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试题期末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

上传人(卖家):李小二工作室 文档编号:476795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试题期末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语文试题期末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四年级下语文期末专项阅读(一)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 时节,山间那蜿蜓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邡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 茶树,相互掩映, (编织 组合)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 晨露、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 如彩蝶蹁跹(pin xin) ,时两而如钢琴家熟练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 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

2、(映衬 点缀)着明丽 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 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 飞舞) 。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 叽喳喳。空气中(散发 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 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嘠吱噶地响着,把 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bi)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用“”画出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

3、释下列词语。 (1)沁人心脾:_ (2)驰名中外:_ 3.文中作者品尝到了_的龙井茶。同时,我们能品味出作者 _的情感。 4.文中第 3-5 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按( )顺序叙述描写的。 A.时间 B.空间 C.事情的发展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 6.当作者品味着一杯新茶时,他一定会浮想联翩。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会联 想到什么呢? 他会联想到_; 他还会联想到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颐(y)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 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

4、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 (ji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 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 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 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 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 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 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 儿

5、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 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 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 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 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作者浏览颐和园的顺序是( ) A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十七孔桥 B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C长廊 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6、2.课文写长廊主要写了长廊的_、_等特点;写万寿山时先写从 _往_看到的景物,再写从_往_看到的景物;写 昆明湖时重点写的是_。 3.下列说法表达正确的打“”,错的打“”。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 说明方法。 ( ) (2)这篇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 ) (3)从“进颐和园的大门”“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等 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浏览顺序记叙的。 ( )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猗园。走进古猗园的大门,迎面是一堵巨大的 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

7、,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 啊,多美的艺术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刻的是明代古猗园的 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 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波 荡漾、苍松翠竹、层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呀! 走过九曲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见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子前有一 块黑色的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亭子是四方形的, 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 老师告诉我们:“当年,日本侵略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南翔人民就在这儿建 立

8、了这个亭子。亭子特意缺了个东北角,以示伤痛。其他几个角上的大拳头是表 示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听完介绍,我们不知不觉地紧握拳头,心中升起了 怒火。 从缺角亭后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 了对面那古色古香的石舫。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 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竟又回到了照壁前。 啊,古猗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 ) (2)形容器物、陈设或艺术作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 ) 2用“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9、。 3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 A照壁、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B照壁、缺角亭、九曲石桥、浮筠阁、照壁 C照壁、缺角亭、浮筠阁、九曲石桥、照壁 D照壁、九曲石桥、竹枝山、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云峰观日出 云峰山日出是云峰山的两大名景之一。 为了观日出, 老师领着我们披着星斗, 登上了云峰山顶。虽然是夏季,但山顶仍然是凉风习习。几颗亮晶晶的小星星向 我们挥挥手,就告别了。 东方的天边张开了一张灰白色的幕,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浓。天空中的彩云 真是干变万化, 一会儿是骏马腾空, 一会儿是红花如火,

10、一会儿变出了许多橘子, 一会儿又是灯光闪烁。一会儿红艳艳,一会儿金灿灿,变化无穷,艳丽极了。 这时,一位同学指着东方叫起来:“看!太阳快出来了!”我便目不转睛地 盯着,只见东方的地平线越来越红。果然,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地从东 方的地平线跳出。一瞬间,半个太阳涌出地平线,好像半个光芒四射的火球在一 个盘子里跳动。太阳越升越高。不知是谁把一块黑云扯在了太阳的头上,一道道 灿烂的光芒,在黑云下面镀了道道金光。太阳慢慢地被黑云包在里面,从黑云上 面射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柱。灿烂的阳光从黑云的空隙中射向大地,形成金光闪闪 的光柱。太阳终于扯开黑云,冉冉地升上了蓝色的天空。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 天空映

11、得红彤彤的。 这时,我们完全被太阳的光芒包围着。望着身披着彩霞的同学们,我想,我 们不正是那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吗? 1.“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说明( ) A小星星和“我们”打招呼。 B小星星欢迎“我们”。 C天亮了,小星星要沉下去了。 D小星星喜欢“我们”。 2.天空中的彩云的特点是( ) A颜色单一,变化极快。 B千变万化,白白软软。 C颜色鲜艳,一成不变。 D变幻无穷,颜色鲜艳。 3.“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 地从东方的地平线跳 出。 ”对句中的加点词语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个词把太阳拟人化了。 B写出太阳升起的时候很吃力。 C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很快。 D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

12、很缓慢。 4.“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A担心 B惊喜 C平静 D哀伤 5.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_ 6.“我们不正是那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鸡毛信 海娃 14 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有一天,海娃从龙门山山顶,看到 平川的鬼子像蚂蚁般向龙门山走过来。海娃扳倒“消息树”,跟大家报信。这时 候,爸爸来了,他叫海娃把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送到三王村,在第二天天黑之 前一定要送到,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 海娃一听便赶着羊向三王村急急地跑去。到西

13、山时海娃远远地看见有一队鬼 子向这里走来,海娃心想:把鸡毛信藏在哪里呢?扔了肯定不行,埋起来万一 找不到怎么办?这时他看见头羊那又大又粗的尾巴,心中有了一计,他把信绑在 头羊的尾巴底下,这样一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鬼子来到了跟前,歪嘴黑狗搜遍了海娃的全身只搜到了一个大地瓜,歪 嘴黑狗便放了他。但鬼子看上了海娃的羊群,便把他和羊群带回村里。晚上,几 个鬼子把海娃挤在屋里头。鬼子睡着了,海娃取信巧妙地逃走了。 天亮了,海娃继续赶路,又遇到站岗的鬼子,他脱下白褂子向远处的鬼子示 意,混了过去。眼看就要到三王村了,可海娃发现信丢了,好在有惊无险,信又 失而复得,可海娃又落入了鬼子手中。 鬼子让海娃带

14、路,海娃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鬼子知道上当了,便 向海娃开枪。 一颗子弹打中了海娃的腿, 八路军把海娃救起, 海娃嘴里不停地说: “羊尾巴下面有鸡毛信。”然后就昏过去了。 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的情报,端了鬼子的炮楼,打死了很多鬼子,缴获了许 多枪支弹药。海娃被称赞为“小八路,小英雄”! 1.文中句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_。 2.读了句,我觉得当时的情况可以用词语_(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来形容;“心中有了一计”可以用_(有勇有谋 计上心来)替换。 3.认真阅读短文,根据文章的内容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一个小标题。 (1)_ (2)_ (3)_ (4)_ (5)_ (6)_ 4.阅

15、读本文,你认为海娃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 参考答案 一、1.编织 点缀 回荡 弥漫 2.文中指茶香渗入内脏,让人感到舒 畅、舒适。 指龙井茶在国内外都很有名。3.甘醇晶莹 热爱家乡 4.A 5. 排比和比喻 采茶姑娘采茶时的动人情景 6.家乡漫山遍野的茶树 采茶 姑娘采茶时的情景 二、1.B 2.长 美 万寿山脚下 山上 山上 山下 湖中心的小 岛 3. 三、1.栩栩如生 古色古香 2.啊,古猗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3.D4. 表达了作者对古猗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1.C 2.D 3.C 4.B 5.时间顺序。从“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就告别 了”“天边张开了一张灰白色的幕,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浓”“东方的地平线越 来越红”“一瞬间,半个太阳涌出地平线”等语句可看出。 6.同意。把“我们”比喻成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是借物喻人的写法,意在说明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五、 1.比喻 鬼子人数之多,队伍之庞大 2.千钧一发 计上心来 3. 接受任务 巧妙藏信 深夜逃走 丢信找信,再次被抓 机智带路,诱 敌入圈 完成任务,受到表扬 4.海娃是个聪明机智、有勇有谋,对大人交代的事情认真负责,爱国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四年级下语文试题期末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为本站会员(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