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生产方式1.11.地位2.生产力水平3.发展阶段4.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关系的特点5.发展过程6.私有制的产生(确立标志确立标志)1.基本阶级及主要矛盾2.国家国家的产生2.生产力水平4.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特点5.评价1.基本阶级和主要矛盾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3.生产力水平4.阶级剥削的基础及主要阶级剥削的基础及主要方式方式1.生产力水平2.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关系的特点3.制度的确立4.经济危机(基本特征、主经济危机(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直接要表现、原因:直接+根本)根本)
2、5.基本矛盾1.1原始社会的演进和阶级社会的解体1.1二、知识梳理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1.思想思想来源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2.2.历史前提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3.理论基石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4.4.诞生标志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历史意义主要内容无产阶级政党5.5.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1.2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3、中国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1.时间:1919-19492.革命开始标志: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3.主心骨:中国共产党(1921)4.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5.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7.中国革命两步走:第一步,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8.新民主
4、主义革命“新”三方面:就领导权来看,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就革命前途来看,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所属革命范畴来看,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9.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复兴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和现实道路。(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
5、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1.过渡时期:1949-19562.总路线、总任务: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
6、会变革。在艰辛探索中前进2.探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中共八大主要贡献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课本P28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的意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曲折的启示:虽然经历
7、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1.崭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3.1伟大的改革开放1.1.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进程2.2.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4 4个改变三个飞跃个改变三个飞跃一个姿态一个姿态)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重要法宝必由之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两个关键一招招)改革开放只有进
8、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起步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219781992新阶段、新水平:新阶段、新水平:1992201319922013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2013至今至今伟大的改革开放1.起始阶段(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2)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3)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重点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4)对外开放关键步伐: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5)格局形成: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设立为经济
9、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新阶段(1)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到到新的水平3.全面深化改革(1)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2)2013,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3)2017年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3)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1.邓小平理论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容:学考一
10、号P9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地位:3.科学发展观理论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主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有理论和实践围绕的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提出)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
11、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实现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2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11.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新时代的科学内涵2.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新时代新时代的变与不变的变与不变(1)原因(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要求
12、要求(1)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3 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2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2 2)如何)如何担当使命,实现伟大担当使命,实现伟大复兴复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事业)(1 1)建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13、国的战略安安排排(两个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安排(1)初心使命是什么(1)中国梦的本质(2)中国梦的现实意义(重要性)(3)中国梦的特点特点3.3.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代化(4 4)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4.3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2.2.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想战略(战略(核心内容核心内容)(2 2)“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内容、地位)(内容、地位)(1)原创性贡献(2)历史地位(3)“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3)重要意义(1)重大时代课题(1 1)“八个明确八个明确”(内容、地位)(内容、地位)(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创立的背景背景()3.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原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