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伊尹放太甲伊尹放太甲的故事:的故事: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史记史记殷本纪殷本纪说明商代相权和王权存在制约关系。孟子:“伊尹,圣之任者也”任圣宰相宰相地位地位演变演变图:图:“坐而论道坐而论道”站着站着奏事奏事 “
2、跪奏笔录跪奏笔录”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核心提示核心提示u一一个核心:个核心:皇权的加强皇权的加强u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u三个方面:官员的选拔、使用、监察三个方面:官员的选拔、使用、监察u四四条线索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监察体制监察体制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地方地方建制建制确立:确立:秦朝秦朝特点: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终身和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终身和世袭君主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没有力量可对其力量可对其制约制约;君主君主的理念具有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独断性和随意性;历代历代官僚体制都以官僚体制都以维护
3、皇权、服务于皇帝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为基本原则实质:实质: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皇帝有天下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司法权和军事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指挥权于一身,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和权力力中心中心)影响影响: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主子”和和“奴才奴才”的关系。的关系。(1)(1)秦秦朝设丞相,朝设丞相,汉初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2)(2)汉武帝汉武帝,频繁更换频繁更换丞相,丞相,改变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丞
4、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传统;建立建立中外中外朝制度朝制度,决策中枢转移到,决策中枢转移到“中朝中朝”(内朝内朝)。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频繁更换频繁更换丞相,丞相,改变改变丞相位尊权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重的传统;汉武帝抑制相权之汉武帝抑制相权之汉武帝抑制相权之汉武帝抑制相权之 皇皇 帝帝 九九 卿卿 近臣近臣亲信亲信内侍内侍丞丞 相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太太 尉尉内朝内朝外朝外朝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有事上报建立建立中外中外朝制度朝制度,决决策中枢转移策中枢转移到到“中中朝朝”(内朝内朝)。(1)(1)秦秦朝设丞相,朝设丞相,汉初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
5、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2)(2)汉武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频繁更换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建立;建立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决策中枢转移到,决策中枢转移到“中朝中朝”(内朝内朝)。(3)(3)唐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政事堂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草拟草拟审议审议执行执行特点:特点:三分相权三分相权加强皇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司其职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和议和议情景再现 工部(工部(建设建设)皇帝皇帝政事堂(政事堂(和议和议)中书省(中书省(起草起草)门下省(门下省(审核审核)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户部(户部(拨款拨
6、款)体现了皇帝分割体现了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皇权的目的强化皇权的目的某某学者评唐朝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凡未加盖中书中书门下之印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这里所谓“违制违制”的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
7、惯例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具体职能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本题着重对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本题着重对三省六部制中三省职能进行考查,只要对基础知职能进行考查,只要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即可顺利识掌握比较牢固即可顺利解决解决(1)(1)秦秦朝设丞相,朝设丞相,汉初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2(2)汉武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8、,频繁更换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建立;建立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决策中枢转移到,决策中枢转移到“中朝中朝”(内朝内朝)。(3)3)唐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政事堂(4)(4)宋宋:设: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并增设,并增设参知参知政事政事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使同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副相)削弱宰相权利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皇帝总揽大权(1)(1)秦秦朝设丞相,朝设丞相,汉初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2)(2)汉武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频繁更换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建立;建立中外朝
9、制度中外朝制度,决策中枢转移到,决策中枢转移到“中朝中朝”(内朝内朝)。(3)3)唐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政事堂(4)(4)宋宋:设: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并增设,并增设参知政事参知政事(5)(5)元元: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和枢密院。史料链接:史料链接:史料一: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
10、臣还坐着,宋太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议事了。史料三: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大朝议”须须“众官皆跪众官皆跪”。清朝。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
11、明了什么问题?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即:君主专制不断不断强化。强化。探究:皇权与相权,相生乎?相克乎?探究:皇权与相权,相生乎?相克乎?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四海,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四海,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下也。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汉哀帝汉哀帝(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皆委百司商量,宰相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
12、不中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以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贞观政要论政体论政体佐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抚抚夷夏,和阴阳,使百度大理,一人端拱无事,此宰相之职也。夷夏,和阴阳,使百度大理,一人端拱无事,此宰相之职也。宋代宰相的宋代宰相的职权职权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是两者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是两者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
13、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对谁负责?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的官员都受监察吗?所有的官员都受监察吗?这些措施有效吗?为什么这些措施有效吗?为什么?1 1、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朝秦朝在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和和郡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员西汉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执掌中央机构官员的监察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执掌中央机构官员的监察职责。职责。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地方: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地方: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每州部设刺史刺史一
14、人,以监察地方政治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唐代唐代御史台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朝宋朝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御史台,由,由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复按复按清代清代都察院都察院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2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价、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价(1)(1)目的目的: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
15、统治的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积极作用。(2)(2)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3)(3)封建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效能大为降低;效能大为降低;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
16、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结合秦汉至宋元的历史回答问题:你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何特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特点: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密。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强化。材料从两个时期御史官员对宰相监督力度的大小,说明相权受到御史的制约,这从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题眼】材料无法体现A项、B项的表述;D项的“权力基本对等”与材料“分为敌垒”含义不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选贤与选贵的较量选贤与选贵的较量世官制遵照嫡长子继
17、承原则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代代相传,占有封地世官制世官制宗法制宗法制分封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察访察访推荐推荐任用任用察举制察举制常举常举(岁举)(岁举)非常科非常科(特举)(特举)孝廉科孝廉科貌才科貌才科贤良方正科贤良方正科明经科明经科明法科明法科至孝科至孝科童子科童子科l举贤良举贤良l自自荐荐征召制(征辟制)u九品官人法门阀世族:东汉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门阀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族、势族、世家、巨室
18、等。门阀门阀制度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政所依附的制度。科举制考试考试选官选官衰落于衰落于明清明清产生产生于于隋隋发展于发展于北宋北宋确立于确立于唐唐儒童儒童童生童生童试童试生员生员 秀才秀才乡试乡试举人(通过)举人(通过)乙榜(中举)乙榜(中举)第一名:解元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第三四五名:经魁会试会试贡士(通过)贡士(通过)会元(第一名)会元(第一名)殿试殿试 三甲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甲榜甲榜一甲一甲 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及第二甲二
19、甲 赐进士出身赐进士出身状元状元榜眼榜眼探花探花读史感悟:读史感悟:唐唐太宗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入吾毂中。”明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积极作用:积极作用:(1)扩大官吏)扩大官吏来源来源,扩大,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门
20、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有利于)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率。(3)巩固)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营造)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形成了重学风气。,形成了重学风气。(5)推动)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6)促进了文学的)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繁荣。(7)开)开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消极消极作用:作用:(1)考试)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
21、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制的制度。(3)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特 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22、,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特点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演变兴起于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评价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考选具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科举制特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演变兴起于隋唐时期,各朝沿用,明清时演化为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评价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
23、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有何积极作用?(1)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稳定。(2)趋势: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成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演变成为中央考试选拔的方式。(3)积极作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
24、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暮登天子堂式的“机机会均等会均等的机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
25、奋斗精神。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3)据材料三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价值。解答本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的关键在于要注意于要注意抓取材料抓取材料中的关键中的关键词句词句借鉴价值: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题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出题意图是从材料反映的现象出发,还是从明恩溥对中国科举制的评判出发。【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显然是借明恩溥的记述,映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选
26、官制度,而学子追逐科举可能是为了功名利禄,也可能不是,只能体现出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忍耐性较强。A项只体现了材料中部分学子的情况;B、D两项描述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为C项。承宣布政史司承宣布政史司道道州州县县郡郡郡郡县县州州县县路路州州县县县县州州路路府府行省行省秦朝秦朝汉朝汉朝唐朝唐朝宋朝宋朝元朝元朝明朝明朝府府县县清朝清朝省省道道府府县县蒙古:蒙古:东北:东北:云贵:云贵:台湾:台湾:岭北行省岭北行省辽辽阳阳行行省省云南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西周西周为周荣公封国,为周荣公封国,战国战国初期为蜀国地。初期为蜀国地。秦汉秦汉至西晋时期:属至西晋时期:属犍为郡南安县犍为郡南安县。唐
27、:唐:唐高祖武德元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618年)置年)置荣州荣州,隶属,隶属剑南道剑南道。从贞观六年(。从贞观六年(632632年),年),荣荣县城便成了历代州、郡、府、路、县治所署的地方。县城便成了历代州、郡、府、路、县治所署的地方。宋:宋:光宗绍熙六年(光宗绍熙六年(11901190年),荣州曾改为年),荣州曾改为绍熙府绍熙府,统领,统领6 6州、州、2020县、县、152152镇。镇。元:元:元顺帝至元四年(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1338年),顺帝诏立为绍熙府军民宣抚司、管辖年),顺帝诏立为绍熙府军民宣抚司、管辖4 4州、州、5 5县、县、巡检司巡检司1313处,处,明:明:明太
28、祖洪武九年(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1376年),年),荣州降为荣县,属嘉定州管辖荣州降为荣县,属嘉定州管辖。从此。荣州未再。从此。荣州未再复置,复置,荣县县名,自此开始荣县县名,自此开始。清清代沿袭明代建制,宣统三年(代沿袭明代建制,宣统三年(1911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年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年9 9月月2525日,荣日,荣县宣布独立,成立县宣布独立,成立荣县军政府荣县军政府。民国:民国:19121912年,在省、县之间设道,荣县隶属建昌道管辖,并将荣县军政府更名为年,在省、县之间设道,荣县隶属建昌道管辖,并将荣县军政府更名为荣县公署荣县公署。19351935年改道为行政
29、督察区专员公署。荣县隶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年改道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荣县隶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并将荣县公署改为员公署,并将荣县公署改为荣县县政府荣县县政府。新中国:新中国:19491949年年1212月月6 6日成立日成立荣县人民政府荣县人民政府,属川南行署,属川南行署内江专区内江专区管辖。管辖。19781978年年4 4月,荣县由内江地区划属自贡市至今。月,荣县由内江地区划属自贡市至今。u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皇帝制度(秦)皇帝制度(秦)中、外朝制度(汉)中、外朝制度(汉)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省与参知政事(宋)中书门下省与参知政事(宋)中书省、枢密
30、院(元)中书省、枢密院(元)u监察体制:监察体制:中央:御史大夫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御史台御史台 都察院都察院地方:郡监御史地方:郡监御史 刺史刺史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u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世官制(先秦)世官制(先秦)察举制(两汉)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晋)科科举制(隋唐以后)举制(隋唐以后)u地方建制:地方建制:郡县制(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西汉)郡国并行(西汉)州郡县(东汉)州郡县(东汉)道州县道州县(唐)(唐)路州县(宋)路州县(宋)行省制度(元)行省制度(元)汉汉元元明清明清秦秦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比较探究比较比较 分封制分封制 郡县制郡县制郡国郡
31、国并行制并行制行省制行省制典型典型时代时代周代周代秦代秦代汉代汉代元代元代特点特点分封分封兼有封国制与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封国可以世袭郡守、县令皇帝直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管理权中央;只有管理权中央派出机构;长官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是我区内军政事务;是我省制的开端。省制的开端。郡县郡县郡郡、国国行省行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服从周天子;诸诸侯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侯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世袭可世袭藩镇割据威胁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到中央集权【解析】【解析】
3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根据题意。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从原来简单的行政区划从原来简单的二级逐步二级逐步演变至四级演变至四级,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中央对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细致完善方的管理逐渐细致完善,从而达,从而达到到层层控制层层控制的目的,所以体现了的目的,所以体现了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择故选择B B项项;A A项说法过于笼统,项说法过于笼统,中枢权力体系包括专制皇权和中中枢权力体系包括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两部分,而材料里主要论央集权两部分,而材
33、料里主要论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是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是加强专制皇权的表现;加强专制皇权的表现;C C、D D两项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眼】【题眼】“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两级到三级再到四级制的演变了两级到三级再到四级制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由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由材料可提炼出江浙行省在调兵材料可提炼出江浙行省在调兵之际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之际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但元代地方仍要绝对服从于中但元代地方仍要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故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故A A、C C、D D三项表述错误。三项表
34、述错误。B B项符合题项符合题意。意。n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一个“继承”、两个“趋势”、三个“创新”u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u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
35、加强的趋势。u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题眼】加强皇权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分割相权,如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另一类是另设机构,重用近臣,如汉代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A项加强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加强皇权的措施是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不是削弱诸侯的权力:B项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D项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故答案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