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红楼春趣学情分析文中的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而且在不了解背景的前提下,理解更为不易。因此,在教学中药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了解描写的场景,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屉、嫣”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教学重难点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3-5遍。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3.写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在读一读。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
2、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说的是什么呢?(学生答:风筝。)不错,就是风筝。放风筝历史悠久,是一项人人都喜爱的娱乐活动。大观园中的众人也对放风筝充满了兴趣。看,他们急匆匆地拿来各自的风筝,正准备放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的红楼春趣,感受放风筝的乐趣。(板书:红楼春趣)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二、检查预习。1.指名介绍作者曹雪芹。2.检测字词。窗屉子 嫣 忌讳 晦气 高墩 薛宝钗 晴雯 袭姑娘 垫着 豁喇喇(1)指名读词 (2)齐读词语。(3)当堂检测优化设计看拼音写生字。三、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题下的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大致读懂课文,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2.回顾本单元前几课学习的“大致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1.运用多种方法猜读。2.借助资料或者影视作品帮助读懂。3.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4.学生交流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读“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的意思。预设:这里说的是准备好放风筝的工具。(2)提问:“放晦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明白“放晦气”就是指放走坏运气。(3)追问:“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这些词语是指放风筝的工具,提示学生不用反复琢磨。(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
4、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文中的“紫鹃”“袭姑娘”“晴雯姑娘”等都是贾府的丫鬟。4.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预设:课文写了宝玉和众姐妹因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放风筝。小丫头们拿出了各种放风筝的工具。宝琴放了个大蝙蝠风筝;宝钗放了个一连七个大雁风筝;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他又急又恼;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她的病根儿都带走。最后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四、 .小组交流。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宝玉的相关语句,在小组内说说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小组
5、交流。预设:(1)宝玉在拾到嫣红姑娘的风筝时,立刻吩咐人拿下来给她送去,可见他心肠很好。(2)宝玉的大鱼风筝自己还没放一回,就被晴雯姑娘放走了,螃蟹风筝又被袭姑娘给了三爷,他却不气恼,可见他并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3)看到美人儿风筝做得精致,马上就高兴起来,可放了半天还是放不起来,被众人一笑,又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五、展示交流、点评。六、当堂检测“阅读链接”,进一步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感受文化的传承。1.自主阅读“阅读链接”,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预设: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看风筝的感受以及旧时北平春天放风筝的盛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旧时北平放风筝的盛况。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红楼梦原著比电视剧更加精彩,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当堂训练1、 优化设计第一题。2、 课后阅读链接课后作业必做:1、优化设计。选做:1、阅读原著红楼梦摘抄文中喜欢的句子,并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