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4391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学教学讲三个方面:讲三个方面:一一、我们为什么要读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二、我们如何去读二、我们如何去读论语论语。三、如何进行三、如何进行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教学。学。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1、首先得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得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所谓所谓“经典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2、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先秦诸子

2、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600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一个结论:一个结论: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3、孔子: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要读懂论语必须要了解孔子,因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实录;要认识孔子,必须要阅读论语,因为孔子的思想言论集中体现在论语里。两者

3、是不可分割开来的。二、我们如何读二、我们如何读论语论语(一)、读孔:大成至圣先师(一)、读孔: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是赞扬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至圣”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可以说,历代君王都为孔子的封谥选择了他们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誉。孔子生前得贤哲之誉,死后留至圣之名,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远的影响。时人的评语: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4、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也。”“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历代追谥:鲁国国王哀公称孔子为“尼父”,这算是孔子有生以来得到的最高尊称了。汉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恢复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成“宣父”。唐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执政时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称“文宣王”。宋真宗称孔子为“选胜文宣王”,后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

5、宗加封孔子为“大圣先师”。清顺治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复称“至圣先师”。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拜孔子墓,发现墓碑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便尴尬地站在那里,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从此,“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呼就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孔子的专有称呼。南怀瑾先生说,这个称呼比一百个什么什么“家”都要高。1、作为学者的孔子、作为学者的孔子 一位永不满足,“学而不

6、厌”的学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如学也。”(卫灵公3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11)2、作为良师的孔子、作为良师的孔子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34)子曰:“不愤

7、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39)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17)3、作为哲人的孔子、作为哲人的孔子 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儒家作为百家中之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克明俊德,继善成性,修已安人,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与和谐。此所以夫子有“梦见周公”之思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志。(二)读(二)读论语论语:仁:仁

8、 但什么是但什么是“仁仁”,说法就很不一样。孔子自,说法就很不一样。孔子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爱人爱人”(论论语语颜渊颜渊),比如),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达人”(论语论语雍也雍也),比如),比如“克己复克己复礼曰仁礼曰仁”(论语论语颜渊颜渊)。我自己比较认)。我自己比较认同的,是孟子的说法:同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仁,当然不等于)仁,当然不等于“恻隐恻隐之心之心”,所以孟子没说,所以孟子没说“仁,恻隐之心也仁,恻隐之心也”。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恻

9、隐之心”,那就,那就是是“仁仁”,或者说就有,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了。了。1、孔门教人,求仁为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题。题。“仁仁”在在论语论语里出现了里出现了109次,可见仁在孔次,可见仁在孔学中的地位学中的地位 在中庸中,孔子说:“仁者,人也。”这四个字,明确指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从理想主义出发,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人的形骸的(自然状态)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故其有“成人”或“成仁”之说。一个人只要追求道德理性之自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可以称这“成人”,而“成为”

10、似亦可称作“仁人”,“成仁”是成人的最高成就,是理想人格的完成,亦即人的本质的完全实现。孔子以“仁”为人的本质规定,因而成德立人的关键在于求仁。如何求仁成仁,孔子有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义理:其一,仁者爱人。其一,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朱熹训为“心之德,爱之理。”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首先就需要有一种对自己同类的悲悯之情,故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具体地说,此种悲悯之心和爱的情感表现为“忠”与“恕”两个方面。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按照朱熹的解释,尽已

11、之谓忠;推已之谓恕。也就是说,“忠”是尽心竭力,尽已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恕字从心从如,意指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孔子的主张,如果说得白一点,那就是实际上孔子的主张,如果说得白一点,那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孔子把这样一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做法,称孔子把这样一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做法,称之为之为“能近取譬能近取譬”,并认为这是,并认为这是“仁之方仁之方”(论语论语雍也雍也),即实践仁德的方法和途径。),即实践仁德的方法和途径。

12、具体地说,则又有两个方面。正面的是具体地说,则又有两个方面。正面的是“己欲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论语雍也雍也),反),反面的是面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论语卫灵卫灵公公)。这两个方面,哪个更重要?己所不欲,)。这两个方面,哪个更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你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勿施于人。因为你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于人,才能进而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情强加于人,才能进而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候,也让别人感到幸福。可见候,也让别人感到幸福。可见“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的前提,是必须每个人都有的前提,是必须每个人都有

13、“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包括,包括对动物的对动物的“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其二,克已复礼其二,克已复礼 这里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亦即群已之辨的问题。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服从社会整体原则。所以,孔子以“克已复礼”为求仁之道。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克已”,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孔子认为,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

14、则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人的内在德性,即“仁”。在这里,仁是礼的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三,孝悌为本其三,孝悌为本 孔门弟子有若说得很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这里要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的情感和崇高的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要培养人的血缘亲情。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十分重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6)“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他一再强调,孝的义务不只是在于“能养”,而且更在

15、于有敬爱之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在孔子看来孝为百行之本,仁义之根。将人们的孝心扩充开来,便 为实现人道之仁奠定了心理情感的基础。其四,杀身成仁其四,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一个徒具人的形骸和自然生命的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而不是理想的人。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并不在于“活着”,而在于为了某种理想而活着。而人生的最高价值或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即“成仁”。孔子认为,成仁至易亦至难。说其至易,是说能否成仁,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达到道德理性之自

16、觉,忠恕为怀,克已复礼,孝悌为本,并将此种美好的情感落实到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中去,故其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叫为“为仁由已”。说其至难,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考验。为达到仁的理想,关键是要立志求仁。故曰:“苟志于仁,无恶也。”(里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子罕)有了仁的志向,便要脚踏实地去追求,去躬行践履,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当为了仁而需要付出重大牺牲,甚至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一个志于成仁的人便应该生死以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卫灵公)其弟子曾参对于仁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也做了很好的说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2、仁学为纲,诸德为目、仁学为纲,诸德为目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这些围绕核心范畴(仁)而展开的德目有:礼、义、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刚、毅、直、勇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贷)(1)、恭

18、敬,是孔子要求士君子为人处世应有的一种端庄、严肃、彬彬有礼的仪容态度。恭指外表端庄,敬指内心专一。“其行已也恭”,“居处恭”,“貌思恭”。“执事敬”,“行笃敬”,“祭思敬”,“修已以敬”。孔子认为,只要人做到了外表端庄,内心诚敬,即使到了文明不开化的地方,也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只有受到人的尊重,才能以人道之仁化成天下。(2)、宽厚,指待人处世要宽容厚道。“宽则得众”,认为只有宽容别人,才能得到众人的理解认同。宽容,首先意味着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这叫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因为

19、孔子提倡为人宽厚,所以在品评人的行为举止时,往往赞同刚毅木讷的人,批评花言巧语的人:“刚、毅、木、讷近于仁。”(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3)、守信。(信之本义指诚实不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谨而信”、“敬事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4)、敏与智。“敏”有锐敏、勤快之义,与迟钝(讷)、谨慎(慎)对举。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说话谨慎小心,像不会说话一样,而在行动上要敏锐、勤快,雷厉风行。有了这种品格,才容易做出成绩。“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智指认识上的能力,又指明辨是非、善恶、真伪等价值判断方面的素养与才

20、能。“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子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5)、惠,即恩惠慈善之义。“惠则足以使人。”“使人”犹言服人、治人,亦即以仁爱精神推行德治,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10)“得之”而“使之”,此五目应可视为惠之表征。3、中庸为德为人处世的方法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雍也)“中庸”即“用中”之道,亦即在生活实践中恪守不偏

21、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正之理。就是在日用常行中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亦即理所当然处。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16)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1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15)孔子提倡“中行”,反对极端,而中的标准是“礼”。依礼而求中,意味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为以礼节之,亦

22、不可行也。”(学而1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事也。”(述而11)“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中、调和,对此孔子是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乡愿,德之贼也。”(阳货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23)“和”是多样性的同一,“同”是抽象的同一性。4、内圣与外王、内圣与外王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其德目体现了内圣,将此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便是外王。外王之道在孔子那里叫做“德治”。以道德来治国,亦即政治的伦理化,是孔子德治论的总纲

2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1)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重德轻刑。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19)(2)、富而后教 富民是基础,教民是推行德政的必要保证。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7)(3)、反对厚敛、攻伐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17)季氏将伐颛臾(4)、正已以正天下。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只要居上位者正已以正天下,老百姓(民)就会不令而行。子路曰:“卫君待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25、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忆矣。”(子路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6)“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17)5、理想人格:君子 古代“君子”一名,原指有地位的上层人士。这个意思的“君子”与“民”对举。“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泰伯2)而作为评价人格用语的“君子”(常对举于”小人“),“主要指有德者。富有远见,行为高尚者,谓之君子;见识浅陋,行为卑下者,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有强烈的人格反差。在孔子的论述中,“君子”有以下四种品格:(1)

26、、忧道不忧贫。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在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4)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安灵公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32)(2)、重义轻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6)子曰:“君子 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1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10)3、胸怀坦荡,乐天知命。孔子认为,君子崇仁重义知礼有节,一切皆有原则、有标准,故做事为人能无悔于心;心无愧怍,故能具有坦荡开阔的胸怀;小人为了自己一已之私利,可以不择

27、手段,忘掉原则,恣意妄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37)4、讲究风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论语的特点:语录体、口语化、片断性、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编排有点零乱 最具普世价值的是其人性、人文、人道层面的内容。小结: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二十篇篇目如下:学而第一 内圣为学(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为政第二 外化为政(学问的外用,孔子不谈政治谈教化)八佾第三 礼制文化(个人内圣为学,外用为政的综合,即教化精神)里仁第四 仁德标准,为学核心 以上为孔门学问之纲 侧重于本体的论述 孔门学问之道多半是讲“用”以下侧重于讲“用”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是对前四篇整个学问系统

28、的对话式讨论,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述而第七 孔子本人的志与行,是对学而篇的注解 泰伯第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对为政篇个人学问修养的引申注解。子罕第九 不当官,所以多才多艺,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乡党第十 孔子的生活艺术 先进第十一 因材施教,人尽其能 颜渊第十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路第十三 富而后教 宪问第十四 持强者灭 惟德者昌 卫灵公第十五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季氏第十六 搞好本职工作,多交良师益友 阳贷第十七 不要做好好先生 微子第十八 怀才不遇,伤今思古 子张第十九 孔门弟子的相互切磋 尧曰第二十 孔子论学的总结:知命、知礼、知言 三

29、、如何进行三、如何进行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学教学论语选读的体例(一)政治主张及实践(14课)第一课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已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贾而沽(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59课)第五课 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 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 求诸已(道德修养的关键)第八课 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1013课)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论学习)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论教育)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1

30、415课)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论语学习四层次 文言词汇 成语积累(祸起萧墙、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克已复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杀身成仁、患得患失、任重道远、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当仁不让、欲速则不达、三思而行)意象积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文化积累 研读读本前言所提的五点:研读读本前言所提的五点: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 第五、进一步培

31、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 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

32、和文化。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15课

33、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教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于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价而沽”“求诸己”“楚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对于课时分配的建议对于课时分配的建议 论语选读共36教时,教读时间30教时,复习时间6教时。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教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对于选修课教学课型的建议对于选修课教学课型的建议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34、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有鉴于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

35、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6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

36、创造。5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五种课型。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要达到“学习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参考书目 杨树达论语疏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 查正贤查正贤 论语讲读论语讲读 一、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3背诵重点语段。【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2.1、2.3 、13.6 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 用 社稷 相 国 家 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 道 齐”等词

37、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发展要求 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一、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一、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二、问题探讨 1、为什么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何在)?(1)一个比喻:譬如北辰 (2)一处对比:以“政”、“刑”治国与以“德”、“礼”治国,民的表现各有不同。66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论语》选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