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 好的城市環境與規劃設計中,城市總面積中通常會包含有二大項,一是周遭開放的農村地佔40%(有些城市又將農地與空地分離,農村地佔22%;空地佔10%;開發建地佔6
16、8%等);另一項為開發建地(包含街道、廣場、公園)佔60%。以下是核心城市、星形城市、衛星城市、線性城市等四種城市在不同人口數的城市規模下對都市土地與規劃範圍的設計策略參考數值: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人口數人口數250,000250,000人人核心都市核心都市星形都市星形都市finger(d=1,200m)finger(d=1,200m)星形都市星形都市finger(d=2,400m)finger(d=2,400m)衛星都市衛星都市線性都市線性都市d=2,400md=2,400mha(公頃)%ha%ha%ha%ha%總土地需求6,94510012,088100
17、6,9451006,9451006,945100已建築區域4,167604,16734.54,167604,167604,16760開放空地2,778402,778402,778402,778402,77840中心至建築區域之邊緣距離3,642m6,2033,9744,5291,200中心至都市邊緣距離4,702m6,2034,7024,7022,000總面積(diameter/length)d=9,404d=12,406d=9,404d=9,404l=17,363已建築區域至開放空地之最大距離3,642m1,7461,7461,7461,200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巨觀結構參、永續城市的微觀與
18、巨觀結構人口數人口數500,000500,000人人核心都市核心都市星形都市星形都市finger(d=2,400m)finger(d=2,400m)星形都市星形都市d=2,400md=2,400m線性都市線性都市d=2,400md=2,400mha(公頃)%ha%ha%ha%總土地需求13,88810015,0701006,9451006,945100已建築區域8,333608,33355.38,333608,33360開放空地5,555406,73744.75,555405,55540中心至建築區域之邊緣距離5,150m6,9266,4051,200中心至都市邊緣距離6,649m6,9266
19、,6492,000總面積(diameter/length)d=13,298d=13,852d=13,298d=34,721已建築區域至開放空地之最大距離5,150m2,4702,4701,200 參閱右圖,核心都市以相同或類似的密度與緊密性發展,但是中心區域無法清楚的顯示鄰里、地方與鄉鎮的差異性。其中,鄰里與地方也許只著重在特殊用途或特殊空間形式外貌,也許它們會有重疊,設施服務散佈在市中心區域各處,只有在接近城市邊緣的地區,才有鄰里、地方與鄉鎮的明顯結構。參閱右圖,星形都市與衛星都市的中心市鎮與核心都市的中心市鎮有相類似的空間結構,但是其觸角(fingers)部份及衛星單元可以顯現鄰里與地方群集的組合。在小規模的星形都市中,其觸角部分是由地方沿著向心交通路徑所組成的;而大規模的星形都市則是由鄉鎮所組成。這種差異性是小規模與大規模之中心市鎮周圍空間供應配比的結果。參閱右圖,線性都市大多是以鄰里組成的地方單元,作為其結構階級化的區分。由市鎮群集來組合這種線性都市是不被考慮的,因為它需要第二個複雜的交通運輸網路,如此會與單一主要運輸路徑的線性發展相衝突。階級化的分層組合可以確保每個都市型態的中心區域有相同或類似的聯通路徑及集水區域,但是這種組合方式在核心區域並不明顯。將每個都市型態,都以相同的大小尺度作為比較標準,透過前面的四種都市型態面積與規劃設計比較即可有一準則性之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