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滤过机能掌握: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肾小球滤过率、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的机能压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的机能(主动和被动转运,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与排(主动和被动转运,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与排泄,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抗利尿激素泄,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熟悉熟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 、影响肾小管和集、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合管重吸收的因
2、素。了解了解:每昼夜的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每昼夜的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的概念、葡萄糖转运极限量、葡萄糖转运极限量、尿液的浓缩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肾交感神经的作用稀释、肾交感神经的作用、尿液的排放、尿液的排放。第八章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v排泄:机体进入血液的代谢产物、体内过剩排泄:机体进入血液的代谢产物、体内过剩物质以及异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物质以及异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v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的排泄物种类多、数量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的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是肌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大,是肌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肾脏是结构特征一、
3、肾脏是结构特征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及肾小管组成。肾单位不包括集合管,但体及肾小管组成。肾单位不包括集合管,但集合管参与尿生成。集合管参与尿生成。近球小体分泌肾素。近球小体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含量的变化。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含量的变化。肾结构示意图肾结构示意图肾小体模型肾小体模型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髓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髓袢袢近球小体近球小体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血流量大、分布不均:肾皮质血流量大、分布不均:肾皮质-94-94 肾血供有两个毛
4、细血管网:肾血供有两个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较高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较高-利于滤过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较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较低-利于重利于重 吸收吸收(二)肾血流量的调节(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1 1)概念:肾血流量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概念:肾血流量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围内(8080180mmHg180mmHg)保持不变的现象在消)保持不变的现象在消除了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后依然存在,故称除了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后依然存在,故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二)肾血流量的调节(二)肾血流量的调节(二)肾血流量的调节(二)
5、肾血流量的调节2.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v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以维持泌尿功能。恒定,以维持泌尿功能。v应急应急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减少,以减少,以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第二节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
6、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1.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所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肾所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比值称为滤过分数。(二)滤过的结构基础(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膜1.1.滤过膜的组成滤过膜的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基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二)滤过的
7、结构基础(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膜2.2.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既是一道机械屏障,又是一道电学屏障滤过膜既是一道机械屏障,又是一道电学屏障。(1 1)机械屏障: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机械屏障: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径不同,通透性不同(2 2)电学屏障:含有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电学屏障:含有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带正电荷的物质较易通过。带正电荷的物质较易通过。(二)滤过的结构基础(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滤过膜过膜3.3.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1.5m2 2,有利于血浆滤,有利于血浆滤过。过。急
8、性肾炎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滤过面积积GFRGFR尿量尿量(三)滤过的动力(三)滤过的动力有效滤有效滤过压过压(三)滤过的动力(三)滤过的动力有效滤有效滤过压过压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囊内压)(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2.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3.3.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小管液:原尿流入肾小管后即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原尿流入肾小管后即称为小管液。重吸收:小管液中
9、的物质,通过小管上皮细重吸收:小管液中的物质,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胞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一)重吸收的方式(一)重吸收的方式1.1.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主动转运是指肾小管上皮细:主动转运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耗能过程,逆着浓度梯度和胞通过耗能过程,逆着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或电位梯度将小管液内的溶质转运到小管周围细胞间度将小管液内的溶质转运到小管周围细胞间液的过程,主要通过离子泵和吞饮活动完成液的过程,主要通过离子泵和吞饮活动完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例如:葡萄糖、氨基酸、NaNa+等。等。(一)重吸收的
10、方式(一)重吸收的方式 2.2.被动重吸收:被动转运被动重吸收:被动转运 是指小管液中的水是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顺浓度差、电位差或渗透压差,进入和溶质顺浓度差、电位差或渗透压差,进入小管周围组织间液的过程。这种重吸收过程小管周围组织间液的过程。这种重吸收过程是顺着电是顺着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化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例如:葡。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水、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水、NaNa+、K K+、ClCl-、尿素等。、尿素等。(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二)肾小
11、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收1.Na1.Na+和和Cl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滤液中滤液中99%99%以上的以上的NaNa+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其中收,其中65%65%70%70%由近球小管重吸收,其余由近球小管重吸收,其余的的NaNa+分别在髓袢升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别在髓袢升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被重吸收。NaNa+的重吸收总结的重吸收总结 (1 1)原尿中)原尿中99%99%以上的以上的NaNa+被重吸收入血,其中被重吸收入血,其中 65%-70%65%-70%的的NaNa+在近球小管进行。在近球小管进行。(2 2)绝大部分)绝大部分
12、NaNa+的重吸收为主动重吸收。的重吸收为主动重吸收。(3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Na+的重吸收受醛固酮的重吸收受醛固酮 的调节。的调节。(4 4)Na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的的主动重吸收促进的ClCl-,HCO,HCO3 3-和水的和水的 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5 5)Na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的的主动重吸收促进的G G和氨基酸的继发和氨基酸的继发 性主动重吸收。性主动重吸收。ClCl-的重吸收总结的重吸收总结 (1 1)绝大多数)绝大多数ClCl-伴随着伴随着NaNa+主动重吸收而被动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对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对ClCl-重吸收属
13、主动重重吸收属主动重吸收。吸收。(2 2)ClCl-的重吸收主要在近端小管进行。的重吸收主要在近端小管进行。2.2.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的水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时约肾小球滤过的水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时约99%99%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中近球小管可达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中近球小管可达65%65%70%70%,髓袢约,髓袢约10%10%15%15%,远曲小管约,远曲小管约10%10%,其余,其余10%10%15%15%在集合管重吸收。由于水的重吸收量占滤过量在集合管重吸收。由于水的重吸收量占滤过量的的9999,水的重吸收量的微小变化就会对尿量有,水的重吸收量的微小变化就会对尿量有很
14、大影响,例如,重吸收量降低很大影响,例如,重吸收量降低1 1,尿量即可增,尿量即可增加一倍。加一倍。3.HCO3.HCO3 3-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HCOHCO3 3-的重吸收与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重吸收与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NaNa+H H+交换有密切关系。由于小管液中的交换有密切关系。由于小管液中的HCOHCO3 3-不易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透过管腔膜,它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 H+结合生结合生成成H H2 2COCO3 3,H H2 2COCO3 3迅速分解为迅速分解为COCO2 2和水。和水。COCO2 2为高脂为高脂溶性物质,能迅速扩散入上皮细胞内,并在细溶性物质,能迅
15、速扩散入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碳酸酐酶作用下,胞内碳酸酐酶作用下,COCO2 2又与又与H H2 2O O生成生成H H2 2COCO3 3。H H2 2COCO3 3又解离成又解离成H H+和和HCOHCO3 3-,H H+可以通过可以通过NaNa+-H-H+交交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HCOHCO3 3-则与则与NaNa+一起一起转运回血,因此肾小管重吸收转运回血,因此肾小管重吸收HCOHCO3 3-是以是以COCO2 2的的形式,而不是直接以形式,而不是直接以HCOHCO3 3-的形式进行的。的形式进行的。4.4.钾的重吸收钾的重吸收 (1)94%K(1)94%K
16、+被重吸收被重吸收,其中其中65%70%65%70%在近端小管被在近端小管被吸收。吸收。25%30%25%30%在髓袢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髓袢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重吸收可重吸收K K+。(2)(2)尿中的尿中的K 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3)K(3)K+的分泌受醛固酮的调节。的分泌受醛固酮的调节。(4)K(4)K+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5.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 逆浓度差主动重吸收逆浓度差主动重吸收 借助借助NaNa+的主动重吸收而继发主动重吸收的主动重吸收而继发主动重吸收 与刷状缘载体蛋白有关,协同转运与刷状
17、缘载体蛋白有关,协同转运 胞内葡萄糖通过管周膜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是胞内葡萄糖通过管周膜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是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如近球小管对如近球小管对NaNa+重吸收,葡萄糖吸收极限量。重吸收,葡萄糖吸收极限量。概念:概念:肾糖阈:将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肾糖阈:将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60180mg%180mg%)。肾糖阈反映肾小)。肾糖阈反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令全部肾小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令全部肾小管对糖重吸收的能力到达极限时,此值叫葡萄糖吸管对
18、糖重吸收的能力到达极限时,此值叫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男收极限量。(男375mg/min375mg/min,女,女300mg/min300mg/min)6.6.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的氨基酸、小管液中的氨基酸、HPOHPO4 42-2-、SOSO4 42-2-等的重吸收机制等的重吸收机制基本上与葡萄糖相同,但转运体可能不同。部分基本上与葡萄糖相同,但转运体可能不同。部分尿酸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大部分的尿酸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大部分的CaCa2+2+、MgMg2+2+在髓在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小管液中微量的蛋白质,在袢升支粗段重吸收。小管液中微量的蛋白质,在近球小管内通过入胞作用而
19、重吸收。近球小管内通过入胞作用而重吸收。(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的因素1.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从而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从而增高渗透压,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增高渗透压,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的现象。(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的因素2.2.近球小管的球近球小管的球-管平衡现象管平衡现象 球球-管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管滤过管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管滤过率有何变化,近球小管对率有何变化,近球小管对Na+N
20、a+、水的重吸收率、水的重吸收率总是稳定在滤过率的总是稳定在滤过率的65%65%70%70%,这一现象称,这一现象称为球为球-管平衡。管平衡。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至因肾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至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能 分泌: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小管上皮细胞内或分泌: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小管上皮细胞内或血浆中的物质被转运至小管腔的过程称为肾小管血浆中的物质被转运至小管腔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集合管的分泌。(一)(一)H H+的分泌的分泌 分泌部位:近球小管、远
21、球小管、集合管分泌部位:近球小管、远球小管、集合管 分泌机制:分泌机制:H H-Na-Na交换交换 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 H就有一就有一个个NaHCONaHCO重吸收回血。因此,可以说,重吸收回血。因此,可以说,H H的的分泌过程是排酸保碱过程,也就是说肾脏具有分泌过程是排酸保碱过程,也就是说肾脏具有排酸保碱的功能。排酸保碱的功能。(二)二)K K+的分泌的分泌 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泌方式:顺着泌方式:顺着NaNa主动重吸收形成的电位差被主动重吸收形成的电位差被动扩散入小管腔,它与重吸收相耦联的过程称动扩散入小管腔,它
22、与重吸收相耦联的过程称为为K K-Na-Na交换。交换。(二)二)K K+的分泌的分泌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同时存在着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同时存在着H H-Na-Na交换和交换和K K-Na-Na交换,因此二者之间相互竞争。交换,因此二者之间相互竞争。H H-Na-Na交换多,交换多,K K-Na-Na交换则少;交换则少;K K-Na-Na交换多,交换多,H H-Na-Na交换则减少。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临床上酸交换则减少。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临床上酸中毒的病人,为什么伴随高钾血症的现象。中毒的病人,为什么伴随高钾血症的现象。(三)(三)NHNH3 3的分泌的分泌 来源: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来源:小管
23、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方式:自由扩散。由于小管液中方式:自由扩散。由于小管液中H H浓度较高浓度较高,有利于,有利于NHNH3 3向小管液的方向扩散。向小管液的方向扩散。NHNH分泌可以促进分泌可以促进H H的分泌,也就是具有排的分泌,也就是具有排 酸保碱的作用。酸保碱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一、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肾髓质高渗梯度肾髓质高渗梯度(一)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一)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制1.1.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髓袢升支粗段对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NaCl的主动重吸收而形成。的主动重吸收而形成。(主要动力)(主
24、要动力)2.2.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集合管扩散出的尿素和升支细段扩散出的集合管扩散出的尿素和升支细段扩散出的NaClNaCl共同形成。共同形成。(二)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二)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直小血管的作用直小血管的作用 1.1.直小血管的特点:直小血管呈直小血管的特点:直小血管呈UU形结构,形结构,平行于髓袢;管壁对水和溶质有高度通透性。平行于髓袢;管壁对水和溶质有高度通透性。2.2.直小血管的作用:直小血管升支离开外髓时直小血管的作用:直小血管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多余的溶质和水(主要是水),使髓质,带走多余的溶质和水(主要是水),使髓质高渗梯度得以保持。高渗梯度得以保
25、持。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进行,受抗利尿激素(进行,受抗利尿激素(ADHADH)调节。)调节。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是尿浓缩的前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是尿浓缩的前提,ADHADH是是尿浓缩的必要条件。尿浓缩的必要条件。第四节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来源: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胞来源: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胞体合成,经下丘脑体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神经元兴奋时释放入血。,神
26、经元兴奋时释放入血。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抗利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抗利尿)。尿)。(二)(二)ADHADH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1.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ADHADH分泌分泌 水重吸收水重吸收 尿量尿量 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ADH ADH 水重吸收水重吸收 尿量尿量(水利尿)水利尿)(二)(二)ADHADH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2.2.循环血量的改变循环血量的改变 血量减少血量减少 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
27、(-)(-)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下丘脑下丘脑(+)ADH(+)ADH水重吸收水重吸收 尿量尿量 BpBp正常正常压力感受压力感受(+)ADH(+)ADH尿多尿多二、醛固酮的作用二、醛固酮的作用 来源: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来源: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Na+的主动重吸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收,同时促进K K+的排出,即有保的排出,即有保NaNa+排排K K+的作用的作用。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1.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2.2.血血K K+、血、血NaNa+浓
28、度浓度 K K+浓度升高和(或)血浓度升高和(或)血NaNa+浓度降低,均可直浓度降低,均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反之,则使接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反之,则使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三、肾交感神经的作用三、肾交感神经的作用1.肾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2.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分泌增多3.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直接作用于肾小管 最终,尿量减少最终,尿量减少第五节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尿液及其排放一、尿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一、尿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一)正常尿液的化学组成(一)正常尿液的化学组成 尿液的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血浆,也有少部尿液的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血浆,也有少部分来自肾组织本身
29、。尿液中分来自肾组织本身。尿液中95959797是水是水分,只有分,只有3 35 5是溶质。是溶质。(二)尿液的理化特性(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正常人每昼夜尿量正常人每昼夜尿量1000 1000 2000ml 2000ml,由于摄入的,由于摄入的水量及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对尿量有直接影响水量及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对尿量有直接影响,所以尿量在短时间内可有较大幅度的变动。,所以尿量在短时间内可有较大幅度的变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尿量如长期保持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尿量如长期保持在2500ml2500ml以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介于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介于100-500ml100-500ml称为
30、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100ml,称为无尿。,称为无尿。(二)尿液的理化特性(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比重介于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比重介于1.0151.0151.0251.025之间之间,尿液的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尿液的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尿液的颜色、比重和渗透压常随尿量多少而出现尿液的颜色、比重和渗透压常随尿量多少而出现变化。变化。尿液尿液pHpH值介于值介于5.05.07.07.0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之间,最大变动范围4.54.58.08.0。尿液的。尿液的pHpH主要受食物性质的影响。主要受食物性质的影响。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二、膀胱和尿道
31、的神经支配传出传出N N 1.1.盆盆N N(副交感(副交感N N)兴奋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兴奋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2.2.腹下腹下N N(交感(交感N N)兴奋使逼尿肌松驰、内括约肌)兴奋使逼尿肌松驰、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收缩,阻抑尿的排放。3.3.阴部阴部N N(躯体(躯体N N)兴奋使膀胱外括约肌收缩,受)兴奋使膀胱外括约肌收缩,受意识控制。意识控制。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传入传入N N :盆盆N N:膀胱充胀感觉:膀胱充胀感觉 腹下腹下N N:传导膀胱痛觉:传导膀胱痛觉 阴部阴部N N:传导尿道感觉:传导尿
32、道感觉三、排尿反射三、排尿反射 尿量充盈(尿量充盈(400-500ml400-500ml)牵张感受器兴奋牵张感受器兴奋盆盆神经神经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脑干和大脑皮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盆神经盆神经逼尿肌收缩、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驰内括约肌松驰尿液进入后尿道。尿液进入后尿道。排尿是反射活动,其中存在正反馈机制。排尿是反射活动,其中存在正反馈机制。四、排尿异常四、排尿异常尿频尿频指的是排尿次数过多,主要由膀胱炎症及膀指的是排尿次数过多,主要由膀胱炎症及膀胱结石刺激引起。胱结石刺激引起。尿潴留尿潴留是指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多是指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多半由于脊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活动障碍所致。半由于脊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活动障碍所致。尿失禁尿失禁是指当脊髓受损,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高是指当脊髓受损,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则排尿反射失去意识控制,级中枢失去联系时,则排尿反射失去意识控制,引起尿失禁。引起尿失禁。本章小结本章小结v本章主要讲述了本章主要讲述了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内容。素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