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期末古诗鉴赏阅读提分对点复习鉴 赏 景 物 形 象【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常见意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等。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某种品
2、质,或抒发感慨:菊花:隐逸、清高、高风亮节、超凡脱俗。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冰清玉洁。松柏: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忠贞、有节操。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草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感慨。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牡丹:富贵祥和、繁荣昌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或叙写别后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答题模板】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和参考句式1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形象(意境)。第二步:概括出这种形象(意境)的特点。第三步:分析形象(意境)的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这一步根据
3、题干要求决定取舍)2参考句式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诗人(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真题练习【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一下学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昭君怨牡丹刘克庄(南宋)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注】姚黄:牡丹中的名贵品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广陵花:指芍药和琼花,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琼花洁白而香,有“无双”之誉。广陵,古指扬州。中州: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时在金人占领之下
4、。1【考点: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借欧阳修写的洛阳牡丹记这一“洛阳旧谱”,点出牡丹身世,意谓姚黄品种名贵。B词人善于遣词造句,“独步”二字,十分准确而又简洁地表明“姚黄”牡丹的魅力和地位。C“若比广陵花”,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把芍药、琼花和牡丹相比,表现牡丹独特形象。D结句说“怕花愁”,实际上是说自己愁不堪忍,词人采用委婉曲折的写法,其中别有深情。2【考点: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作者在词中塑造了怎样的牡丹形象?词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C【解析】C项“运用比喻”错误。此句无比喻手法,此处芍药、琼花和牡丹是同一类事物,是比较。故选C。2
5、(1)形象:词人塑造了品种名贵、独步京城、风华绝代、命运凄苦的牡丹形象。(2)情感:借物抒情,表面是惜花之情;实则是通过惜花抒发了忧国之慨,黍离之悲,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恨等情感。(或寄寓词人的忧国伤时之情,对北方故土的思恋之情,对朝廷不收复故土的怨愤之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解析】词中“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两句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只剩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侧面表现了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词人塑造了品种名贵、独步京城、风华绝代、命运凄苦的牡丹形象。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
6、“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牺牲品。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使得词人对牡丹十分同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宋王朝的批判。词人的忧国之心,黍离之哀,也通过牡丹的形象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惭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
7、宋末年,作者那种愤恨愁苦是不言而喻的。【写作背景】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虏北行,诸后妃相随,沦落金邦。南宋爱国文人们念及此辱,无不愤慨感伤,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词人刘克庄,痛感朝廷腐败,国势衰颓,报国无门,故托牡丹以发愤,写下这首词,抒其黍离之哀。【作家介绍】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风格豪迈激越,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词集有后村别调。【白话译文】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我曾经见到过你。文章中说只有洛阳的姚黄才是独步天下的名花。(现在)与芍药和琼花相比,真是亏待了你
8、。昔日你生长在花圃中,王侯将相争相观赏,如今花圃荆棘丛生,你与狐兔相伴。请不要说起中州的惨境,恐怕花也要哀愁。2022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 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
9、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2022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
10、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4.A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
11、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
12、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是属于直接抒情;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大意是落日余晖笼罩着水边酒楼,乡村的道路上风吹烟飘。此句实写了诗人与友人的饯别场景,借凄清之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路程就像到天边那么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之情。2022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
13、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5、答案:A解析:A 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
14、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16、答案: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解析:“人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节日习俗因地区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有的地方吃“七宝羹”,又以登高赋诗为乐。孟春时节尽是春色,可还是要寻春,觅春,体现
15、出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行商坐贾”泛指商人,四处行走的是“商”,坐店经营的是“贾”,耕织的是“农”,活动特征明显。高中语文必背知识汇总:诗歌鉴赏一、体裁古体诗一般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形式一般有“歌、行、吟三种”。如曹操观沧海诗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行孔雀东南飞并序等。诗五言绝句:如静夜思鸟鸣涧登鹳雀楼七言绝句:如回乡偶书秋词近体诗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春夜喜雨律诗(一般八句)七言律诗:如过零丁洋黄鹤楼登高二、题材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标题:以物象为题
16、。咏、题、吟表达不愿媚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送别抒怀诗:“送”、“别”、“柳”、“长亭”表达惜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担忧、羡慕;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怀古咏史诗: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故抒怀、或感慨今夕。诗中常描写古人、古迹、记叙古事。怀古伤今之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繁华已逝。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诗中常出现思乡类意象如“月”“杜鹃”“雁”“捣衣”等,常出现“思”“忆”“归”等关键词。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表达对亲
17、人的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山水田园诗: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表达对官场的厌恶、黑暗现实的不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塞外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诗中一般会出现战争类意象如“长城”“烽火”“狼烟”“塞北”。感情上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常年征战的艰辛及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对
18、统治者无为的批判等。三、人物形象类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坚持操守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孤寂落寞、愁苦哀怨的形象。积极乐观、心胸豁达、豪放洒脱的形象。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四、常见情感1.忧国忧民、感伤时事之感慨。2.国破家亡之痛楚。3.报国无门之激愤。4.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5.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求仕厌倦、身居低级官员的无奈与自
19、嘲)。6.离愁别绪之思念,依依惜别之情。7.思归不得的思乡之情(羁旅愁思)。8.对亲人、友人真挚的思念。9.惜春伤春之情,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易老,韶光不再。10.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11.怜农悯农之情。12.建功立业之豪迈。13.滞留他乡的羁旅愁思。14.前途渺茫的无所适从。15.迟暮飘零之感。16.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17.不媚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18.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行(梅兰竹菊)。19.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五、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0、、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和侧面;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俯仰、远近、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正侧;方法: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比(古今、今昔、正反、前后)、衬托(又分正衬、反衬,反衬包括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抒情手段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
21、起强烈共鸣的效果。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把李白那种蔑视权贵的思想鲜明地表达了出来。2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2)情景交融: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蕴涵诗人的感情。(3)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22、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4)借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6)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常常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意旨悠远。六、描写手法正面VS侧面侧面描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
23、用。它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用听众的反应和表现来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虚VS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
24、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是虚景。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4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都运用了这种笔法。“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
25、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动VS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南朝梁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即用此法,写出了山林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
26、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再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视角的变化: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呈现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27、。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着一句议论、抒情地刻画形象,它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来抒发质朴自然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没加任何修饰,只是通过简练的语言,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细节描写: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诗人对诗中的人物或环境的某一特征作细致的、具体的描写,往往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摄取杨贵妃看到快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生动细节,讽喻之情尽在不言中,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