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其特的规律。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正真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7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目录CONTENTS8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10 问题解决与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小学生感觉、知觉和注意2小学生的记忆4小学生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1小学生的品德5个性及小学生个性倾向12小学生的人际关系9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3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6小学的自我意识绪论11小学生的品德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第三节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小学生品德“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心灵产生深深震撼的,只有两件事情,一
2、是我们头顶灿烂的天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德康德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但丁小学生的品德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品德的概述 1.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现实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和倾向性在个体身上不是表现于某时某事,而是体现于一系列的行为中,甚至体现在个体的一生中。一、什么是品德小学生的能力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
3、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品德与道德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小学生的能力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它是品德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一定的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品德第二节 小
4、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总体水平不高。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到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2.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小学是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出如下结论: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
5、关键时期;8岁小学生对犯错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在道德判断中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5岁组与7岁组、9岁组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3.小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从四年级以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4.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系列化实验课题组”1987年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呈马鞍型发展的,即低年级和高
6、年级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好,而中年级最低(如上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有效的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单面证据和双面证据 注意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注意排除小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意义障碍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2.树立良好的榜样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榜样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学习过程中榜样所起的作用有关。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榜样应具有以下特点:应具有可学性:或称“可操作性”。指的是具体的可模仿的榜样。应具有典型性:即榜样应具有可辨别的最基本、最重要
7、的特征。应具有可信性:俗话说:“亲其道,则信其师。”所以,榜样要具有可信性。应具有贴近性:贴近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榜样与学生在志趣、专业、气质甚至是在年龄上越相近,越容易成为仿效的对象;二是榜样越切近学生,特别是来自学生的生活周围、学生能耳闻目睹的榜样其教育效果越好。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和好的集体舆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了集体的作用。他说:“儿童集体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因素。”3.利用群体力量: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
8、态度才能令人满 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教师可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奖励和惩罚虽然属于外部的调控手段,但它不仅影响认知、技能、策略的学习而且影响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小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加的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重现。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
9、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允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小学生的品德第三节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一、小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错行为。小学生的过错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应予以及时矫正。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1.小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客观原因 家庭方面的原因第一,过分娇惯溺爱。第二,严厉粗暴。第三,教育的不一致。第四,敷衍应付。第五,家风不正,家庭结构残缺不全。
10、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第一,部分教师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第二,部分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无能。第三,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第四,少数教师品德不良,本身缺乏师德,给学生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如学生的校外朋友、邻居、所处的社区环、学校周边环境等。学生一旦交上了品行不良的社会朋友,就会在其影响下逐渐养成坏毛病;所在社区盛行的不良风气,如赌博,也会潜移默化地腐蚀学生;学校周边环境不好,如网吧和游戏机房等四处林立,必然也易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诱惑,导致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而产生逃学等过错行为。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其
11、主观的内部因素有如下特点: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还不稳定,还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异常的情绪表现:不良行为者大多在家庭中是娇生惯养的,他们脾气大,易冲动,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火冒三丈。2.小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主观原因小学生的气质 明显的意志薄弱:小学生的意志力、独立性和自制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当的需要,由此而产生过错行为。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凡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
12、小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小学生的气质 明显的意志薄弱:小学生的意志力、独立性和自制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当的需要,由此而产生过错行为。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凡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小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小学生的性格ABC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3.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二、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2.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THANK YOU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以爱传播滋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它以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