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林-巴利综合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 刘楠 教授 概 述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 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以 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 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 病。 流行病学 年发病率为年发病率为0.61.9/10万人,男性略高于万人,男性略高于 女性,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女性,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 美国的发病高峰在美国的发病高峰在5074岁,发病年龄有岁,发病年龄有 双峰现象(双峰现象(1625岁和岁和4560岁),欧洲岁),欧洲 国家发病趋势与之相似。国家发病趋势与之相似。 我国以儿
2、童和青壮年多见。我国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国外曾报道有丛集发病的情况。国外曾报道有丛集发病的情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患者病前有非特异性病毒感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患者病前有非特异性病毒感 染或疫苗接种史,以染或疫苗接种史,以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最为多见,其他最为多见,其他 如巨细胞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体等也可引起病毒、肺炎支原体等也可引起 发病。发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模拟机制:病原体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模拟机制:病原体 某些组分与周围神经组分相似,机体免疫系统发某些组分与周围神经组分相似,机体免疫系统发 生错误的识别,产生自身免疫性生
3、错误的识别,产生自身免疫性T细胞和自身抗细胞和自身抗 体,并针对周围神经组分发生免疫应答,引起周体,并针对周围神经组分发生免疫应答,引起周 围神经髓鞘脱失。围神经髓鞘脱失。 临床分类 Griffin等根据等根据GBS的临床、病理及电生理表现分类的临床、病理及电生理表现分类 (1996年)年) (1)经典格林巴利综合征:经典格林巴利综合征:即急性炎症性脱髄鞘性即急性炎症性脱髄鞘性 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AIDP) (2)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AMAN) (3)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 (AMSAN) (4)Fisher综合症:综合症:表现
4、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表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 射消失三联征,被认为是射消失三联征,被认为是GBS的变异型的变异型 (5)不能分类的不能分类的GBS:包括“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包括“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和复发型和复发型GBS等变异型等变异型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河北省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且 病因不明。李春岩教授(中国唯一的神经内科学 院士)带领科研组,对该疾病进行了病因学、病 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系列研 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该病病因学、病理 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报 道并命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新亚型“急性运动性 轴索型神经病(AMAN)”;首次在
5、国内格林-巴利 综合征患者体内分离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在国际 上首先利用空肠弯曲菌成功制成格林-巴利综合征 动物模型,证实了空肠弯曲菌是急性运动性轴索 型神经病的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可追溯到病前多数患者可追溯到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 状或有疫苗接种史。状或有疫苗接种史。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12天内加重天内加重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 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瘫痪可始于下肢、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瘫痪可始于下肢、 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下肢常较早出现,可自肢体近端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下肢常较早出
6、现,可自肢体近端 或远端开始,多于数日至或远端开始,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肢体呈迟缓性周达到高峰;肢体呈迟缓性 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发病第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发病第1周克仅有踝反射消周克仅有踝反射消 失;失; Landry上升性麻痹:对称性肢体无力上升性麻痹:对称性肢体无力1014天内从下天内从下 肢上升到躯干、上肢或累及脑神经。肢上升到躯干、上肢或累及脑神经。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 1.发病时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和烧发病时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和烧 灼感等,先于瘫痪或与之同时出现;灼感等,先于瘫痪或与之同时出现; 2.感觉缺失呈手套短袜样分布,较少见;感觉缺失呈手套短袜样
7、分布,较少见; 3.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更少见;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更少见; 4.肌肉痛,约肌肉痛,约30患者可出现;患者可出现; 5.可始终无感觉异常,也可有可始终无感觉异常,也可有Kernig征和征和 Lasegue征等神经根刺激症状。征等神经根刺激症状。 部分患者以脑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以脑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 1.双侧周围性面瘫常见,尤其在成人;双侧周围性面瘫常见,尤其在成人; 2.其次为延髓麻痹,以儿童较为多见。其次为延髓麻痹,以儿童较为多见。 3.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三叉神经的麻痹,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三叉神经的麻痹, 偶可见视乳头水肿。偶可见视乳头水肿。 自主
8、神经症状:自主神经症状: 1.可有出汗增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可有出汗增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 障碍;障碍; 2.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和暂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和暂 时性尿潴留,见于严重病例;时性尿潴留,见于严重病例; 辅助检查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蛋白含量 增高而细胞数不高,在第三周最明显。增高而细胞数不高,在第三周最明显。 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 见于严重病例,以窦性心动见于严重病例,以窦性心动 过速和过速和T波改变最常见,如波改变最常见,如T波低平。波低平。QRS 波电压增高,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波电压
9、增高,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 常导致。常导致。 电诊断检查电诊断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腓肠神经活检腓肠神经活检 可作为诊断参考可作为诊断参考 诊断要点 病前1-4周有感染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 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 可有脑神经损害;可有脑神经损害;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电生理改变:(电生理改变:(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 NCV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1) 急性脊髓灰质炎急性脊髓灰质炎 A 起病时多有发热;起病时多有发热; B 肌肉瘫痪多为节段性,可不对称;肌
10、肉瘫痪多为节段性,可不对称; C 无感觉障碍及脑神经受累;无感觉障碍及脑神经受累; D 脑脊液蛋白及细胞均可增多,注意病后脑脊液蛋白及细胞均可增多,注意病后 3周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周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低钾周期性麻痹 A 周期性发作周期性发作 B 无感觉障碍无感觉障碍 C 不累及颅神经不累及颅神经 D 脑脊液正常脑脊液正常 E 发作时血钾偏低,或低钾心电图表现发作时血钾偏低,或低钾心电图表现 F 补钾后症状迅速缓解补钾后症状迅速缓解 (3)急性重症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急性重症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A 四肢迟缓性瘫痪但一般起病较慢;四肢迟缓性瘫痪但一般起病较慢; B 症状有波动,多晨轻暮
11、重症状有波动,多晨轻暮重 C 疲劳试验及腾喜龙试验阳性疲劳试验及腾喜龙试验阳性 D 脑脊液正常脑脊液正常 E 常合并胸腺瘤常合并胸腺瘤 (4) 急性脊髓炎 A 发热等前驱症状 B 截瘫 C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D 括约肌功能障碍 E 脑脊液蛋白、细胞稍高或正常 治疗 病因治疗 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病因治疗 GBS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异 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理学发现约 75%的病人存在周围神经脱髓鞘,血管周 围淋巴细胞浸润,为最常见的形式;一些 病例表现为轴索周围巨噬细胞炎性反应, 揭示对轴索抗原的免疫攻击。当前尚不能 做到病因治疗。 支持治疗(一) 呼吸道管理: 呼吸肌麻
12、痹是GBS的主要危险,须密切 监控自主呼吸。 当患者出现疲乏、心动过速、呼吸运动异常 (吸气时腹部外突),提示肺活量 2025ml/kg,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出现缺 氧症状,血气分析提示动脉氧分压70mmHg, 应及早机械通气。 首先气管插管,7d以上无好转行气管切开。 支持治疗(二) 预防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和脓毒血症; 预防褥疮;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的肺栓塞; 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挛缩,用夹 板防止足下垂畸形; 不能吞咽的应尽早鼻饲,进食时和进食 后30分钟取坐位,以免误入气管窒息; 药物治疗 目的: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清除致病因子 的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再生 血浆交换
13、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脑脊液滤过 皮质类固醇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空肠弯曲菌感染者) 血浆交换(一) 原理: 血浆交换过程中一些体液因素如抗体、免疫复合物、补体、 其他炎性介质等被机械清除。 方法: 每次交换血浆量按40mlkg体重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 血容量复原主要靠5白蛋白,可减少使用血浆的并发症。 轻度、中度和重度病人每周应分别做2次、4次和6次。血 浆交换液:应用白蛋白+晶体与胶体液交替优于使用新鲜 冰冻血浆(有效性相似,但易于疾病传播) 血浆交换(二) 疗效: 临床试验表明,接受血浆交换的病人获得 良好的疗效,且不受年龄影响。发病7d内 接受血浆交换将更有效,发病30天接受血 浆交
14、换仍将受益。 禁忌证: 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 系统疾病。 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 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IVIG与血浆交换同样有效,各自 单一治疗与二者联合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 目前的临床试验使用剂量为400mg/kg 5d,但尚无随机 对照试验比较不同剂量IVIG的疗效差异。 IVIG的副作用(5%),常见为:低热、寒战、肌痛、皮疹、 过敏反应、无菌性脑膜炎等。尤应注意严重并发症:急性 肾衰。其发生机制认为是造成肾小管高容量负荷,发生 ATN,尤其对患有其他导致肾功能不全疾病的病人。为避 免少见的IgA缺乏病人发生过敏反应,使用IVIG前应做IgA 定量检测 1993年
15、美国报道2例使用IVIG过程中发生急性肾衰的病例 病例1经过透析后肌酐正常,以后每隔3周接受0.5g/kg IVIG 治疗,输注速度50ml/hr,无不良反应发生。 病例1 病例2 主要诊断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合并症 糖尿病 双肾动脉狭窄 IVIG治疗前肌酐水 平(mg/dL) 1.6 1.6 IVIG剂量 1g/kg 3d 0.4g/kg 6d 输注速度 150ml/hr 150ml/hr IVIG治疗后肌酐水 平(mg/dL) 8.7 5.5 急救措施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脑脊液滤过(一) 在GBS病人的血清及脑脊液中发现许多炎 性介质水平升高,如:TNF- 、I
16、L-6、抗 神经节苷脂抗体,补体激活产物C3a C5a, 五肽(Gln-Tyr-Asn-Ala-Asp,关闭钠通道等, 它们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造成神经损害。 通过脑脊液滤过机械清除这些致病因子, 应当理论上有效。 脑脊液滤过(二) 2001年,Wollinsky等通过对37例GBS临床 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脑脊液滤过与血浆置 换的疗效相当,且并发症少于血浆置。 脑脊液滤过与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应 用可能作为新的、更为有效、更具前景的 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皮质类固醇激素(一) GB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急性炎性多神经根病, 理论上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可抑制 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害。 动物研究表
17、明:激素可改善GBS动物模型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神经功能。 皮质类固醇激素(二) 近20年临床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 疗GBS无有效证据,且易导致不良反应。 迄今为止最大的甲基泼尼松龙随机对照研 究(GullainBarre Study Steroid Trial Group 1993)包括242例入组GBS病人, 发病15日内随机接受甲基泼尼松龙500mg ivgtt qd5d(124例),或安慰剂(118例) 相比,两组间功能改善无差异。 为什么激素对于治疗GBS无效? 激素干扰巨噬细胞功能,阻碍髓鞘降解产物 的清除,而髓鞘降解产物的清除是髓鞘再生 的先决条件(Griffin,1990) 直接抑制雪旺细胞增生,影响髓鞘再生 (Hughes,1990) 阻碍Ts细胞产生,Ts细胞可以控制免疫反 应,允许髓鞘再生(Hughes,1990)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进行被动或主动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 按摩、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康复治疗应及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