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李慧玲主讲人:李慧玲第八章第八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开发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课程管理的模式;课程管理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概述n二、课程管理模式二、课程管理模式n三、校本课程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概述(一)课程管理含义(一)课程管理含义狭义:狭义:是指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措施”,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
2、程。广义:广义:是包括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和学校在内学校在内的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组织与控制。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本章从广义上理解课程管理:1.课程是分级管理的;课程是分级管理的;2.课程管理涉及多个主体;课程管理涉及多个主体;3.课程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课程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4.课程管理是全面的。课程管理是全面的。(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2.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
3、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3.课程管理能以课程管理能以“软软”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入(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 1.1949年到年到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中央中央统一课程管理(统一课程管理(前苏联影响前苏联影响)2.80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二级课程管理 3.90年代中后期至今: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央、地方、学校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
4、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得成效。得成效。二、课程管理模式二、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及特点含义: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含义: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的课
5、程评价标准等。强调课程的强调课程的同一性同一性和和统一性统一性。特点:三点特点:三点 P177 2.优点和不足优点和不足 优优 点点(1)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质量;(2)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3)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认同感;(4)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此外,还具有提高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课此外,还具有提高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效率,保证教育的投入及投入的专项程改革的效率,保证教
6、育的投入及投入的专项专用等。专用等。不不 足足(1)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悬殊)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悬殊差异;差异;(2)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极性;(3)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科学化的进程;(4)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能。3.实例分析(了解)实例分析(了解)P179 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世界上比较典
7、型的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模式的是模式的是法国、俄罗斯法国、俄罗斯及改革前的及改革前的中国中国。(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及特点含义: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含义: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展为本。特点:三点特点:三点P180 课程管理主体是地方和学校;考试;教材课程管理主体是地方和学校;考试;教材 2.优点与不足优点与不足 优点:优点:(1)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实)课程与地方经
8、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教育服务功能;现教育服务功能;(2)管理权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管理权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创造性;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创造性;(3)有利于促进地方课程运行高速高效,促进整)有利于促进地方课程运行高速高效,促进整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运行;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运行;(4)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5)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不足:不足:(1)全国范围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整)全国范围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2)
9、很难进行总体上和及时准确把握整体课程)很难进行总体上和及时准确把握整体课程系统的运行信息,不利于国家对教育宏观统一系统的运行信息,不利于国家对教育宏观统一调控和管理;调控和管理;(3)长时间采用此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长时间采用此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形成无政府状态,造成教育的混乱,不失控,形成无政府状态,造成教育的混乱,不利于教育长期的稳定发展。利于教育长期的稳定发展。3.实例分析(了解)实例分析(了解)P181 美国典型美国典型(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1.含义及特点含义及特点含义:含义:是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是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
10、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特点:特点: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2.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日本的课程管理模式“板块模式板块模式”特点:特点:(1)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计)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三者分开制定;划三者分开制定;(2)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板块式的,)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板块式的,分别设置许多不同的可以组合的课程
11、群;分别设置许多不同的可以组合的课程群;(3)教科书采用审查制和选择制。)教科书采用审查制和选择制。3.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瑞典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目标以目标结果为中心结果为中心”蛋糕式蛋糕式特点:特点:议会和政府只是以更少的规章和更明确议会和政府只是以更少的规章和更明确的目标制定出的目标制定出“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成果管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成果管理理”的总原则、总框架,即只是通过制定基本的总原则、总框架,即只是通过制定基本框架、指导方针来控制课程事务。框架、指导方针来控制课程事务。总之,世界各国趋向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总之,世界各国趋向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四)
12、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1.民主化趋势民主化趋势对人及人本身发展的关心对人及人本身发展的关心(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2)管理的参与主体:参与人员、队伍广泛)管理的参与主体:参与人员、队伍广泛(3)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程选择权扩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程选择权扩大 2.规范化趋势规范化趋势(1)法制化: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等形式规范)法制化: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等形式规范(2)机构专门化:专门课程管理机构)机构专门化:专门课程管理机构 3.多元化趋势多元化趋势 参与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参与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多元化。4.弹性化趋势弹
13、性化趋势 各国的课程管理越来越充分考虑地方与学生的各国的课程管理越来越充分考虑地方与学生的 个性差异,遵循针对性原则。个性差异,遵循针对性原则。表现在:针对地区、学校、学生等。表现在:针对地区、学校、学生等。5.整合化趋势整合化趋势 (1)课程管理实践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课程管理实践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策略与手段的协调与配合与系统整合;种策略与手段的协调与配合与系统整合;(2)对课程管理研究的整合,包括课程管理理)对课程管理研究的整合,包括课程管理理论的科际整合研究、对课程管理实践的整合的研论的科际整合研究、对课程管理实践的整合的研究;究;(3)课程管理实践与课程管理研究相整合。)
14、课程管理实践与课程管理研究相整合。三、校本课程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内涵(内涵(SBCD)来源:对来源:对5060年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反思。年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反思。发展:发展:20世纪世纪607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代表人:菲吕马克代表人:菲吕马克 正式提出校本课程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各种见解:强调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各种见解:强调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以结合学校内外人士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以结合学校内外人士参与;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学校情景变革等。参与;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学校情景变革
15、等。基本内涵:基本内涵:(1)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的转变;的转变;(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参与)(2)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在学)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在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教师参与、满足学生需要、课程资源利用。强调教师参与、满足学生需要、课程资源利用。(3)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课程资源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权力的重新分配。课程决策权、课程资源课程决策权、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学校根据
16、本校的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采用选择、改编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各种专业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体现教育的服务性;目标:目标:本学校和本地区实际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本学校和本地区实际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2)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纵向:纵向:学校与中央、地方及其他课程开发机构交流;学校与中央、地方及其他课程开发机构交流;横向:横向:教
17、师、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开发。教师、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开发。(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开发权力交给教师课程开发权力交给教师 过程:过程:“开发开发实施实施观察观察反思反思再开发再开发”(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的优势:如统一的教育质量等;国家课程的优势:如统一的教育质量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质量、水平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质量、水平等;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两者之间相互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求教师转变角
18、色。被动课程被动课程接受者、实施者接受者、实施者 新课程的新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参与者、开发者 3.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代表国家和社会(教育行政工作者:代表国家和社会(方向和政策方向和政策)课程专家:提供咨询或技术指导课程专家:提供咨询或技术指导学校的教师: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学校的教师: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学生: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的主体家长:意见反馈家长:意见反馈社区:提供设施、场地、经费等资源支持社区:提供设施、场地、经费等资源支持(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参与者因素参与者因素(1)教师)教师关键性因素关键性因素第一
19、,第一,态度态度观念性的作用,决定教师对校本观念性的作用,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第二,熟练的课程第二,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开发技术直接影响教师参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具有第三,具有精诚合作精诚合作的精神;的精神;第四,第四,行动研究素养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的深度和广度。(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 途途 径: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管理方式分层管理、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分层管理、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控控制与
20、制约;制与制约;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管理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管理 支持、鼓励、支持、鼓励、指导与帮助。指导与帮助。(3)学生及家长)学生及家长学生:兴趣和需求;学生:兴趣和需求;家长:接受、认同、支持。家长:接受、认同、支持。(4)课程专家)课程专家 角色转变:角色转变: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主导主导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1)物理环境)物理环境中央:教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中央:教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教育投入(区域特点和优势)地方:教育投入(区域特点和优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硬件设施建设(2)软性环境)软性环境A.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
21、;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B.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C.学校管理特色;学校管理特色;D.学校领导个人作用。学校领导个人作用。(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的有效保证;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会 动员;动员;校长、教育机构、家长、社区等。校长、教育机构、家长、社区等。如上海大同中学如上海大同中学 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
22、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教师(1)职前培养体系:各级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体)职前培养体系:各级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系改革;(2)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学历和非提高学历的)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学历和非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3)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机会与工作,)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机会与工作,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课程专业素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课程专业素养,增强教师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养,增强教师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参与、指导、咨询参与、指导、咨询 需要培养需要培养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加大基
23、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中央的经费投入起决定作用中央的经费投入起决定作用(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完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五)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分析(自学)1.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2.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第九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章重点本章
24、重点:教学过程及特点;教学过程及特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极其应用。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极其应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概述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动力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动力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认识(1)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认识说 认识论: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认识论: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
25、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2)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是促进学生发展。(3)教学过程多本质说
26、)教学过程多本质说教学过程多维度:如认识论、心理学、生理教学过程多维度:如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论理学和经济学等。学、论理学和经济学等。(4)教学过程实践说)教学过程实践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教师和教学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教师: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教师: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社会化社会化 2.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对教学过程本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过程的统一。(1)认识过程:掌握
27、知识不等于有了认识)认识过程:掌握知识不等于有了认识能力;能力;(2)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3)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过程:语言和非语言,强调教学交往内容的全面性。交往内容的全面性。新课程强调教学交往,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交往,教师角色转变:课程计划执行者课程计划执行者建构者建构者;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学生发展的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者;“法官法官”学生发展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二)教学过程的功能(二)教学过程的功能1.探索知识探索知识2.形成技能形成技能3.培养智
28、能(培养智能(智慧和能力智慧和能力)4.发展情感与态度发展情感与态度(三)教学过程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双边性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 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2.认知性认知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识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组织,提程。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组织,提高认识活动效率;目的不仅是为认识结果,为高认识活动效率;目的不仅是为认识结果,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3.实践
29、性实践性 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代表性观点:“三要素说三要素说”、“七要素说七要素说”“三要素说三要素说”:田慧生、李如密即:田慧生、李如密即 三个构成要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构成要素(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骨架骨架”影响要素(影响要素(方法、目的、环境方法、目的、环境)“血肉血肉”倾向: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倾向: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
30、系1.三个三个“中心说中心说”(1)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说(2)教材中心说)教材中心说(3)学生中心说)学生中心说 2.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项的即师生这一关系是双项的即“师师生生”。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由“我我他他”、“命令命令”、“抽象抽象”、“单纯传授知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转变为“我我你你”、“对话对话”、“具体具体”、“交往交往”。总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看待教学过程。总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看待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一)教学过程的矛盾(一)教学过程的矛
31、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二)教学过程的动力及其特征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外部动力: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外部动力: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2.教学动力特征教学动力特征(1)方向性)方向性(2)动态性)动态性(3)转化性)转化性(4)强度性)强度性(
32、5)多样性)多样性(6)差异性)差异性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一)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1.前苏联凯洛夫:五个程序前苏联凯洛夫:五个程序2.美国布卢姆:三个阶段美国布卢姆:三个阶段3.前苏联巴班斯基:六个环节前苏联巴班斯基:六个环节4.我国胡克英:七个阶段我国胡克英:七个阶段5.卢仲衡:四个阶段(自学辅导)卢仲衡:四个阶段(自学辅导)(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阶段心理准备阶段 “不偾不启,不悱不发。不偾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学生学生心理上准备心理上准备 教师教师创设教学的氛围
33、创设教学的氛围2.感知知识阶段感知知识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1)直接途径:教学参观、观察实验等;)直接途径:教学参观、观察实验等;(2)间接途径:图片、文字等教具;)间接途径:图片、文字等教具;3.理解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感性(感性理性)理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论语为为政政教学中心任务教学中心任务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科学性)形成概念(科学性)宗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促进宗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促进学
34、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4.巩固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巩固知识的主要方法:复习和练习巩固知识的主要方法:复习和练习 5.运用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 用实践检验知识用实践检验知识反复练习活动;反复练习活动;活动形式:实际操作、参加劳动、解答习题等;活动形式:实际操作、参加劳动、解答习题等;练习注意:数量和质量;练习注意:数量和质量;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检查检查反馈反馈改进改进 获得反馈信息形式:获得反馈信息形式:(1)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2)通过提问;)通过提问;(3)通过检
35、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过程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的原则(二)教学过程的原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1)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经济有效,节约时书本知识,经济有效,节约时间;间;(2)直接经验)直接经验联系实际,形象直观,便于理联系实际,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解。总之,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作总之,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知识的的重
36、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为学习知识的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如,物理实验;社会调查等。如,物理实验;社会调查等。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 反映的主观条件。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3.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
37、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礼记礼记学记学记(1)教师的教:教师作为专职人员,知识和经验)教师的教:教师作为专职人员,知识和经验相对丰富,熟悉教学过程和课程知识体系,引相对丰富,熟悉教学过程和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教师角色转换: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角色转换: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2)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辨证统总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
38、、辨证统一,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一,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具有阶级性;(2)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3)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积淀。)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积淀。(二)教学过程的原则(六点)(二)教学过程的原则(六点)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主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主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39、问题的能力。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2)针对具体学科内容,恰当联系实际;)针对具体学科内容,恰当联系实际;(3)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4)适应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发乡土)适应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发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教学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
40、史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教学内容正确 思想性:教学内容包含和浸透思想教育思想性:教学内容包含和浸透思想教育 (1)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坚持两者结合;)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坚持两者结合;(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1)传授知识
41、的量满足基本要求,知识结构合理;)传授知识的量满足基本要求,知识结构合理;(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以有效的方式运)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以有效的方式运 用知识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用知识以发展学生的能力;(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过直观手段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
42、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和和理论思维理论思维。(1)正确选择和使用直观手段;)正确选择和使用直观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从运用直观发展到摆脱具体形象。)从运用直观发展到摆脱具体形象。5.系统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
43、按学科知识逻辑系统教学,学科之间联系;)按学科知识逻辑系统教学,学科之间联系;(2)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区别主次,分清难易,)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区别主次,分清难易,详略得当;详略得当;(3)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速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速度。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面向全体学生;(2)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材,结合实际进行教学;(3)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的差别教学。)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的差别教学。此外,还有教学最优化原则、审美愉悦原则、情此外,还有教学最优化原则、审美愉悦原则、情境性原则等。境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