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请点击相关栏目。题型一题型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题型二题型二分析论证分析论证题型三题型三观点推断观点推断多积累多积累 知识清单知识清单 审题审题是正确比对定答的前提。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择题题干,明确题目的是正确比对定答的前提。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择题题干,明确题目的“指指向向”,也就是题目的设题角度、考查方向。选择题题干包含了很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也就是题目的设题角度、考查方向。选择题题干包含了很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它对我们正确作答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这些信息主要有信息,它对我们正确作答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这些信息主要有:本考点主
2、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本考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力。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考生要在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和倾向。考生要在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和认真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合。认真
3、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得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得出理性认识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出理性认识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的方法,考生要学会揣摩举例论证的目的;要从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揣摩的方法,考生要学会揣摩举例论证的目的;要从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要从材料出发,推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观点态度。文中的隐含信息;要从材料出发,推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观点态度。文本理解一、识别常见
4、陷阱一、识别常见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无误项误项”判为判为“设误项设误项”,把,把“设误项设误项”判为判为“无误项无误项”。下面对。下面对“常见设常见设误手法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进行的讲解。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选出符
5、合(或不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删”“”“添添”“”“调调”“”“改改”“”“漏漏”“”“凑凑”。经过这些。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不正确的一项”。删(删减)删除句
6、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改(改变)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仔细分析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章命题特点,可以发现论述类文章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
7、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的关键。命题者有意在转述时设置一些人为的错误转述,考查考生是否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出这些隐藏的错误。新课标卷命题者命题的手法主要有:1.有意模糊范围大小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肯定,而选项表述则态度过于明确,过于武断绝对;原文判断已经很明确肯定,但选项却有意模糊其词,貌似留有余地,实则改变原意。3.有意混淆已然未然 选项在对概念的判
8、断上故意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存在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将必然性与可能性混为一谈,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4.有意混淆逻辑关系 选项将原文各概念、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故意混淆、颠倒。在设置选项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5.有意增减文中信息 包括无中生有,即选项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即原文中某些限制性的条件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有意略去。6.有意混淆主次本末 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但原文并没有将它们加以比较,也没有说明谁主谁次,但选项表述妄加臆测,说其中
9、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者说甲比乙更为重要,等等;或者原文已有比较,但选项表述故意颠倒了几个方面的信息之间的主次本末关系。命题人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思“悄悄”作了改变,给考生布下一个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认识这一命题规律,还需掌握以下8种设误类型及其对策。类型类型设误解读设误解读选项特征选项特征应对策略应对策略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
10、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2.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类型类型设误解读设误解读选项特征选项特征应对策略应对策略3.夸大其词
11、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关注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仔细推敲用语和原文的差别4.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类
12、型类型设误解读设误解读选项特征选项特征应对策略应对策略5.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选项往往是丢掉原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或者不顾前后语境断章取义,或者利用某些概念的多义性进行误导,从而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述 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6.混淆时态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
13、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然、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类型类型设误解读设误解读选项特征选项特征应对策略应对策略7.混淆关系关系混淆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
14、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8.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15、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
16、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
17、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
18、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
19、词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趋向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
20、”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
21、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整的推
22、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3、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 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
24、大。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将其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炼、概括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具具体式体式转述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
25、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的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
26、轻易否定。“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近几年的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本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题干表述明确 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2选项设置灵活分析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论点 一篇文
27、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二)论据 类型表现形式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论据的特点:确凿性。论据必须是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典型性。论据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类型释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用正反两
28、方面的事实或道理作对比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来证明论点。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下:就结构而言,论述文往往是三段论式的结构层次,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其中,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文章运用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证的重要部分。怎样对论点展开论证,或者采用什么方式展开论证,需根据表达需要来决定。如图:并列式论证结构指在论证过程中,用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1并列分论点 2并列论据类 型释 义正反
29、对比型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或先正面后反面,或先反面后正面。破立结合型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后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对照式有如下两种类型:类型释义分解中心论点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论本论结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摆现象析危害
30、挖根源指办法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类型释义“总分”式先总说后分说。“分总”式先分说后总说。“总分总”式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这种结构从总体看,是总分;单就分述的各项来看,可以是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但不能是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这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所谓推断隐含信息的合理与否,关键看三点:一是推断过程是否合理,即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
31、选项是否符合;二是作为推断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据;三是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观点推断假设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条件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
32、引起同样的结果。“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目的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推断是否有据。推断合理与否,一要靠对原文宏
33、观大意和隐藏的细节的精准理解与把握,二要依据生活常识、常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知识清单1.体会本课切中要害、深入浅出的说理特点,学习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的感受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阅读时,还要注意思考,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只有懂得舍与得,才不会被利禄牵扯而过度奔波劳累;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得其乐,即使有所失也不会为此不快乐;一个人只要拥有高深的道德修养,即使没有官位也能内心平静轻松
34、。3.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温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4.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着无言的快乐。侧面的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为动人。5.反面的衬托同样是塑造素芭形象的一个手段。素芭身边的人们可以用话语交流,他们是一群极为普通的劳作者,包括帕勒达帕,可是他们对素芭的表现却显得极为冷漠和麻木。6.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在小说的第五章,父母打算用欺骗的手段把素芭嫁到加尔各答,而且“没有作任何安慰”。7.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流泪伤心,得不到任何关心,唯一的所谓的好友帕勒达帕只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丝毫没有离愁别绪,反倒是漫不经心地证实了这个噩耗,给了素芭更大的打击。8.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