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 神经元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第二十九章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整合、传导和传递信息 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 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 某些神经元还能够分泌激素冲动的发生部位胞体和树突:受体部位轴突:全或无传导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纤维具有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功能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1.兴奋传导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3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2、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的作用。n分布广泛,数量约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n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n外周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等第二节 神经胶质细胞n支持作用n引导迁移作用n隔离作用n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n营养作用n修复和增生作用n免疫应答n维持细胞外液中K+浓度的稳定n参与神经递质以及活性物质的代谢n形成髓鞘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第三十章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突触传递一、电突触n双向性、低电阻、快速性n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电突触特点与意义电突触特点与意义二、化学性突触1.定向突触传递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基本类型突触传递
3、的过程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局部膜的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空间总和Three synaptic junctions,2 are stimulatory,1 is inhibitory.If subthreshold stimuli are very far apart in time,action potential doesnt occur
4、.时间总和Subthreshold stimuli arrive at the trigger zone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3.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4.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5.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n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n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n影响受体的因素第二节 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递质,受体是递质作用靶点神经递质的分类n胆碱类:如乙酰胆碱n胺类:如去甲肾上腺
5、素、肾上腺素、多巴胺n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n肽类:如血管升压素、阿片肽n嘌呤类:如腺苷、ATPn气体类:NO、CO等n脂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神经递质的发现史亨利戴尔 奥托勒维 有递质的前体与酶系统;递质贮存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能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失活方式;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递质的鉴定递质共存协调生理功能(二)受体受体:膜受体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配体受体的调节:上调,下调膜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受体的作用机制膜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受体的作用机制突触前受体调制突触前末梢的递质释放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递质及相应受体乙
6、酰胆碱代谢胆碱能系统:分布最广,作用最广泛胆碱能神经元以及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q尼古丁(Nicotinic)-离子型q毒蕈碱(Muscarinic)-代谢型乙酰胆碱受体(一)毒蕈碱样症状 这组症状出现最早,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类似毒蕈碱作用,表现为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先有恶心、呕吐、腹痛、多汗、尚有流泪、流涕、流涎、腹泻、尿频、大小便失禁、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增加、咳嗽、气急,严重患者出现肺水肿。(二)烟碱样症状 乙酰胆碱在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过度蓄积和刺激,使面、眼睑、舌、四肢和全身横纹肌发生肌纤维颤动,甚至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患者常有全身紧束和压迫感
7、,而后发生肌力减退和瘫痪。呼吸肌麻痹引起周围性呼吸衰竭。交感神经节受乙酰胆碱刺激,其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受乙酰胆碱刺激后有头晕、头痛、疲乏、共济失调、烦躁不安、诡妄、抽搐和昏迷。-有机磷中毒胺类神经递质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二)反射的中枢整合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反射弧n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n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8、的传出神经元数目约数十万个,传入神经元较传出神经元多13倍,而中间神经元数目约有140亿n神经元数目巨大、相互联系非常复杂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线式联系辐散式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联系。传入通路多见。聚合式联系聚合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接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传出神经通路多见3.环状和链锁状联系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1.单向传布(one-way conduction):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但从突触前后的信息沟通角度来看是双向的。2.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0.30.5 ms。反射活动中,往往通过多个突触接
9、替,因此延搁时间常达1020 ms,与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500 ms左右。3 兴奋的总和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EPSP经总和未达到阈电位不产生动作电位,但兴奋性提高(易化)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1.突触后抑制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兴奋性降低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功能相反的中枢。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冲动经轴突回返来又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破伤风毒素为什么会导致肌痉挛?突触前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