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时年65岁。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感慨自己报国无门。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背景简介背景简介写 作 背 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内容赏析内容赏析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
2、生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故而发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内容赏析内容赏析诗人自问自答,“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透露作者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用典写作手法写作手法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用意用意: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
3、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用典写作手法写作手法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用意用意:词人如此颂扬孙权,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词人如此颂扬孙权,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用典写作手法写作手法3、“生子当如孙仲谋。”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用意用意:是
4、借曹操之口,赞扬孙权年轻有为,暗示了对:是借曹操之口,赞扬孙权年轻有为,暗示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南宋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本词怀想英雄孙权,歌颂他不惧强敌,年轻有为,来讽刺当时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也流露出作者强烈的郁愤不满。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太元元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人物简介
5、人物简介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上阕写景 下阕怀古北固楼长江流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感慨兴衰,赞扬孙权,讽刺南宋朝廷1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2尽管美、印、巴三者关系何其暧昧,但是美国和印度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度相当明朗。3乔冠华是个从不设防的人,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却无法应对政治生活中的阴谋和陷阱,最后付出的宝贵的生命为代价。4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解放路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5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
6、能是铩羽而归6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7 7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8 8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9.9.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10.10.“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
7、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11.11.“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12.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