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废名废名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废名(废名(1901190119671967),原名冯文炳,),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人,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261926年年8 8月开月开始用笔名废名。语丝社成员,现代小始用笔名废名。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说家。冯文炳出生于小康之家,幼时在家乡读私塾,十五岁到武冯文炳出生于小康之家,幼时在家乡读私塾,十五岁到武昌上师范,后当小学教师。昌上师范,后当小学教师。1922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英文系本科,入英文系本科,19291929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国文系讲师
2、。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国文系讲师。自自19221922年起,冯文炳先后发表年起,冯文炳先后发表长日长日、讲究的信封讲究的信封、柚子柚子、少年阮仁的失踪少年阮仁的失踪等短篇小说。等短篇小说。19241924年语丝社成年语丝社成立后,成为语丝社的成员,并在立后,成为语丝社的成员,并在语丝语丝上发表上发表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等作品,第一部小说集等作品,第一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于于19251925年年1010月出版。月出版。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1928 1928年年1931193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桃园、枣枣,长篇,长篇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传,并与冯至、梁,并与
3、冯至、梁遇春合办杂志遇春合办杂志骆驼草骆驼草,19321932年创作长篇年创作长篇桥桥。19371937年北平沦陷,冯文炳回故乡避难,年北平沦陷,冯文炳回故乡避难,在家乡任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他后来写入未完在家乡任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他后来写入未完的长篇小说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抗战胜。抗战胜利后,冯文炳于利后,冯文炳于19461946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教授,1952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任教授,19671967年病逝于长春。他和周作人交谊甚年病逝于长春。他和周作人交
4、谊甚厚,出版的著作几乎都由周作人包写序文,是资厚,出版的著作几乎都由周作人包写序文,是资深的京派作家。深的京派作家。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废名的小说多以他的故乡(湖北黄梅)为背景,废名的小说多以他的故乡(湖北黄梅)为背景,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但却有情。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但却有着美好的心灵着美好的心灵 。废名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乡村,他常常以自己的故废名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乡村,他常常以自己的故乡乡中国中部乡村为背景,讲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中国中部乡村为背景,讲述具有浓郁乡
5、土气息的风俗民情,在徐缓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乡民村姑、学童老风俗民情,在徐缓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乡民村姑、学童老妪的平凡故事。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惊心动妪的平凡故事。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小说的叙述者是一魄的斗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超然的心平气和的观察者,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没个超然的心平气和的观察者,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没有自己的爱憎与忧虑,只不过是他把过滤了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憎与忧虑,只不过是他把过滤了的喜怒哀乐轻轻溶入了景物风习和人物的命运之中。轻轻溶入了景物风习和人物的命运之中。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沈从文曾准确
6、地概括了废名小说这一特沈从文曾准确地概括了废名小说这一特点:点:“冯文炳君所显的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冯文炳君所显的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细微雕刻,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分的细微雕刻,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显出的人格,是在各样题目下皆建筑到平静上显出的人格,是在各样题目下皆建筑到平静上面的。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面的。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对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有对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但日光但日光下或黑暗,这些灵魂,依然不会骚动,一切与下或黑暗,这些灵魂,依然不会骚动,一切与自然谐和,非常宁静,缺少冲突。自然谐和,非常宁静,缺少冲突。”如果用一如果
7、用一句话概括废名小说的故事特点,那就是虽然平句话概括废名小说的故事特点,那就是虽然平淡,却淡而有味。淡,却淡而有味。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废名笔下的人物多废名笔下的人物多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乡间翁媪、学童村姑,他乡间翁媪、学童村姑,他似乎特别专注于人物内心似乎特别专注于人物内心光明美好的一面。他塑造光明美好的一面。他塑造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纯洁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儿童可爱的儿童 。在平凡的。在平凡的人生中闪现善良人性皎洁人生中闪现善良人性皎洁的光辉。废名的光辉。废名“注重人生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安稳的一面”,在小人物,在小人物点点滴滴的庸常人生中展点点滴滴的庸常人生中
8、展示她们的美好内心。示她们的美好内心。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废名的小说一向以难懂著称,要读懂废名,必废名的小说一向以难懂著称,要读懂废名,必须了解他的美学趣味与美学追求。他自己说,须了解他的美学趣味与美学追求。他自己说,“就表就表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很显然的”。总括起来说就是淡化情节,痴迷于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淡化情节,痴迷于唐诗般意境与兴味
9、;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倾心于展示人般意境与兴味;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倾心于展示人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平和冲淡的外衣下是禅悟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平和冲淡的外衣下是禅悟般的超脱。般的超脱。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废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废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的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典式的意境的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一种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诗化小说的特征:小说叙述语言的平
10、淡和缺少诗化小说的特征:小说叙述语言的平淡和缺少戏剧性,就是在还原生活本身的平淡,无奈。缺少戏剧性,就是在还原生活本身的平淡,无奈。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更多呈现出一种淡泊的哀愁。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更多呈现出一种淡泊的哀愁。强烈的抒情、意境、氛围、情调的诗意营造,语言强烈的抒情、意境、氛围、情调的诗意营造,语言和结构的诗味编织,均体现了诗化小说在内容和形和结构的诗味编织,均体现了诗化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诗性特质,而诗化小说的诗性主要来自小说式上的诗性特质,而诗化小说的诗性主要来自小说家对于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家对于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竹
11、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12、。三姑娘的形象特征: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
13、即之愈希。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司空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冲淡冲淡 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然而,三姑娘的
14、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求
15、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饮之太和,独鹤与飞。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样守着我,到底”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到底到底”正是女儿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超然
16、物正是女儿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超然物外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外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与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与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在我们的眼睛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
17、望见先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便愈是消灭下去”这样动人的气质用这样动人的气质用“犹之惠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风,荏苒在衣”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感受。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感受。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美当然不能只
18、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与宁静。美好的人与宁静的处所更是和谐的,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阅音修篁,美曰载归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我”,面对着,面对着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
19、竹林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竹林里的人和物是里的人和物是“我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便是多年以后,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而这篇“风动玉声寒风动玉声寒”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为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尘嚣,为
20、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有其特别之处:有其特别之处:“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人的甜了。”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不寻常了。她
21、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不寻常了。她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遇之匪深,即之遇之匪深,即之愈希愈希”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脱有形似,握手以违。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与人晏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与人晏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要我出东西?”但是她一听到我说:但是她一听到
22、我说:“我们没有什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姑娘飘,三姑娘飘缈的心思正如缈的心思正如“脱有形似,握手以违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一句所言:一句所言: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
23、方式讲究性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母女之情,还是“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而文章里的种种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意境”正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时描绘的这个“境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紧紧融合在一起的。“赛龙灯赛龙灯”那段,母女两
24、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全文的最后一个全文的最后一个“境境”,是由,是由“我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这个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这个“境境”在既是全文节奏上在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从此我没有见到
25、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阴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正在徘徊,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
26、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这个这个“境境”里里“我我”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汉子,大家
27、呼他老程。”在接下来全文中在接下来全文中“我我”的叙述,的叙述,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极致。这个到了极致。这个“境境”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又真正表现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