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2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医学院医学院 李燕红李燕红概述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呼吸道侵入,再经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和颈项强直;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一、病原学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卵圆形,成双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淤点中检出。在脑脊液及淤点涂片中,该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本菌裂解可释放毒力较强的内毒素。本菌为需氧菌,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常用巧克力琼脂平板,5-l0CO2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5-3
2、7,故应立即送检。本菌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本菌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1/18/2023.5 显微镜下可见到呈肾形成对排列 分为A、B、C、D、X、Y、Z、29E、W135、H、I、K、L 13个群,还可进一步分成不同血清亚型。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近30年来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欧美则以B、C群为流行主要菌株 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染源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易感性易感性 流行特征流行特征 本病为国内外儿童常见病.美国每年发病3000例,非洲许多国家有流行。00年至01年,亚撒哈
3、拉地区发生流行,乍得、埃塞俄比亚等,共报告34177例,死亡3338例,病死率9.8%(W135引起),同时期亦有A群流行,共报告6721例,死亡360例,病死率为3.5%,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传染源传染源v 带菌者和病人v 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有传染性v 传染期数千 脑膜炎脑膜炎 点瘀斑点瘀斑 上万上万 双球菌双球菌其他其他 无季节无季节 原发病原发病 脓样脓样 似流脑似流脑 其他化其他化化脑化脑 原发病原发病 灶灶 脓细菌脓细菌结脑结脑 无季节无季节 缓起,缓起,微混,微混,数十数十 结核结核 结核史结核史 结核中结核中 有薄膜有薄膜 或数百或数百 杆菌杆菌 毒症状毒症状乙脑乙脑 夏秋季夏秋季
4、 脑实质脑实质 清亮清亮 似结脑似结脑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特异性特异性 损害损害 或微混或微混 IgM(+)IgM(+)九、预后九、预后病死率由70%降至目前5%以下。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暴发型预后凶险;小于l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较差;有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较差;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较差,且易伴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十、治疗十、治疗(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早期诊断,就地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必要时给氧,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2.病原治疗 青霉素G 磺胺 头孢霉素:适用于不能用青霉素G3对症治疗 退热 降颅压(二)暴发型 休克型1.抗菌治疗:
5、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2.抗休克治疗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3.肾上腺皮质激素4.治疗DIC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二)暴发型 脑膜脑炎型1.抗菌治疗: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2.降低颅内压3.肾上腺皮质激素4.积极治疗呼吸衰竭5.退热、抗惊厥(一)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症状消失后3日,一般不少于病后7日。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二)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室内通风,儿童不去流脑病人家和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三)保护易感者 预防接种、预防用药(磺胺类、利福平等)十一、预防十一、预防小结小结 奈瑟脑膜炎球菌G(-)、抵抗力低、13血清群,A群多见,内毒素致病;带菌者及病人为传染源,呼吸道传播,冬春季,儿童青少年发病,病后免疫力;普通流脑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暴发型流脑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常用抗菌药物有青霉素、氯霉素、头孢噻肟及磺胺药。/10/29.51No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