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则 第2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2.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3.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儿童的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4.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了解古今汉语差别。2.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教学难点】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听说过“自古英
2、雄出少年”这一说法吗?你知道哪些古代少年儿童的故事?预设:“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古代少年儿童的故事。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另一位古代朋友陈元方。一起来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儿童吧!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通过提问的方式简要复习上一课时介绍的作品概况、主要内容及文学地位。(1)世说新语成书于哪个朝代?(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3)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4)世说新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2.诗文朗读(1)听情境课文,注意标注断句和读音。(2)朗读检测自由朗读全文。请一到两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从字音、断句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字音参考: sh fu
3、 zi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断句参考: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可使用情境课文跟读版)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本文主要有2个人物,你能以其中一个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吗?2.探究方法(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从元方或者客人的角度叙
4、述一下这个故事。3.成果展示(1)课文大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就直接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元方口吻:我的父亲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还没到,父亲便直接离开了。父亲走后,那位叔叔
5、才来。当时我正在门外玩耍。叔叔问我:“你的父亲在吗?”一开始,我回答得很恭敬:“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没想到这位叔叔一听,竟然不顾是自己迟到在先,大骂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听了这话,我也不卑不亢地反驳道:“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叔叔听完我的话,面露愧色,下车想来拉我。但我不屑与这样的人说话,更要维护我和父亲的尊严,便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了。(3)客人口吻:那天我与陈太丘相约中午出行。中午一过,陈太丘没有等我就直接离开了。等我到时,只有他七岁的儿子元方正在门外玩耍。我问元方:“你的
6、父亲在吗?”他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一听不由得怒火中烧:“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没想到那孩子立马反驳我:“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听了这话,我才感到自己的不对,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示好,没想到那孩子头也不回地回家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入不同角色,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陈太丘与友期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陈元方的“方正”?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陈元
7、方言行举止的句子。(2)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句子中陈元方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品行道德。(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指定一位同学做分享。3.成果展示(1)他懂得“信”的重要。父亲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决然舍去。元芳也从父亲身上知道了“交友以信”的道理。(2)他懂得“礼”的重要,友人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落落大方。(3)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教师相机点拨: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有失礼貌?还是有自己的理由?预设1: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
8、,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预设2: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如何评价友人其人?2.探究过程(1)分析文章中有关友人言行的句子,分析友人性格及品质。(2)小组交流,形成对友人的印象单,并说明理由。(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指定一位同学做分享。3.成果展示友人问元方“尊君在不”这一句中,“尊君”是一个敬辞,友人用语文雅,有很高的修养;当友人得知陈太丘没有等他时,他便“怒”,又可见他是个急脾气的人,率性而为;当他听
9、完元方有理有据的反驳时,他不仅“惭”而且“下车引之,可见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知书达礼的客人。4.活动小结元方当然是个方正的好孩子,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友人一次无礼的言行而全盘否定友人的品行,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后,再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借助2次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认识他人。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结合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元方和父亲友人之间的故事,更通过诵读与分析感知到了古代儿童在和人相处时的方正与机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五、拓展延伸1.文化常识敬辞和谦辞过渡: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与友人对待陈太丘的态度截然
10、不同,对他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你能找找他们都是怎么称呼陈太丘的吗?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尊君”和“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教师带领学生也遇到教材中资料卡片,并简单说一说它们的对应关系,以及分别指称谁,也可以播放本课下对应微课敬辞和谦辞)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及微课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增长文化修养。2.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1)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古今词义的对比,学习了记忆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这节课中,有没有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记忆的词语?参考答案:在成语中依然保留这个义项的:顾瞻前顾后入门不顾回头看期不期而遇期日中约定舍舍生忘死太丘舍去舍弃引穿针引线下车引之牵、拉古今异义的:去 委去: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委:古义舍弃 今义委任、推诿、曲折、无精打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记忆方法归纳分类文言实词,逐步掌握记忆文言词义的方法。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你能试着根据文意记忆并背诵本文吗?(可播放背诵版帮助学生背诵)2.课后作业:想一想,等陈太丘回到家,元方会如何向父亲讲述与友人之间发生的事?陈太丘又会作何反应?试着续写本文,不少于300字。【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方正信 礼友人: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