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8256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91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移动人口分布与移动第四节第四节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人口问题及其对策(一)人口(一)人口 人口: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数量、质量、结构、分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要素的变化,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布等要素的变化,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但是,它反过来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的制约,但是,它反过来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经常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业布局经常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口的

2、双重性:人口的双重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三个环节:人口的三个环节:人口人口人力人力智力。智力。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二二)人口过程人口过程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它大致

3、包括:自然变动自然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机械机械变动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改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社会变动变动 一、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一、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 公元前,我国人口大约有公元前,我国人口大约有10001000万。万。公元公元2 2年,我国人口约年,我国人口约59595959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 15 5。16841684年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中国人口突破1

4、 1亿亿。17601760年年(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中国人口突破2 2亿亿。从从1760176019001900年,经过年,经过140140年由年由2 2亿增长到亿增长到4 4亿亿。从从1900190019491949年,经过年,经过4949年由年由4 4亿增长到亿增长到5.425.42亿。亿。从从1949194919691969年,经过年,经过2020年由年由5.425.42亿增长到亿增长到8.078.07亿。亿。从从1969196919821982年,经过年,经过1313年由年由8.078.07亿增长到亿增长到10.1710.17亿。亿。从从1982198220082

5、008年,经过年,经过2626年由年由10.1710.17亿增长到亿增长到13.2813.28亿。亿。201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3.7113.71亿人,其中大陆亿人,其中大陆13.413.4亿人,港澳台亿人,港澳台3081.23081.2万人。万人。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年份年份世界总人口世界总人口(亿人)(亿人)中国总人口中国总人口(亿人)(亿人)中国占世界中国占世界的比重(的比重(%)1949194924.3624.365.42 5.42 22.2422.241960196030.2730.276.6

6、26.6221.8721.871970197036.3436.348.30 8.30 22.8422.841980198044.1544.159.87 9.87 22.3622.361990199052.8452.8411.3411.3421.4621.462000200060.3060.3012.6712.6721.0021.002007200766.1066.1013.2113.2119.9819.982010201070.0070.0013.4013.4019.1419.14*表中数据为中国大陆人口数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第1号

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年4月月28日日 根据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我国以20102010年年1111月月1 1日零时为标准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2。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1370536875人。其中: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普查登记的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8、现役军人的人口人口33共共13397248521339724852人。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4为为70976007097600人。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5为为552300552300人。人。台湾地区人口台湾地区人口66为为2316212323162123人。人。二、人口增长二、人口增长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2000年年1111月月1 1日零时的日零时的12658250481265825048人相人相比,十年共增加比,十年共增加738998

9、0473899804人,增长人,增长5.84%5.84%,年平均增长率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0.57%。三、家庭户人口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为3.103.10人,比人,比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3.44人减少人减少0.340.34人。人。四、性别构成四、性别构成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686852572人,占人,占51.27%51.27%;女性人口为;女性人口为652872280652872280人,占人,占48.73%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106.74下降为下降为105.20105.20。五、年龄构成五、年龄构成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0-14岁人口为岁人

11、口为222459737222459737人,占人,占16.60%16.60%;15-5915-59岁人口为岁人口为939616410939616410人,占人,占70.14%70.14%;6060岁及以上人口为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177648705人,人,占占13.26%13.26%,其中,其中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118831709人,占人,占8.87%8.87%。同同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0-14岁人口的比重下岁人口的比重下降降6.296.29个百分点,个百分点,15-5915-59岁人口的比

12、重上升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3.36个百分点,个百分点,60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2.93个百分点,个百分点,6565岁及以上人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口的比重上升1.911.91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六、民族构成六、民族构成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1225932641人,占人,占91.51%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113792211人,占人,占8.49%8.49%。同。同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13、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66537177人,增长人,增长5.74%5.74%;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人口增加73626277362627人,增长人,增长6.92%6.92%。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119636790人;具有高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187985979人;具有

14、初中文化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同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10万人中具有大学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文化程度的由36113611人上升为人上升为8930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11146人上升为人上升为1403214032人;

1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33961人上升人上升为为38788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35701人下降为人下降为2677926779人。人。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人口(15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54656573人,同人,同20002000年第五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30413094人,文盲率人,文盲率88由由6.72%6.72%下降

16、为下降为4.08%4.08%,下降,下降2.642.64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八、城乡人口八、城乡人口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9为为665575306665575306人,占人,占49.68%49.68%;居住在;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674149546人,占人,占50.32%50.32%。同。同20002000年第五次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207137093人,乡村人人,乡村人口减少口减少1332372

17、89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13.46个百分点。个百分点。九、人口的流动九、人口的流动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上的人口为261386075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10为为39959423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221426652人。同人。

18、同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116995327人,增长人,增长81.03%81.03%。十、登记误差十、登记误差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0.12%。注释:注释:1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

19、总数。2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境外”指我国海关关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境以外。33大陆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港澳台居

20、民和外籍人员。4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2010年底的数据。年底的数据。5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2010年底的数据。年底的数据。6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口数据。7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88文盲率是指大陆文盲率是

21、指大陆3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15岁及以上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9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2008年国家统计局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划分的。10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

22、道的人口。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 1个五年计划个五年计划时期时期(1949(1949 1957 1957年年)。人口出生率在。人口出生率在32323838,死亡率,死亡率在在10102020,自然增长率在,自然增长率在16162525,平均每年净增,平均每年净增13111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子多福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二高高(高

23、潮期高潮期)一低一低(低谷期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581961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大跃进”、“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18 2929,而死亡率却开始回,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升,19601960年高达年高达25.4325.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41717 ,1960196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7-4.57。196219621973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年在我国产

24、生了长达1212年之久的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潮。人口出生率在第二个生育高潮。人口出生率在28284444,死亡率,死亡率下降到下降到7 71111,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25.6,人口从人口从6.76.7亿增到亿增到8.98.9亿。亿。1962196219651965年的出生高峰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661973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年以后,明确

25、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降到持的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降到2424以下,死亡率以下,死亡率在在7 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在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在1974197419841984年的年的10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13.69。2008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年人口出生率为12.1412.14,死亡率为,死亡率为7.067.06,自然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为5.085.08。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年份年份 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

26、949194936.0036.0020.0020.0016.0016.001950195037.0037.0018.0018.0019.0019.001955195532.6032.6012.2812.2820.3220.321960196020.8620.8625.4325.43-4.57-4.571965196537.8837.889.509.5028.3828.381970197033.4333.437.607.6025.8325.831975197523.0123.017.327.3215.6915.691980198018.2118.216.346.3411.8711.8719851

27、98521.0421.046.786.7814.2614.261990199021.0621.066.676.6714.3914.391995199517.1217.126.576.5710.5510.552000200014.0314.036.456.457.587.582008200812.1412.147.067.065.085.08 195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年以来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1 1、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人口再生产的惯性 2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 3 3、经济、科技因素、经济、科技因素 4 4、传统观念、传统观念

28、5 5、婚姻家庭状况、婚姻家庭状况 6 6、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 (一)有利影响(一)有利影响 1 1、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2 2、国内消费市场巨大。、国内消费市场巨大。(二)不利影响(二)不利影响 1 1、人均资源少。、人均资源少。2 2、就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3 3、消耗大量国民收入,减少了资金的积累,、消耗大量国民收入,减少了资金的积累,制约经济、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制约经济、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4 4、延缓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延缓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5 5、加剧了环境问题。、加剧了环境问题。三、人口数量众多对社会经济

29、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三、人口数量众多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所造成的惯性有关。长快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持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数量发展处于续增长,人口数量发展处于“低生育率和高增长量低生育率和高增长量”的矛的矛盾状态。盾状态。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育

30、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育率远低于农村。2000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育龄妇女总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和生育率为1.221.22。请思考:请思考:1 1、为什么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镇人口出生率高?、为什么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镇人口出生率高?2 2、在新形势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难度何在?、在新形势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难度何在?四、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四、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一、性别构成一、性别构成 偏高的性别比偏高的性别比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的人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的人口性别比分别为:口性别比

31、分别为:1953年年107.6、1964年年105.5、1982年年106.3、1990年年106.6、2000年年106.74、2010年年105.2。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近二十多年来有所加重,而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近二十多年来有所加重,而且局部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十分严重且局部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十分严重 为什么?有何影响?怎么办?为什么?有何影响?怎么办?年年 龄龄人口数人口数占总人口比占总人口比重重性别比性别比(人人)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女女=100)=100)总计总计1178521117852159833959833958018258018210010050.775

32、0.7749.2349.23103.13103.130-40-46040960409333523335227057270575.135.132.832.832.32.3123.26123.265-95-96440264402353143531429088290885.465.463 32.472.47121.4121.410-1410-147927879278425604256036717367176.736.733.613.613.123.12115.91115.9115-1915-199276792767494384943843329433297.877.874.194.193.683.6

33、8114.1114.120-2420-248088580885400034000340883408836.866.863.393.393.473.4797.8597.8525-2925-297641776417374973749738920389206.486.483.183.183.33.396.3496.3430-3430-348202782027406274062741400414006.966.963.453.453.513.5198.1398.1335-3935-39109297109297540285402855269552699.279.274.584.584.694.6997.

34、7597.7540-4440-44113708113708566365663657072570729.659.654.814.814.844.8499.2399.2345-4945-498470184701420614206142640426407.197.193.573.573.623.6298.6498.6450-5450-549195891958462904629045668456687.87.83.933.933.873.87101.36101.3655-5955-597755477554392943929438260382606.586.583.333.333.253.25102.7

35、102.760-6460-645270652706267782677825929259294.474.472.272.272.22.2103.27103.2765-6965-693918339183198231982319361193613.323.321.681.681.641.64102.39102.3970-7470-743330233302165561655616746167462.832.831.41.41.421.4298.8798.8775-7975-792199121991105451054511445114451.871.870.890.890.970.9792.1492.1

36、480-8480-84116861168651975197649064900.990.990.440.440.550.5580.0880.0885-8985-894777477718881888288928890.410.410.160.160.250.2565.3465.3490-9490-94120512053753758308300.10.10.030.030.070.0745.1745.1795+95+26926978781901900.020.020.010.010.020.024141中国按年龄和性别分的人口数中国按年龄和性别分的人口数(2008年年)本表是本表是2008年全国人口

37、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二、二、年龄结构年龄结构 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年份年份0-140-14岁人口岁人口比重(比重(%)15-6415-64岁人口岁人口比重(比重(%)6565岁及以岁及以上人口比上人口比重(重(%)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岁)(岁)年龄结构年龄结构类型类型195336.359.34.422.7成年型成年型196440.755.73.620.2年轻型年轻型198233.661.74.922.9成年型成年型199027.766.75.625.3成年型成年型200022.970.17.03

38、0.2老年型老年型 201016.674.58.9老年型老年型注:表中数据为人口普查数据。注:表中数据为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0-140-14岁人口比岁人口比重(重(%)6565岁及以上人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口比重(%)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岁)(岁)年龄结构年龄结构类型类型40420年轻型年轻型3040472030成年型成年型30730老年型老年型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0 01414岁人口岁人口比重(比重(%)15154949岁人口岁人口比重(比重(%)5050岁及以上人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口比重(%)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类

39、型405010增长型增长型26.55023.5稳定型稳定型205030减少型减少型 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老年型,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老年型,老龄化速度加快 2 2、育龄组人口比重较大,人口将持续增长。、育龄组人口比重较大,人口将持续增长。3 3、劳动适龄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劳动适龄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4 4、抚养系数低。、抚养系数低。根据根据201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大陆人口总抚养系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大陆人口总抚养系数为数为34.13%34.13%,其中,其中,少儿抚养系数为少儿抚养系数为22.22%22.22%,老年抚养系,老年抚

40、养系数为数为11.91%11.9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三、人口文化构成三、人口文化构成 19901990年,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年,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 5年;全国人口文盲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率为15.8815.88。2000年,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为年,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人口文盲率为年;人口文盲率为6.72;每;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611人,高中程度的人,高中程度的111146人,初中程度的人,初中程度的33961人,小学程度的人,小学程度的35701人。人。可见,我国人口文化水平不高。可见,我国人口文

41、化水平不高。1、受教育年限短,文盲人口较多,文盲率较高。、受教育年限短,文盲人口较多,文盲率较高。2、高学历的人口少,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层次低。、高学历的人口少,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层次低。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社会经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社会经的发展。2010年中国每年中国每10万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万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人口数(人)人口数(人)小学小学2677926779初中初中3878838788高中高中1403214032大专及以上大专及以上8930893015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文盲人口5465657354656573文盲率文

42、盲率4.084.08*表中数据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中数据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8年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年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指标指标人口数(人)人口数(人)比重(比重(%)6 6岁及岁及6 6岁以上人口岁以上人口11064341106434100.0100.0未上过学未上过学82987829877.57.5小学小学34487034487031.231.2初中初中45292945292940.940.9高中高中15147415147413.713.7大专及以上大专及以上74175741756.76.71515岁及岁及1515岁以上人口岁以上人口974433974433100.0100

43、.0文盲人口文盲人口75731757317.777.77(占(占1515岁及岁及1515岁以上人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口的比重)*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中国各地中国各地10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四、人口城乡构成四、人口城乡构成 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1949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7655765万人,占总人口的万人,占总人口的10.6%10.6%。1978197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年城

44、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7.92%17.92%。进入。进入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19821982年城镇人口年城镇人口2.152.15亿亿人,占总人口的人,占总人口的21.13%21.13%,2000200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36.22,201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年人口普查数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49.68。1 1、乡村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不高。、乡村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不高。2 2、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20082008年,上海年,上海88.

45、6%88.6%,北京,北京84.9%84.9%,天津,天津77.23%77.23%,西藏西藏22.61%22.61%,贵州,贵州29.11%29.11%,云南,云南33.00%33.00%。思考: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是什么?思考: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地区地区总人口总人口 (万人万人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比重 (%)(%)乡村人口乡村人口比重比重 (%)(%)地区地区总人口总人口(万人万人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比重 (%)(%)乡村人口乡村人口比重比重 (%)(%)全全 国国132802.00 132802.00 45.68 45.68 54.32 54.32 河河 南南94

46、29.00 9429.00 36.03 36.03 63.97 63.97 北北 京京1695.00 1695.00 84.90 84.90 15.10 15.10 湖湖 北北5711.00 5711.00 45.20 45.20 54.80 54.80 天天 津津1176.00 1176.00 77.23 77.23 22.77 22.77 湖湖 南南6380.00 6380.00 42.15 42.15 57.85 57.85 河河 北北6988.82 6988.82 41.90 41.90 58.10 58.10 广广 东东9544.00 9544.00 63.37 63.37 36.6

47、3 36.63 山山 西西3410.61 3410.61 45.11 45.11 54.89 54.89 广广 西西4816.00 4816.00 38.16 38.16 61.84 61.84 内蒙古内蒙古2413.73 2413.73 51.71 51.71 48.29 48.29 海海 南南854.00 854.00 48.00 48.00 52.00 52.00 辽辽 宁宁4314.70 4314.70 60.05 60.05 39.95 39.95 重重 庆庆2839.00 2839.00 49.99 49.99 50.01 50.01 吉吉 林林2734.00 2734.00 53

48、.21 53.21 46.79 46.79 四四 川川8138.00 8138.00 37.40 37.40 62.60 62.60 黑龙江黑龙江3825.39 3825.39 55.40 55.40 44.60 44.60 贵贵 州州3792.73 3792.73 29.11 29.11 70.89 70.89 上上 海海1888.46 1888.46 88.60 88.60 11.40 11.40 云云 南南4543.00 4543.00 33.00 33.00 67.00 67.00 江江 苏苏7677.30 7677.30 54.30 54.30 45.70 45.70 西西 藏藏28

49、7.00 287.00 22.61 22.61 77.39 77.39 浙浙 江江5120.00 5120.00 57.60 57.60 42.40 42.40 陕陕 西西3762.00 3762.00 42.10 42.10 57.90 57.90 安安 徽徽6135.00 6135.00 40.50 40.50 59.50 59.50 甘甘 肃肃2628.12 2628.12 32.15 32.15 67.85 67.85 福福 建建3604.00 3604.00 49.90 49.90 50.10 50.10 青青 海海554.30 554.30 40.86 40.86 59.14 59

50、.14 江江 西西4400.00 4400.00 41.36 41.36 58.64 58.64 宁宁 夏夏617.69 617.69 44.98 44.98 55.02 55.02 山山 东东9417.23 9417.23 47.60 47.60 52.40 52.40 新新 疆疆2130.80 2130.80 39.64 39.64 60.36 60.36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008年年)1978200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曲线图 19782008年中国几项人口指标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曲线年中国几项人口指标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曲线 五、民族构成五、民族构成 汉族人口多,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