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关于“考试说明考试说明”n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体要求是:n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n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n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语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语法;n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内容的理解;n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n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n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n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
2、蕴的领悟、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阅读延伸)探究与阐释。(阅读延伸)十年选文内容概览十年选文内容概览n年份年份 选文出处选文出处 选文类型选文类型n200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异宝异宝议论说理议论说理n2003三国志三国志卷十一卷十一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04隋书隋书循吏传循吏传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05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慎行慎行议论说理议论说理n2006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内篇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07淮南子淮南子泰族训泰族训议论说理议论说理n2008汉书汉书韩延寿传韩延寿传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09史记史记叔孙通传叔孙通传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10柳宗元
3、柳宗元宋清传宋清传人物传记人物传记n2011淮南子淮南子汜论训汜论训议论说理议论说理n 由此可由此可见见,十年来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十年来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料既有全国比较通行的人物传记语料既有全国比较通行的人物传记,也,也有议论说理的文段,(甚至有人说,是有议论说理的文段,(甚至有人说,是北京卷打破了人物传记一统天下的局面)北京卷打破了人物传记一统天下的局面)比较而言,议论说理的文段学生比较陌比较而言,议论说理的文段学生比较陌生,难度较大,复习时不要忽视。生,难度较大,复习时不要忽视。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n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理解词语在特在文言文阅读测
4、试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实词。实词定语境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实词。实词是构成语句的最基础的要素。理解文言是构成语句的最基础的要素。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能力的关键。n一般来说,各卷考查实词都强调一般来说,各卷考查实词都强调“常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
5、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2002)A.其所其所宝宝者异也。者异也。B.见一丈人,见一丈人,刺刺小船。小船。C.吾不吾不受受也。也。D.去去郑而之许。郑而之许。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2003)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哀:悲伤B崧辞曰。崧辞曰。辞:推托辞:推托 “辞辞”是常见实词,但是我们没有见过当是常见实词,但是我们没有见过当“推脱推脱”讲的。讲的。必得结合文意才能判断。必得结合文意才能判断。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6、。识:见识识:见识D君乃舍之君乃舍之 乃:就乃:就 n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项是()()(2004)nA数被嗟异数被嗟异 数:多次数:多次 考查积累考查积累nB以功除岷州刺史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除:授予官职 考查积累考查积累nC尽用市药尽用市药 市:买市:买nD讼者多两让而止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两:再次 “两两”字日常教学是不会关注、做解说的。字日常教学是不会关注、做解说的。n【解说解说】此题答案为此题答案为D。“两两”,双方,两方,双方,两方,“双方施行双方施行”,作状语。,作状语。n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7、的一项是(B)(2005)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 扌豕: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n原文: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扌豕崔杼之子,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
8、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诛封。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n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可以判断出作“杀掉”讲不通。n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n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
9、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n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当挑拨讲,命题人把它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n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9)n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n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n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n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n【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10、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你等真是的儒生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n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2011)n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n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n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n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n原文: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而求其小善
11、,则失贤之数也。n其中“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推测“计其大功”和“总其略行”结构上是相同的,“略”应该和“大”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由此可以推断“略”是“主要”的意思。nn十年来,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察涉及了“宝宝 刺刺 受受 去去 哀哀 辞辞 识识 乃乃 数数 除除 市市 两两 相相 扌豕扌豕 诛诛 与与 致致 徒徒 逮逮 委委 正正 踵踵 唱唱 察察 欺负欺负 过法过法 擢擢 愿愿 益益 度度 鄙鄙 竟竟 居居 券券 诣诣 复复 败败 易易 反反 略略”绝大部分是在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属于较为“常见”的范畴。n文言实词的考查,有积累,即学生在高中文言实词的考查,有积累,即学生在高中乃至初中学习
12、文言文过程中积累的常见文言实乃至初中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积累的常见文言实词,如词,如“许许”“”“辞辞”“”“谢谢”“”“数数”“”“让让”我们课后作业也常把这些词语当做重点,教学我们课后作业也常把这些词语当做重点,教学中也强调这些词的积累。但是,考查近些年北中也强调这些词的积累。但是,考查近些年北京高考题,考得比较多的却不是这些,偶有考京高考题,考得比较多的却不是这些,偶有考查,也不过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那是因为,查,也不过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那是因为,北京是把文意理解的考查放在首位。高考中考北京是把文意理解的考查放在首位。高考中考查的实词,一般教学中是不甚注意的。考查这查的实词,一般教学中是不
13、甚注意的。考查这些词,主要不是考查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些词,主要不是考查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在文章语境中的意义。这个词的意义解释的对在文章语境中的意义。这个词的意义解释的对不对,学生判断准确了,一定需要对语境意义不对,学生判断准确了,一定需要对语境意义的正确把握。的正确把握。高考就是通过这个词来看学生是高考就是通过这个词来看学生是不是读懂了文章不是读懂了文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n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nB、禄秩优厚 秩:品级n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nD、事觉自死 觉:败露n 【参考答案】A 。“博”在文中的意思是“取得”。n (2009重庆卷 第8题)n
14、【示例3-4】A项的语境是“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在此语境中,区分“博”的解释是“取得”还是“增加”,必要性不大,因为无论采用哪种解释,对整句和整篇的理解都无大碍。备考建议:备考建议:n1.在选择试题时,不要选择那些考察生僻字词的语段,外省市的题要有选择的使用,否则会增强学生的畏难情绪。n2.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过分以“识记”为方向,更多倾向于“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用周京昱老师的话说,文言实词考察的是学生思考的准确性,在这里表现为对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角色认识精确,无害文意。在备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揣摩文意、根据上下文推断文意的习惯。二、理解常见虚词
15、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二、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n18个文言虚词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n 与实词一样,虚词的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的语与实词一样,虚词的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重点则是辨别虚词在不同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重点则是辨别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差异。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差异。n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却有助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却有助于形成文言文气韵生动流转、表意精微的语言魅力,于形成文言
16、文气韵生动流转、表意精微的语言魅力,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因此,理解和辨析文言虚词的能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因此,理解和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的质量。力,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的质量。n和实词相比,考纲要求掌握的虚词数量要少得多,和实词相比,考纲要求掌握的虚词数量要少得多,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较大,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较大,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所以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所以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点。n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样,在高考这种大规模考试中,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应是借此
17、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的识记情况。在这个意义上说,测试时选择的一定是那些因意义和用法不同而影响文意理解的文言虚词。nn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组是()2011nA.事有可行事有可行而而不可言者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圣人之所独见而而留意也留意也nB.昔者,曹子昔者,曹子为为鲁将兵鲁将兵 则终身则终身为为破军擒将矣破军擒将矣nC.使使曹子计不顾后曹子计不顾后 使使管仲出死捐躯管仲出死捐躯nD.布衣弗友,人君弗布衣弗友,人君弗臣臣 今人君论其今人君论其臣臣也也n【参考答案参考答案】C
18、。(均为。(均为“假使假使”)A转折,却转折,却/顺承,就,顺承,就,B 介词,给,替介词,给,替/动词,做;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名词。n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一组是(D)2010年年nA清优主之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不害清之为富也n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清不以怠遇其人nC清其有道者欤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执其道不废n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学生在学生在“以以”上之所以出现误判断,固然有词义、用上之所以出
19、现误判断,固然有词义、用法积累上的不够扎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上下文句间法积累上的不够扎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上下文句间关系的失察:句关系的失察:句1“市人市人以以其异,皆笑之其异,皆笑之”,说的是市人对,说的是市人对宋清的看法,其中的宋清的看法,其中的“以以”为动词,为动词,“认为认为”之义;句之义;句2“清不清不以以怠遇其人怠遇其人”,说的是宋清如何对待他人的,其中,说的是宋清如何对待他人的,其中的的“以以”为介词,表凭借或采用(某种态度)。这两者其为介词,表凭借或采用(某种态度)。这两者其实差别较大,但对于那些疏于连通上下文的学生来说,则实差别较大,但对于那些疏于连通上下文的学生来说
20、,则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说到底,本题的考查是以虚词为出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说到底,本题的考查是以虚词为出发点,以深入理解,清晰把握句意、文意为基本意图的。发点,以深入理解,清晰把握句意、文意为基本意图的。备考建议备考建议1.超越对词义、用法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强调根据具体语境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把握,最终符合“对理解能力进行考查”的命题立意。2.复习时不要把虚词复习上成语法分析课。可以采用替换法:将虚词去掉,看看这里需要添加什么意思。所以前后句子之间的意思是怎样的,中间的那个虚词就是怎样的用法。3.可选择课内典型文段让学生体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赤壁赋。赤壁赋赤壁赋n1之之n(代词)它。盖
21、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n(代词)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代词)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n(助词)的。壬戌之秋赤壁之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助词)的。壬戌之秋赤壁之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之嫠妇n(助词)取独。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知东方之既白羡长江之无穷不知东方之既白n(音节助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扣舷而歌之n2与与n(连词)和。苏子与客物与我(连词)和。苏子与客物与我n3于于n(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饮酒(介词)在。月出
22、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乐甚托遗响于悲风n(介词)表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n4焉焉n形容词词尾。少焉形容词词尾。少焉n5所所n组成名词性短语。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组成名词性短语。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n6而而n(连词)表修饰关系。扣舷而歌之顺流而东也倚歌而和之抱明(连词)表修饰关系。扣舷而歌之顺流而东也倚歌而和之抱明月而长终月而长终n(连词)表承接关系。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羽化而登仙耳得之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羽化而登仙耳得之而为声客喜而笑声客喜而笑n(连词)表转折关系。而
23、今安在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连词)表转折关系。而今安在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n(连词)表并列关系。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侣鱼虾而友麋鹿n7其其n(代词)它的。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的。而不知其所止n(代词)他。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方其破荆州n(代词)这,那。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这,那。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8乎乎n(介词)于。枕藉乎舟中(介词)于。枕藉乎舟中n(疑问语气助词)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疑问语气助词)此非曹孟德之诗乎?n(反问语气助词)而又何羡乎!(反问语气助词)而又何羡乎
24、!n(句中停顿语气助词)知不可乎骤得(句中停顿语气助词)知不可乎骤得n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n9者者n组成名词性短语。逝者如斯客有吹箫者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组成名词性短语。逝者如斯客有吹箫者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n10然然n(代词)这样。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何为其然也n形容词词尾。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其声呜呜然形容词词尾。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其声呜呜然n11为为n(动词)成为。耳得之而为声(动词)成为。耳得之而为声n(介词)表原因。何为其然也(介词)表原因。何为其然也n12也也n(疑问语气)何为其然也(疑问语气)何
25、为其然也n(肯定语气)而卒莫消长也(肯定语气)而卒莫消长也n(判断语气)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语气)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n13哉哉n(疑问语气)而今安在哉(疑问语气)而今安在哉n14则则n(连词)那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连词)那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n15以以n(连词)表修饰关系。挟飞仙以遨游(连词)表修饰关系。挟飞仙以遨游n(连词)表承接关系。举匏樽以相属(连词)表承接关系。举匏樽以相属n16且且n(连词)表递进关系。且夫天地之间(连词)表递进关系。且夫天地之间三、文本内容的理解三、文本内容的理解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
26、不符合文意的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一项是(D)2011年年n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n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n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n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解析解析】“然然”虽表示转折关系,但此处一应该用虽表示转折关系,但此处一应该用“而而”。今年似乎出现了一道比较新的题今年似乎出现了一道比较新的题补出省略部补出省略部分(但不是考查句式分(但不是
27、考查句式“省略句省略句”),但是纵观十年高),但是纵观十年高考题,这种题型是多次考过的。考题,这种题型是多次考过的。n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 2002n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n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过于荆,至江上,欲涉。n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n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一项是 C 2003n A(师)于是遂就书。(师)于是遂就书。n B(
28、师)金玉其行。(师)金玉其行。n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n D(原)又曰:(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n解析解析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就书”的主语是的主语是“邴原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邴原”。D项的省略成项的省略成分是分是“孙崧孙崧”。n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确的一项是()2004年年nA(母氏)亲授书传(母氏)亲
29、授书传n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辛公义)以勤苦著称nC(遇病者)争就使君(遇病者)争就使君nD(辛公义)侧坐讯问(辛公义)侧坐讯问n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合原文的一项是 A2006nA(但)无乐有上矣。(但)无乐有上矣。n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nC惟夫子之令(是听)。惟夫子之令(是听)。n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n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
30、同的是,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主语,也有谓语,还有补语。但在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主语,也有谓语,还有补语。但在解题思路上,都同样要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解题思路上,都同样要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A项,项,“无乐有上矣无乐有上矣”前一个分句是前一个分句是“故里穷而无告故里穷而无告”,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出的是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出的是“就就”。n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下列语句
31、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一项是()2007n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n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n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n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非可刑而不刑(之)也n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是,往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
32、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n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则”,相当于,相当于“那么那么”“”“就就”;C项项“教之所成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承前省略了“此此”,用以指代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为项意为“不是在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之”。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项两分句之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33、,不应该用“故故”,而,而应该用应该用“而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项。n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2010年年n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n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n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n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n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n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人吗n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之穷困
34、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n本题尽管其呈现为对句子解释,但背后仍本题尽管其呈现为对句子解释,但背后仍是对文意的理解。文中第是对文意的理解。文中第3段对宋清行为的评段对宋清行为的评价是价是“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即宋清因眼光,即宋清因眼光长远而获利丰厚。故长远而获利丰厚。故A项中项中“其馈遗清者相属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于户”指他人回报宋清而非宋清馈赠他人,故指他人回报宋清而非宋清馈赠他人,故“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的的解释与文意相悖。而正确的解释与文意
35、相悖。而正确的B、C、D三项也皆三项也皆与宋清的品格及其影响密切相关。作为一篇传与宋清的品格及其影响密切相关。作为一篇传记文,可以说记文,可以说“识人识人”这一主要阅读任务成了这一主要阅读任务成了解此题的关键,而不是一味纠缠在字句对译上。解此题的关键,而不是一味纠缠在字句对译上。四、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四、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n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的一组是A 2002n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n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n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其主,
36、俗主也,不足与举。n去郑而之许。去郑而之许。n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n为矣,而无所以为之。为矣,而无所以为之。nA.B.C.D.n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爱民的一组是()2004n以勤苦著称以勤苦著称n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公义患之,欲变其俗n所得秩俸,尽用市药所得秩俸,尽用市药n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n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n罪人闻之,咸自款服罪人闻之,咸自款服nA B C Dn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
37、果的一组是(有好结果的一组是()2005n 吾已诛之矣吾已诛之矣 (崔杼崔杼)无归,因无归,因而自绞也而自绞也 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戳,支属不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其始相助,后必相其始相助,后必相恶恶n A B C Dn答案:答案:Bn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国的一组是答案答案C 2006n遂分家粟于氓。遂分家粟于氓。n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n请身而去,遂走而出。请身而去,遂走而出。n公出舍,损肉撤酒。公
38、出舍,损肉撤酒。n三日,吏告毕上。三日,吏告毕上。n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nA B C Dn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的一组是()2007n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n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n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n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n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
39、木,无之而不靡n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nA.B.C.D.n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理政特点的一组是()2008n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n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法n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n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n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n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nA B.C.D.n
40、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识时务的一组是()2009n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n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n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n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n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n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nA.B.C.D.n筛选文中信息,是历年来高考文言文筛选文中信息,是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重点。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本内容
41、的基础上,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题干要求的句子,因此主要考查的是考的句子,因此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基础上的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n一般来说,由于高考文言文测试材料一般来说,由于高考文言文测试材料以人物传记类文章为主,因此筛选文中以人物传记类文章为主,因此筛选文中信息主要从信息主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来命题。来命题。n但是,但是,“排除法排除法”的答题技巧使得命题者对的答题技巧使得命题者对“理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意图成为一厢情愿。另的考查意图成为一厢情愿。另外,尽管筛选信息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一个比外
42、,尽管筛选信息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一个比较稳定的测试内容,但从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筛较稳定的测试内容,但从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筛选信息却几乎不被当作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可以说,选信息却几乎不被当作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可以说,排除法的答题技巧,加上脱离文言文教学的实际,使排除法的答题技巧,加上脱离文言文教学的实际,使得筛选信息的考查失去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引导、检测得筛选信息的考查失去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引导、检测和纠偏的功能。从和纠偏的功能。从2010年增加了阅读延伸题之后,筛年增加了阅读延伸题之后,筛选信息的题没有再考查。选信息的题没有再考查。n但是仍要把这作为一项复习内容。第一轮要让学但是仍要
43、把这作为一项复习内容。第一轮要让学生大量接触题型,熟悉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难度可生大量接触题型,熟悉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第二轮时在把难度提高上去。以适当降低一些。第二轮时在把难度提高上去。五、归纳内容点,概括中心意思五、归纳内容点,概括中心意思n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般都是高考文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般都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阅读的“压轴题压轴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思想,上,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思想,以达到对整篇文章深层理解的目的。以达到对整篇文章深层理解的目的。n概
44、括中心意思,即文中具体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概括中心意思,即文中具体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现了什么。现了什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者之两者之间是有区别间是有区别的:归纳内容侧重客观描述内容,概括中的:归纳内容侧重客观描述内容,概括中心则更多的让考生从全文的客观叙述内容后面找出要心则更多的让考生从全文的客观叙述内容后面找出要说明或表现的东西。说明或表现的东西。n与上面与上面“文意理解文意理解”考点的区别是:考点的区别是:“文意理解文意理解”考查的是题干的表述与文章局部内容有无出入,考查考查的是题干的表述与文章局部内容有无出入,考查的是具体语句、情节的理解,我们可以找
45、到的是具体语句、情节的理解,我们可以找到“阅读区阅读区间间”,而,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则涉及到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则涉及到对全篇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层的综合的把握。全篇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层的综合的把握。n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02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46、度。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其所取弥粗”。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D D项说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
47、抟黍矣”是用来是用来证明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的。n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2006年年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nB项错在说景公项错在说景公“从谏如流从谏如流”,从原文看,从原文
48、看,“晏子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恐怕谈不上,恐怕谈不上“从谏如从谏如流流”。六、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六、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n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2010年年n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就是一个例证。n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的做人的境界。n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些士大夫的通病。nD宋
49、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以士大夫自居的人。nn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其背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其背后是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确认后是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确认B项项“宋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做人的境界”并不难,文中有宋清的并不难,文中有宋清的“自白自白”以做凭据以做凭据“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也”。这里要重点探讨的是。这里要重点探讨的是A、C、D三个正确三个正确选项。如果我们深入解读选项。如果我们深入
50、解读宋清传宋清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不难发现,本文不是为写宋清而写宋清,而是不难发现,本文不是为写宋清而写宋清,而是借宋清抒发作者的心曲借宋清抒发作者的心曲世态炎凉,士大夫世态炎凉,士大夫不如一市人。由此看来,宋清就像一面镜子,不如一市人。由此看来,宋清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奸商们的嘴脸,亦映出居高位者的道不仅照出奸商们的嘴脸,亦映出居高位者的道德。尤其是德。尤其是C、D两项,深化了对文意的理解。两项,深化了对文意的理解。n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007n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