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三课山行山行PPT教学课件山行PPT教学课件课文导入 秋天有美丽的景色,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秋天还有优美的诗篇。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杜牧把秋天写得那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学目标 1.掌握“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2.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别具一格的赞秋之情。3.背诵默写古诗,感受美景。4.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杜牧的古诗或写秋景的诗
2、文。中国古代诗歌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词(长短句)曲乐府诗诗无固定句句无固定字律诗 绝句五言杂剧散曲小令套数小令中调长调唐以前唐以后了解诗歌常识关于绝句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的诗,每句五言(五言绝句)或七言(七言绝句)。了解诗歌常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作者简介1、诗歌的朗读很讲究,那么,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请你来
3、试一试。2、听读山行掌握正确的读音,并划分朗读节奏。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 牧山 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所看到的()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之情。读后复述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1、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山 行唐杜牧
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山里走。石径:斜:爱:山行:于:小路或山路。蜿蜒曲折。喜欢。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比更。晚:傍晚。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斜:xi(这里读xi)2.“远上”“寒山”“斜”各自写出了山什么样的特点?“远上”山高;“寒山”深秋时节,凉意袭人;“斜”山势陡峭,山路弯曲。3.这一句诗是从 (远、近)的角度来描写山的 (部分、全部)景色的。“远”、“全部”首句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
5、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分句理解1.“生”,不是“深”。生:白云升起。2.这句诗写的是(远处、近处)的景色。“远处”3.译文:远望山林,白云冉冉升起,稀疏几户人家,隐隐可见。次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寒山充满生气。“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分句理解1.这句诗写的是(远处、近处)的景色。“近处”2.译文:停车驻足,枫林如画,不觉流连到日暮。第三句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
6、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分句理解1.这句诗写的是(远处、近处)的景色。“近处”2.译文:满山枫叶,经历寒霜之后,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尾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超过春花,不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分句理解远景近景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
7、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 行杜牧写景抒情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5、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6、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透过意象,感受诗情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8、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明确】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思考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
9、,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示例】思考 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
10、难,然而枫叶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思考 全诗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写秋景却不着一“秋”字,可见诗人用词精炼高深。小结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读读范仲淹的渔家傲试比较二者所表现的意境有何不同。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11、军白发征夫泪。【示例】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生机勃勃,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词;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拓展迁移,意境延伸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2、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日积月累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1、学生自读。指名读。2、理解重点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趣味语文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2、学生自读。指名读。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