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9181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第一章 人类传播概述1. 谈一谈你对传播的理解。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流动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行为和活动。这道题的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历来谈,不止局限于书本中阐述的定义。2.选取一件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全球互联网的正式开通等),评价它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说明媒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道题出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传播的历史,从传播的历史品格中理解传播。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文教和宗教的发展,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在短时

2、间内,古登堡的印刷术由美因茨扩散到了德国其他的城市,接着传播到欧洲各国,成为欧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科学文教的繁荣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进程,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播活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3.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所传播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商家最终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在促销活动中,商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和产品的各种信息,吸引或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当商家传递的信

3、息成功说服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扩大了销量,促销就达到预期效果。第二章 传播学的诞生1. 谈一谈几位传播学奠基人的学术成就 (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者,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并发展了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内容分析,用它来研究自己生活的时代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宣传问题。拉斯韦尔对传播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理论上的建树,如在他的传播线性模式的研究基础上对传播学划分了五大研究领域,还有对传播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等。(2)库尔特勒温: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主要在群体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中贡献很大。而他对小型群体传播的研究对于正在形成的传播学领域有

4、着直接的影响。他认为,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收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个人所属的群体决定。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此外,勒温的“把关人”概念被传播学学者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3)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多具有的深远影响举世公认。他是优秀的方法论者,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所建树。他的学术研究跨越多个领域。他从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介入手,介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他在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方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者,对研究方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的途径,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他所建

5、立和领导的广播研究所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从事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4)卡尔霍夫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开创了美国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学术传统。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学领域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程度。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5)威尔伯施拉姆:美国著名传播学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被称为“传播学之父”。他作为“集大成者”,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归纳、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完善化。他从新闻的专业角

6、度,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术成果联系起来,从独特的视角考察传播学,并使传播学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是第一个拥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他一生先后组织创办了四家重要的传播学研究机构,不仅如此,他还是最在大学中开设传播学博士课程的学者,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施拉姆留下了众多著述。2.简述西方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特点。西方现代传播学可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实用主义为价值立场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人文思想为基本资源与立场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深刻影响,注重挖掘传播活

7、动的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十分明显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特点,所以被称作经验学派或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背景,主张对资本主义传播机制进行深刻的批判性研究和根本性、革命性的改造,代表着西方传播学中批判性思考的人文深度。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1.简述人类传播是如何进行的。这道题的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历来谈,不必局限于教材中的思路。举例:当你想把某个想法或意见传送给其他某个对象时,通过信源引发这一过程。再通过信源把想法或意图转变成一种感官可

8、以觉察的讯息,再通过媒介将其传递到接收者那里。接收者再将讯息转化为对接受着有最终意义的形式,再进行对讯息的反馈。2.请谈一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有何特殊贡献。首先,该模式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5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虽然客观存在,却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这一模式提出以后,不被人们觉察的传播现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其次,拉斯韦尔模式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伴随5W划分出的控制(传播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渠道(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个领域,使后来的传播学工作者能够分门别类地把研究推向纵深。3.请对比单向线性传

9、播模式与双向循环传播模式的特点。单向传播模式: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使得传播现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在单向性和直线性传播的过程当中,还纳入了外界影响的噪音,成功涉及了干扰因素。双向循环模式是对单向直线模式的改良和完善,它在单向直线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反馈概念,涉及了受众对于传播活动的反应,增加了互动性。且在之后的研究中认识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不对等地位以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不同,各个环境中噪音的存在。4.请总结传播过程中含有“反馈”这一要素的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茨

10、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5.请阐述“噪声”对整个传播过程产生的影响。在传播学中,噪声是指任何干扰讯息传递的东西。少量噪声有时不易被觉察,但是如果过多的话就会堵塞信息流通了。有三种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出现,即语义噪声、机械噪声、环境噪声。语义噪声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传受双方对不同的词或短语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这个短语,它可以是一个遭受感情挫折的男人的感叹,也可以是人们看到女人放弃追求美丽的权利时表达的遗憾;“你真厉害!”有可能是说你出类拔萃,也有可能是说你糟糕到了一无是处的地步。古文没有标点,需要读者自行判断句读,因此容易产生歧义。比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就可以理解成不

11、同的意思。机械噪声往往是由于传播渠道发生故障而产生的。当正在使用帮助传播的设备时,如果设备出了问题,这种噪声就产生了。此外,人们因使用机器导致讯息编码出现问题也可以视作一种机械噪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刷品的打印错误等都属于机械噪声。本 因,要重来械噪声环境噪声来自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比如电视的音量过大,以至于你听不清电话那一头正在与你交谈者的说话声。6.请对拉斯韦尔的“5W”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题思路,供参考。相同点:四者都是在拉斯韦尔最原始的传播模式上发展而来,探究受众、传播者、讯息、媒介、效

12、果五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考虑到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程度。不同点:拉斯韦尔的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众对于讯息的反应,但是并没有将其纳入模式之中,只是一种单向的直线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模式认识到了单向直线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双向循环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中他们将传播者与受众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赖利夫妇的模式将受众所生活的群体纳入了考量因素之中,认为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均受到初级群体的影响。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揭示了传播结构的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地分析。第四章 传

13、播学研究方法1. 抽样调查分为几种,每一种抽样调查的具体特征是什么。(1)简单随机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简单,误差分析较容易,但是需要样本容量较多,适用于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情况。(2)分层抽样这样的分层抽样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总体估计值的精度和抽样方案的效率,抽样的操作、管理比较方便。但是抽样框和误差分析较为复杂。(3)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样本比较集中,组织简单,但样本代表性差。(4)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是采取两个或多个连续阶段抽取样本的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对阶段抽样的单元是分级的,每个阶段的抽样单元在结构上也不同,多阶段抽样的样本分布集中,调查的组织复杂,总体估计值的计算复杂。(5)系统抽样这种方法

14、又称顺序抽样法,是从随机点开始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间隔(即“每隔第几”的方式)抽取样本。此法简单易行,抽样样本分布比较好,总体估计值容易计算。2. 内容分析法有什么特点?(1)内容分析是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2)内容分析是系统的分析。(3)内容分析是定量分析。3.个案研究有什么特点?1)特殊性(Particularistic):个案研究着重于一种特定的情况、事件、节目或现象,以研究现实问题。(2)描述性(Descriptive):个案研究的结果或最终结果是一份关于研究课题的描述性报告。(3)启发性(Heuristic):个案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被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新的意义,

15、虽然这种结论不能作为规律性结论。(4)渐进性(Progressive):个案研究是依据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并在检验大量资料中形成原理和普遍原则,许多研究在于发现新的联系,而不是证明存在的某种假设。第五章 传播学基本概念1. 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和功能提示一种思路,供参考。(1)事实性,信息依附于事实。如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大量新闻资讯,都是先有事件发生,然后才有报道。(2)传递性,信息是运动的。如古代的烽火狼烟、飞鸽传鸟等,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3)时效性,信息的功效是有一定期限的。如灾害预警、天气预报。2. 举例说明符号的特征提示一种思路,供参考。(1)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

16、个方面,索绪尔把符号的形式称为“能指”,把符号的意义称为“所指”。形式是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如文字、图表等;意义是人赋予的。比如,“水”这个词,文字或口语的表现是“能指”;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水”的意义在海伦手掌上流动的液体即为“所指”。(2)在社会生活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是这种关系一经确立,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接受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不能被任意改变了。20世纪的前半期我国在汉字的书写上采用统一的繁体字,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推行了简化字。汉字改革实际上是对汉字符号体系中的

17、能指进行了部分修改,港台等地区继续沿用繁体字符号系统,这样就导致在汉字的阅读和书写中出现了一些交流上的障碍。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是具有规定性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者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同志”一词长期以来是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的一种称谓,今天这个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意思,即指同性恋人群。3.请举出你所知的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的例子。提示一种思路,供参考。竖起大拇指/点赞手势,原先是二战期间战斗机飞行员与基地表达“可以出发”的意思,后来被引申为“做得好”之意。也被背包客们用来做“搭便车”手势。但在南美洲、西非国家,这并不是一个文明的手势,在伊朗、伊拉克、阿

18、富汗等中东国家,这手势代表着对人的不尊敬甚至辱骂。4.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这道题的出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并对其进行思考。这一过程十分重要,习题没有标准答案,这里只提供一个学生的答案,供参考。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第六章 人

19、际传播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认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技巧。这答题的出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并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传播的一些规律。这里只提供一种答题思路。根据几种人际传播技巧言辞、身体、时间、空间、倾听作答即可,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如:我认为非语言传播的作用很重要。在参加演讲比赛时,我选择了正式的服装,不断练习与观众的目光接触,控制面部表情使之随着演讲的内容而变化,最终向他人传递出自信的神态,有助于观点的表达。2.如何在人际传播中实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请复习后,结合人际传播功能与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点作答。首先,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可以实现自我认知,掌握自己的生

20、理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其次,也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接触、交流来认知自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和与他人的关系的特点。同时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对他人的认知。除此之外,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等等方式来形成自我的概念。具体方法可以使用恰当的人际传播技巧言辞、身体、时间、空间、倾听等。3.请回想自己是否曾经被第一印象困扰过。从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展开即可。如:由于第一次参加某重要活动时缺少经验,没有选择合适的服装,被人误以为粗心、无礼貌等等。4.什么是“镜中我”?“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即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

21、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库利将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 在人际传播中,人们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交流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5.请结合现实,谈一谈如何使自己变得“有人缘”。结合人际传播的技巧的相关知识作答,可从语言、非语言、倾听等方面思考。如:在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避免侮辱性词语,不要随便给别人起外号。与人相处时学会通过保持较小的距离来增加亲和力。倾听别人的心里话,主动倾听,给出安慰或意见6.请分析听、说、看如何有机结合。在倾听时选择主动倾听,

22、记住并观察别人的想法和态度,给出反馈。说话时注意措辞,根据别人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谈话,同时听取别人的想法。观看时注意结合语言、动作理解所传递信息的具体含义。总之,注意传播技巧的定义和原则:控制、适应、合作。第七章 组织传播1.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传播活动有一定规模 围绕知识点简要举例分析进行论述即可。2.简述组织传播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1)古典管理学派:机械隐喻。强调专业化的重要性:员工有各自的专业分工。标准化和可替代性:保证即使员工离职,也能迅速找到替代者高度的可预测性:组

23、织运作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标准。(2)人际关系学派:家庭隐喻。突出组织运作中的各种关系,组织事各种关系的综合,改善人际关系可以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3)人力资源学派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肯定个人劳动是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的思想和观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体力的贡献者。3.请分析古典管理学派与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区别。古典管理学派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以20世纪初的组织为思考对象。人际关系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是对于“古典管理学派”的反思。古典管理学派将组织视为机械,强调以管理为导向,以生产为中心。传播仅仅是一个工具,用以传递命令并获得服从

24、。人际关系学派将组织视为家庭,强调组织中的社会关系,注重人的需求与特点。4.想一想你自己适合在什么样的组织中工作。这是道个性化作答题,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结合自身特点阐述即可。5.思考社会中组织传播与个人领导风格之间的关系。组织具有阶层或等级制,因此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效果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领导风格。如果坚持坚持“专制式”领导,那很有可能采取古典管理学派的方法,以告知为主,重视垂直的传播关系。如果坚持“理想式”领导,则会关注员工本身,尽量满足员工作为“社会性质的人”的需求。采取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些方式。第八章 大众传播1.为什么会有大众传播这一活动的出现?这道题视野开阔,引导

25、学生全面地思考复杂的社会问题。以下思路供参考。社会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技术基础:近代报纸诞生,人类所传播的信息开始采用大规模复制技术,扩大了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向人类传送着形形色色的信息。现实需要: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信息,传递给受众。2.杰诺维茨对大众传播下了怎样的定义?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向数量众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内容。3.郭庆光对大众传播下了怎样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

26、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征?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5.赖特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怎样的阐述?环境监视功能、解释和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6.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是怎样阐述“麻醉作用”的?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7、,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行为的代替物。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互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大众传媒负面的麻醉功能表现在人们沉醉于大众传播所提供的大量娱乐节目中,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大众传媒因所受的制约和限制,往往呈现表层化的信息,致使真相难以寻求。大众传媒揭露了耸人听闻的事件,却往往不去探求深层原因和解决办法第九章 受众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

28、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2)作为市场主体的受众,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信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消费者的集合体。(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符号的释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也是传受活动中的权利主体。他们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付费获得媒体的产品,有权要求媒体及传播者提供所承诺的服务。2.受众有哪些权利?多重的身份和角色,使得受众拥有多项基本权利,其中最被广泛提及的三种权利是:传播权、知情权和接近权。3.联系现状,谈谈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维护合法权利的状况,以及你对改进的意

29、见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传媒现象以及受众的生存现状与困惑,进行思考。4.简述近年来受众群体分化的原因和现状。本答案提供了一种思路,供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分化。而且,在当代中国,阶层分化越来越表现为职业的分化。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化加深,作为受众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兴趣点则趋向减少。因此,社会成员作为特定的传媒的受众,出现分化现象是必然的结果。不同的媒介只能满足不同的受众。5.简述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的主要观点有何差异

30、。个人差异论认为,遗传以及后天的环境和学习等因素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并在心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需求、信仰、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接受传播尤其是接受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个人差异论注意到了人的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从而否定了早期心理学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并为推翻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靶子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分类论认为,人们可以按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一社会类别的人在选择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所以他们接受传播后会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反应;不同

31、社会类别的人则在选择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他们接受传播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坎特里尔在对广播剧国际战争的调查中,实际上就已经注意到根据受教育程度划分的不同社会类别的人对这个广播剧的不同反应。社会关系论认为,人们一旦加入某个组织,无论是政党、工会等正式组织还是联谊会、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就与这个组织的其他成员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选择,而且会对他们接受传播后的反应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两级传播论”注意到了人际传播与受众反应的关系,那么“社会关系论”则注意到了组织传播与受众反应的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认为研究

32、受众反应的形成原因不能仅仅着眼于大众传播,换言之,大众传播的效果会受到其他传播的影响。文化规范论认为,由于大众传播具有“设置议程”的功能,所以传播媒介长期倡导或反对某种观念,实际上就为社会树立了一种文化规范。人们一旦认同这种文化规范,就会以这种规范作为评判和取舍传播内容的标准。因此,人们接受传播后出现的反应会受到传播媒介树立的文化规范的影响。文化规范论不仅注意到了传播媒介具有树立文化规范的功能以及这种规范对人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传播内容对人们累积性的影响,因为所谓文化规范的树立和人们对这种规范的认同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1.简述“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33、。传播学关于“控制”分析的学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席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供的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世界上先后出现的大众传播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及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他们分别以四种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理论为基础。集权主义理论:它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属于一种绝对控制的传播体制和观念。报刊是国家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统治者和专制国家的利益;大众媒介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评政府或在任官僚,也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大众媒介必须统一步调,推介和支持现任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自由主义理论:

34、这种理论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物,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观念公开的市场”和“自行调节的过程”的自由观念。主要思想是:报刊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恶意人身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播自由。自由主义理论至今仍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传播体制的理论基础,它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传播领域的反映。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理论,因而有人也称它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在“自由伴随着义务”的理论前提下,对新闻自由重新做了解释,认为传播活动一方面应该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另一方面,传播者应该对

35、社会负责,对接受传播内容的公众负责。传播机构、传播者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传播的内容应对社会有利,不应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言论自由是有条件的,它的性质是在言论自由权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言论自由以人对其思想负有义务为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负担起这个良心义务,反而运用言论自由去煽动仇恨、诽谤、说谎,故意用言论自由来玷污真理,那么他就没有要求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责任理论建立在积极的自由基础上,在它的指导下,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六项职能。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也称作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它针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业做出了理论概括,认为苏联的新闻制度是集权主义的表现形式,传播媒介是执政党手中的工具,目的是

36、巩固苏维埃制度,其特点是:(1)媒介全部归国家所有;(2)媒介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其职能在于宣传和鼓动;(3)党和政府控制传播活动;(4)强调责任重于自由;(5)为了控制思想,禁止外国媒介在国内流通。2.传媒的社会控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政治控制、经济控制、文化控制、受众控制、技术控制等方面。2.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对传媒行业的道德自律有怎样的影响?本题视角开阔,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理论的现实意义。4.请结合网络、博客、有声报纸等,思考新媒体的出现和旧媒体的改变给社会带来了哪些益处?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本章的相关理论进行思考,本题无标准答案。5.在网络传播的今天,传统的大

37、众传媒的控制模式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应当如何应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本章的相关理论进行思考,本题无标准答案。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媒介1. 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观点。(1) 媒介是人的延伸:作为媒介的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2) 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3) “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根据其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度分为“热媒介”与“冷媒介”。(4) 地球村: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与听觉的畛域,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变成了一个村庄。2. 当今传播体系中

38、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主要包括报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介。3. 报刊媒介与电视媒介相比,各自的优势在于何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仅供参考。报刊媒介:(1)信息易保存。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便于人们以后查阅。(2)受众的选择性大。阅读哪一部分内容、读报的方式可由读者自己选择。(3)权威性。总体而言,公众对报纸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可度较高。(4)解析性。现代报纸向解释、分析的方向发展,力图以其理性、思辨之长,同电子媒介的形象性优势相抗衡。电视:(1)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2)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广泛。(3)使用便利。电视是一次投资、长期消

39、费的媒介,它在使用上比其他媒介方便。(4)家庭媒介。家庭是电视的收看环境,通过一起收看节目可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1. 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肖与麦库姆斯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在认知层面的效果。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是大众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

40、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2. 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公众的舆论引导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实际举例加以说明。以下答题角度供参考。大众传媒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同时无论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媒介,实际上都会以各种方式强调自己的立场,影响大众,形成舆论。我国的大众传媒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舆论导向”决非仅是“议程设置”。3. 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简述受众在使用大众媒介时的基本动机。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性格、兴趣

41、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4.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42、,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乃至流行或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造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

43、非合理过程的产物。5. 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哪些社会学科研究存在着交叉?请举例加以说明。此题无标准答案,答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6.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一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者格伯纳等进行了实证考察。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

44、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所以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系列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7. 培养理论如何揭示出媒介的巨大效果?在

45、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常不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同时,这些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摇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项“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8. 你怎样认识现代信息社会中存在的知识沟问题?以下内容只提供了一种视角,供参考。网络信息表面是方便知识获取,但是明显是加深了社

46、会层级鸿沟,实际上是加大了很多人获取的难度。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第十三章 跨文化传播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文化的要素有哪些?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或送及其产品

47、。文化的要素有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体系、物质产品等。2.什么是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3.简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1)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