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卖家):yingzi 文档编号:48031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 61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 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 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 能力。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 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

2、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 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 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 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3、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 / 61 (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 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五(五) )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 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 升。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

4、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 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意义 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有关于 0 的运算。 3.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 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3 / 61 5.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

5、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针对具体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并 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指导】 1.教学时,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形 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 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使 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

6、的时间和空间, 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 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 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 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构建知识时的障碍。教 师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面 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 立知识体系。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4 / 61 又是重点和

7、难点。教学时,注重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 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再计算。可能开始时 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 6 课时: 第 1 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课时 第 2 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1 课时 第 3 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1 课时 第 4 课时 括号1 课时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1 课时 第 6 课时 练习课1 课时 5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时课时 1 1 课型课型 新授新

8、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 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 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 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 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

9、 木的铁路长 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 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 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 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 1(2) (3)尝试用线段图表

10、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6 / 61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叫做减法。(出示)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 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 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m 加数 加

11、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四、拓展运用,巩固练习四、拓展运用,巩固练习 1. 根据 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问题:说一说你

12、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7 / 61 281947 471928 472819 203147350 675512 850239611 五、课堂总结五、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 4 页练习一第 1、2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本节课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

13、认识加法减法的意义,作为学习 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运用比 较思维的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 法,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时课时 2 2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情景导入情景导入 1.今天这

14、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 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 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 5+5+5 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 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 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 烦。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 5 页例 2(1) 。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

15、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 式: 用加法:3+3+3+312 用乘法:3412。 2.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用连加形式写; 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9 / 61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 4 12 因数 因数 积 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

16、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 因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 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三、课堂作业三、课堂作业 1.根据 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43=645 1143=38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 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

17、=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五、五、布置布置作业作业 1.教材第 7 页练习二 3、4、5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0 / 61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入手,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对 比中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有关 0 的运算 课时课时 3 3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18、智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0 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32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 的运算都有 哪些? 2、一个数与 0 相加;一个数减 0;一个数与 0 相乘的结果分别是 多少? 3、0 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 0. 三

19、、三、0 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 不能作除数。例如,50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到 5。0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 得 0。 小结:归纳所有 0 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还得 0。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 四、四、课堂测评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

20、2)09= 12 / 61 2.改错。 07525 80+90100 =03 =80+9 =0 =89 3.列式计算。 (1)360 加上 0 除以 65 的商,和是多少? (2)45 与 0 的积,再除以 9,商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 1. 教材第 8 页第 7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有关 0 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还得 0。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

21、作交流。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回顾有关的运算的特征。总结 归纳出含有的四则运算计算方法。 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13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括号 课时课时 4 4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 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 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教具教具 学具

22、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一、 复习引入: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 ,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 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 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 9612+42 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 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

23、2 3.如果在 96(12+4)2 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 成另一个算式 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 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的) 96(12+4)2 14 / 61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24 (7-2)6 78

24、+(144-84) 5 2.选择题: (1)47 与 33 的和,除以 36 与 16 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 A、47+3336-16 B、 (47+33)(36-16) C、 (36-16)(47+33) (2)750 减去 25 的差,去乘 20 加上 13 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 是( ) A、(750-25) (20+13) B、(20+13) (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 11 页练习二的第 1、2、3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15 / 61

25、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括号 96(12+4)2 96(12+4)2 =96162 =96162 =9632 =62 =3 =12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含有括号的三步混 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也得到了 培养,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16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最佳方案的选取 课时课时 5 5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 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 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

26、喜悦。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 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 5: (1) 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 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 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

27、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 1 条船只坐了 2 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 钱呢? 把这 2 人和另一条小船的 4 人都安排坐 1 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 条小船:206=120(元)1 条大船:35 元。 共花:120+35=155(元)http:/www.lspjy.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 整) 三、拓展运用,巩固练习三、拓展运用,巩固练习 1、学校有 12 名教师和 264 名学生,秋游时要租车,大车可从 36 17 / 61 人,租金

28、650 元,小车可坐 24 人,租金 450 元。怎样租车最省钱? 2、 育才中学需要添置某种教学仪器 31 件。 方案一是到商店购买, 每件需要 8 元,方案二是学校自己制作,每件 4 元,但是另外需要制 作工具的费用 120 元。哪种方案省钱?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最佳方案的选择要用什 么办法和步骤?你有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面对最佳方案的选择? 大家总结一下最佳方案的选择技巧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最佳方案的选取 方案一: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

29、船: 305241174(元) 方案二: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最向往和熟 悉的春游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春游中的“租船” ,使 “主动探索”的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兴趣盎 然、轻松自如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角度 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 18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练习课练习课 课时课时 6 6 课型课型 练习练习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能解

30、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2.掌握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 7 页练习二第 2 题 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1742=714 71417=42 71442=17 20867=13936 100848=21 二、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1、的应用二、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教材第 7 页练习二第 4 题 填一填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225 21 18 23 6 478 13 10 三、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三、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材第 7 页练习二第 5 题 计算并验算 4827= 75429= 四、有关四、有关 0 0 的运算的运算 教材第 8 页练习二第 7 题 直接写出得数。 19 / 61 24+0= 13-13= 70-0= 0+504= 08= 036= 09= 3920= 五、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材第 8 页练习二第 8 题

32、 一艘宇宙飞船 5 秒航行 60 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时间/秒 3 13 路程/千米 84 192 六、课堂总结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二第 1、3 题。 2.完成教材第 8 页练习二第 6、9、10 题。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练习二 2、13936208=67 1393667=208 2148=1108 100821=48 4、10 15 420 36 7、24+0=24 13-13=0 70-0=70 0+504=504 08=0 036=0 09=0 3920=0 8、605=12(千米/秒)123=36(千米)

33、8412=7(秒)19212=16(秒)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在本节课中,重视了对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利用多种形式的练 习,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 值。 20 / 61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 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 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

34、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 段的学习, 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 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 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 2 课时: 第 1 课时观察物体(二) (1)1 课时 第 2 课时观察物体(二) (2)1 课时 21 / 61

3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1) 课时课时 1 1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 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 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 角度

36、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 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 学习“观察物体” 。 二、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质疑释疑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 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 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突出重点 学习例 1。 1出示视图 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 你能把它

37、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 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 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 状) 四、四、课堂达标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基础过关 22 / 61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 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 1-2 名同学说一说) (2)P13 做一做。 五、五、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 15 页练习四 1、2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观察物体

38、(1)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开头的导入环节,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本课又从复习前面知识 入手,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最后引入本课的内容,重在学生观察,能 在平面上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3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课时课时 2 2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 力。 3.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

39、不同位置观 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 能力。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2 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二、学习新课。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画一画,比一

40、比。 (1)学生按例 2 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 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 P14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看一看,说一说。 (1)从前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有哪几个? 看到的形状是 的有哪几个? (2)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有哪几个? 24 / 61 (3)这几个物体从上面看有形状相同的吗? 2、拓展练习 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请把它摆出来。 问题:你是怎么摆的?说一说你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五、

41、布置作业 1.教材第 16 页练习四 5、6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观察物体(2)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 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教学 反思反思 引导学生在想象、判断的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空间 位置中的关系与变化;尝试引导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想 法,充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表 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空间理解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前 面看 从上 面看 从左 面看 25 / 61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结合

42、律, 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 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 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 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

43、性认识上 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 创新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 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 26 / 61 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 生的思路, 酌情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 当学生交流时, 耐心倾听, 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 也能明白。 【课时安排】 建议

44、共分 10 课时: 第 1 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1 课时 第 2 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1 课时 第 3 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1 课时 第 4 课时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1 课时 第 5 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1 课时 第 6 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1 课时 第 7 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1 课时 第 8 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4)简便计算1 课时 第 9 课时 除法的性质及应用1 课时 第 10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27 / 6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1 1)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 课时课时 1

45、 1 课型课型 新授新授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8 / 61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具教具 学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 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 30+20=50 中, 30、20 和 50 分别叫什么?(30 和 20 叫做加数、50 叫做它

46、们的和。 )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 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 40 千米,下午骑了 56 千 米。 (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 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 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 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 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 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 等等) 。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 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 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 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29 / 61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 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yingzi)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