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学的成就天文学的成就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地质学的成就第六章第六章 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及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及第二次技术革命化学、生物学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化时代)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本章重点本章重点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就及意义第六章第六章 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及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及第二次技术革命自然科技的近代自然科技的近代p所谓近代,大约从公元所谓近代,大约从公元1515世纪下半叶世纪下半叶1919世纪世纪末、末、2020世纪初,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世纪初,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约从公元前期约从公元1515世纪下半叶世纪下半叶1818世纪中叶;世纪中叶;后期
2、约从后期约从1818世纪中叶世纪中叶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世纪初。p第一次技术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第一次技术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p资产阶级采取保护、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措施资产阶级采取保护、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措施第一节第一节 天文学的成就天文学的成就一、天文观测的新发现一、天文观测的新发现l望远镜的改进l天体照相术的发明l光谱学技术1.1.新星的发现新星的发现望远镜改进的成果望远镜改进的成果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赫谢尔利用自制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天王星。p1791年,赫谢尔赫谢尔研制出20英寸的巨型反射望远镜p1827年,德国的夫琅和费夫琅和费制造出第一块
3、大孔径优质物镜。后来,俄国多尔帕特天文台台长斯斯特鲁维特鲁维借助装上这种物镜的折射望远镜发现了2200多颗新双星。p1846年德国天文台台长加勒加勒发现海王星。2.2.星体表面观测星体表面观测天体照相术天体照相术p1839年,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阿拉戈发明银版照相法银版照相法。p1840年,美国的德雷伯德雷伯利用大型望远镜和照相术拍摄了第一张月亮表面的照片。p1845年,德国的费索费索拍摄了第一张太阳照片。p1877年,米兰的斯基伯雷利斯基伯雷利公布了当时最精确的火星表面图片。二、赫谢尔的恒星天文二、赫谢尔的恒星天文(1)1783年,赫谢尔提出了第一个银河系结构模型:银河由大量恒星构成,其形状
4、如边缘有裂缝的圆凸透镜,直径约7000光年,厚度为1300光年,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中央平面,离银河系中心不远的位置上。(2)发现了远在银河系边界之外的一些独立的恒星星云独立的恒星星云,从而把天文学研究扩展到河外星系。(3)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并估测了太阳的运动,打破了太阳与恒星静止不动的陈旧观念。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三、天体物理的兴起三、天体物理的兴起1.1.光谱学三定律光谱学三定律p1814年,夫琅和费夫琅和费发现太阳光谱中的576条暗线,成为光谱学的创始人。p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著名的光谱学三定律:白炽固体或高压白炽气体产生连续光谱,范围从红光到紫光;低压
5、发光气体和蒸汽光谱是一些分离的明线,而且,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一组发射光谱线;能够发出某一特定光谱的物体对这条谱线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基尔霍夫和化学家本生在1859年指出:太阳光谱里的暗线是因光球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造成的。19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的分光器图的分光器图解解 德国物理学家基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和化学家尔霍夫和化学家本生本生 四、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四、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一)太阳系的起源(一)太阳系的起源康德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说l1755年,康德匿名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宇宙发展史概论否定了宇宙起源的神创论在太阳系形成之前,宇宙中存在着弥漫的原始星云,这些原始
6、物质具有引力和斥力,其综合作用使原始星云逐渐形成盘状结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外围部分渐次分离,结合成为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于是便形成了太阳系。l1796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出版宇宙论宇宙论,独立提出了与康德星云假说相似的假说。p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重要意义重要意义:主要不在于它能否解释太阳系的全部力学特征,而在于他把太阳系视为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一重要思想在18世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破了第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神创论和宇宙不变论。(二)洛克耶的恒星演化理论(二)洛克耶的恒星演化理论p18871887年,英国的洛克耶提出恒星演化理论年,英国的洛克耶提出恒星
7、演化理论l认为恒星是不断变化的l把天体演化学推进到对一般恒星的研究l现代恒星起源和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l恒星起源和演化的四个阶段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主序星阶段恒星的中年阶段红巨星阶段恒星的老年期白矮星和中子星恒星的临终期第二节第二节 地质学的成就地质学的成就一、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一、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p水成论水成论 l伍德沃德 英:地球自然史初探地球自然史初探(1695)l地层的不同是洪水造成的。地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时期被洪水淹没,大部分生物死亡,悬浮在洪水中的各种物质混杂起来,并按照重量大小分层沉淀,重物质在最低下的地层,之上为较轻的海生动物化石,最上面为人
8、和高级动植物化石。p火成论火成论莫罗意、赫顿英(1)莫罗:论在山里发现的海洋生物论在山里发现的海洋生物(1740)由于地下火的作用,破坏了原始地球的表面,使陆地和山脉隆起而升出水面,同时包含在地球内部的物质被排放出来,在石质的地表面上形成一层新的地层。(2)赫顿:地球论地球论(1795)原始地球是由一个固定的核和包围着它的洋水组成,固体外壳包容着温度很高的熔融状态的岩浆。当地下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熔岩流就冲破地壳通过火山口喷流出来,形成玄武岩的结晶构造。二、关于地壳运动的二、关于地壳运动的 灾变论和渐变论灾变论和渐变论之争之争p灾变论灾变论居维叶法l地球表面经常发生突然的、大规模的变化,这些
9、灾变往往使大批生物毁灭。这时,造物主又重新创造出新的物种,使地球又重新恢复了生机。造物主只是根据原来的大致印象来创造新的物种。这也就是新的物种同旧的物种有少许差别的原因。如此循环的往复,就构成了我们在各个地层看到的情况。l居维叶推断,地球上已发生过4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p渐变论渐变论赖尔 英(地质学原理18301833)l地球是缓慢进化来的l地球的地壳是变化的l地壳运动时地球内部作用的结果l新旧岩石的区别是历史造成的l提出“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创造了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第三节第三节 物理学成就物理学成就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孕育和发现一、能
10、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孕育和发现p“卡诺循环卡诺循环”1824年,卡诺法出版关于火的动力的研究,提出了“卡诺循环”理论:热和机械能(功)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迈尔的贡献迈尔的贡献l论无机界的力(1842)首次提出能量守恒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热功当量 l生物界的运动和物质新陈代谢的联系(1845)论证了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磁能、光能和辐射能的转化,并认为能量守恒是支配宇宙的普遍规律。卡诺p焦尔的贡献焦尔的贡献l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焦尔定律 l1843年,发表论磁电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指出:自然界的力量是不能毁灭的,哪里消灭了机械能,总会得到相应的热。l1849年发表论热的机械当量,公布了热功当
11、量的精确值。l1851年,开尔文将“力的恒定律”改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便从内在含义到外在表述被正式确定下来。p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重大意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重大意义1)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以来物流学的最大成就,证明了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统一性,物质运动不能五中生有,也不能消灭2)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分子物理学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分子物理学p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l19世纪50年代,克劳修斯德和开尔文英同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l克劳修斯指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在一个孤立的系统内,热
12、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中去。因此,热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热量完全变成有用的功,l它总要把一部分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克劳修斯p分子物理学的兴起分子物理学的兴起创立者:克劳修斯、麦克斯韦尔、波尔兹曼克劳修斯、麦克斯韦尔、波尔兹曼(1)克劳修斯克劳修斯l气体由大量运动着的分子组成l气体分子在运动时相互碰撞,它们在碰撞时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和分子数相等l分子运动的速度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气体的热能就是气体分子运动的动能(2)麦克斯韦尔麦克斯韦尔l气体在宏观上达到热平衡状态时,虽然大量的个别分子的速度都不相同,但在某一范围内的分子数在分子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一定的,而且这个比值取决于气体的种类
13、和温度(3)波尔兹曼波尔兹曼l提出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均分定律。三、电磁理论的建立三、电磁理论的建立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制成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获得连续电流普列斯特利:静电力大小与电荷多少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库伦定律:带同种电的两个小球之间的斥力与两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伏特向拿破仑演示他的电堆(1800年)l 奥斯特奥斯特:首先建立磁和电的本质联系有电流通过的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l 安培安培法:指出平行载流导线若电流方向相同则相互吸引,若方向相反则相互排斥。发现两段通电导线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流强度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确定了电流对磁针作用方向的右手定则。奥斯特安培
14、的电流计l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8311831)只要穿过闭合电路所围面积的磁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法拉第法拉第 (17911867)法拉第和他的电磁感应线圈,1831年:l 电学和磁学论(1873)以数学方程概括了库仑定律、高斯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理论,将它们升华为更具普遍性和预言能力的一般性理论。从而建立了完整的经典电磁学理论体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完成了物理学上的第三次大综合第三次大综合。麦克斯韦及其手稿麦克斯韦及其手稿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第四节第四节 化学化学p化学学科发展较晚的原因1)受时
15、代的局限:18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尚未达到元素、原子层次2)受错误的燃素说的禁锢一、氧化燃烧理论取代烧素说一、氧化燃烧理论取代烧素说(一)燃素说(一)燃素说p1669年,柏岳(J.Becher)首先提出燃素说p物质能够燃烧是因为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既失去燃素的过程)金属-燃素=锻灰p燃素说收到质疑找不到燃素对许多燃烧现象燃素说不能解释(二)拉瓦锡的氧化燃烧理论(二)拉瓦锡的氧化燃烧理论p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p拉瓦锡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近代化学之父燃烧概论燃烧概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创立了化学物种分
16、类新体系p恩格斯曾指出:拉瓦锡使过去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1)燃烧原理及氧的发现燃烧概论,1777年p指出煅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并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O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oxygene。p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燃烧时放出光和热;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2)创立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p1785年,与戴莫维、贝托雷、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化
17、学命名法,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第一张化学元素表p1789年,出版化学纲要化学纲要,阐述了质量守恒的思想,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二、原子二、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分子论的建立p原子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p波义耳、牛顿都提出过原子论观点p近代原子论的真正奠基人是道道尔顿尔顿p1808年道尔顿出版化学哲学新体系,提出原子论:l元素的最终粒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极其微小,是看不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l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l不
18、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组成、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p引入原子量的概念:氢的原子量定为1,初步定义了氧、氮、硫、磷、碳的原子量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恩格斯p原子论的理论意义:1)从微观的物质结构角度揭示出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2)成功揭示了质量守恒、当量守恒、定量守恒等经验定律3)为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视原子为不可分割的视原子为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宇宙之砖”。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区别开来。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区别开来。简
19、单地认为简单地认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只不过是简单原子只不过是简单原子的机械结合。的机械结合。道尔顿原子论的缺点:道尔顿原子论的缺点:p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将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将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气体吕萨克气体反应体积定律结合起来反应体积定律结合起来反应体积定律反应体积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的各种气体,在相同体积内将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各种气体在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结合认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把原子和分子分开来。认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把原子和分子分开来。p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主要内容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比例的确定(1811年)l原子是
20、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但它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在几个原子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后才能相对稳定地独立存在。l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l假定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水分子则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所有的分子至少应有两个原子组成。p康尼查罗发表化学哲学教程提要,论证了阿佛加德罗假说,其要义如下:强调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是有根据的。说明了怎样根据分子假说,运用蒸气密度法来求分子量。在测定分子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确定原子量的合理方法。无论在无机化学还是在有机化学中,原子量只有一套。化学定律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同样适用。确
21、定了写化学式的原则。p康尼查罗为原子分子论的确定扫除了障碍。康尼查罗的合理阐述,把原子论和分子假说整理成一个协调的系统,原子一分子论因此才为广大化学家们接受。p原子一分子论的确立,直接导致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有机化学系统的建立。三、有机化学的发展三、有机化学的发展(一一)人工合成对人工合成对“生命力论生命力论”的的冲击冲击p“生命力论生命力论”:只有依赖动、植物有机体具有的生命力,才能制造出有机物质,而不能用组成它的元素人工合成p1828年,维勒法成功地合成了尿素,开创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新纪元。p19世纪40年代,英国化学家帕琴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1868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和里贝曼合作,合
22、成了茜素;另外,水杨酸、水杨酸甲酯、阿斯匹林、杀菌剂等药物也陆续合成。p人工合成的意义人工合成的意义1)第一次证明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2)开创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新纪元(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的兴起和(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发展 基团论的形成与发展 1832年,维勒和李比希法提出“基团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系列的基组成的,“基”是一系列化合物中共同的,稳定的组成部分。罗朗的核团学说1837年,罗朗法提出“核团学说”:一切有机化合物都是由基本碳氢核团构成的。德国化学家尤斯图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斯冯冯李比希男爵李比希男爵 有机结构理论的初建 1861年,布特列洛夫 俄提出
23、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分子中的原子以一定排列顺序相结合,其间存在亲和力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从而可以预言尚未发现的新化合物。每一个分子只能有一个一定的结构,不能有几个不同的结构。论物质化学结构 四、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四、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一)原子量与元素性质的联系的发现(一)原子量与元素性质的联系的发现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三元素组”观点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的三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1862年,法国科学家尚古多提出了“螺旋图螺旋图”的分类方法在圆柱体的表面上划螺线(
24、与底面成45度角),用垂线在圆柱体上分成16格。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螺旋线与垂线的交点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垂直母线上。1865年,英国工业化学家纽兰堡提出“八音律八音律”。把62个元素的原子量按递增顺序排列,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从任意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俄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元素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决定元素的特征。可以预料还有许多未被发
25、现的元素。知道某元素的同类元素的原子后,可以判定和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学生物学一、林耐的生物分类法一、林耐的生物分类法二、细胞学说的创立二、细胞学说的创立1 1)细胞学)细胞学2 2)胚胎学)胚胎学 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1 1)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2 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四、孟德尔和魏斯曼的遗传理论四、孟德尔和魏斯曼的遗传理论 一、林耐的生物分类法一、林耐的生物分类法p瑞典生物学家林耐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自然系统采用等级从属分类法(纲-目-属-种)后被拓展为界-门-纲-目-属-种双名法二、细胞学说的
26、创立二、细胞学说的创立 (一)细胞学(一)细胞学l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 发现细胞l1831年,罗伯特布朗从兰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l1835年,有人在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的细胞中发现细胞质。l1838年,施莱登发表论植物的发生论植物的发生一文,提出了植物构造学说一切植物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l1839年,施旺发表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镜研究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镜研究,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二)胚胎学(二)胚胎学l1759年,沃尔弗德 提出“后成论后成
27、论”成体动物的肢体和器官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从一个简单的组织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一个预先构造的机械的扩大。l1827年,贝尔德发表关于哺乳动物卵的研究成果。l1828至1837年间,贝尔出版胚胎学教科书,提出胚胎发育的胚层理论发育中的卵首先会形成几个组织层,特定的层生长出一组特定器官,他把这些层叫做胚层。指出所有动物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是非常相似的p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雷马克和瑞士的寇力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证明:卵子和精子原来都是简单的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可以复制细胞分裂细胞分裂;胚胎发育过程就是细胞分裂过程。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一)生物
28、进化思想的萌芽(一)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18091809年,年,拉马克法出版出版动物哲学动物哲学,第一个系,第一个系统提出进化论思想。其要点为:统提出进化论思想。其要点为:1)生物是进化来的。是从单细胞有机体向人类过渡的。2)生物进化有两种动力:一是生物的内在力量,二是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3)生物适应环境的演化机制遵循“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条重要原则。(二)(二)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创立生物进化论通过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保存良种的通过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保存良种的物种起物种起源源(1859):):第一,生物是进化来的,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异的
29、基本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第三,通过人工培育可以产生新种。第四,相似的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第五,在自然界中,生物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 果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第六,生物不仅有变异,而且有遗传。有利的变异在世代的传递中逐渐积累,最终可以产生出新种。物种起源物种起源的意义:的意义:1 1)彻底粉碎了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物种不变论)彻底粉碎了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物种不变论,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2 2)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自然)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
30、的基础。四、孟德尔和魏斯曼的遗传理论四、孟德尔和魏斯曼的遗传理论(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1865年年,孟德尔孟德尔奥地利奥地利在布龙博物学在布龙博物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实验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实验,提出,提出如下假设:如下假设:遗传性状都是以成对因子(基因)为代表,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成对因子中显性、隐性同时存在时,则表现显性性状;只有当成对因子都为隐性时,才表现隐性性状。根据这个假设,孟德尔提出两条遗传根据这个假设,孟德尔提出两条遗传定律定律:孟德尔孟德尔分离定律:成对因子在遗传过程中可以相互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两对性状在遗传过程也可以分开,独立进行传递,并自由结合 产
31、生新性状。(二)魏斯曼的遗传学说(二)魏斯曼的遗传学说p1892年提出年提出种质连续学说种质连续学说新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 生物体有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生殖细胞体质:体细胞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机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种质p主要代表作:主要代表作:种质论种质论、进化论演讲集进化论演讲集第六节第六节 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一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条件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就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就An 1886 Benz An 1886 Benz MotorwagenMotorwagen戴姆勒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 Gottlieb Daimle
32、r 1834-19001834-1900本茨 Karl Benz 1844-1929Henry Ford(1863-1947)Henry Ford and the Quadricycle,1905莫尔斯电码有线电话有线电话“可视语言可视语言”电话的基本原电话的基本原理理“华生,我需要你!华生,我需要你!”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电磁波的预言和证实电磁波的预言和证实“无线电导体无线电导体”马可尼马可尼电报专利电报专利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三、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意义三、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意义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讲解了近代后期科学技术产生的成就,重点讲解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