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474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7.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觉性和能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社会形

2、态发展的一般规律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要点教学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生

3、活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决定决定决定决定(一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4、作用。展中的决定作用。3 3、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马克思18591859年在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

5、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深刻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这段话深刻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6、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建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史观的建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长期统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卡尔卡尔马克思马克思(18181883)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 (18201895)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二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

7、、矿藏、动植物分布。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2005 2005年发布的年发布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说明:说明:我国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7,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80,2亿多人生活在空气质量

8、不达标的环境中。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1,土地沙化、酸化、盐渍化问题严重,耕地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湿地大面积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太湖污染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生态文明首次写

9、入党代会政治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综合范畴。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0、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议会议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个体意识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就社会意识的主体

11、范围看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团体意团体意识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民族意识 就社会意识反映社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人的情感、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

12、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指属于上社会意识形态: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非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指不属于上层建筑指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语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言学、逻辑学。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个体意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存在社会

13、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3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例: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

14、础的生产方式 族群公有观念 阶级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私有观念 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 新变化:从追求 单一的“铁饭碗”转变为选择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毕业”当成新的起点,“终身学习”。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人才招聘会 党的十七大报

15、告的新提法: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到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上述新提法突出体现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上述新提法突出体现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新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

16、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水平经济水平:德国德国法国法国英国英国哲学水平哲学水平:低于低于低低于于德国德国法国法国英国英国高高于于高高于于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其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超前于超前于近代艺术艺术道德道德宗教宗教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哲学第

17、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践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8、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19、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 建设特别是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的建设讨论讨论 树立树立”八荣八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重要现实意义义荣辱观有何重要现实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

20、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包括工具系统、动力系统、能源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1 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骨稆 新石器时代农具战国时期农具现代农具传统农具水车和耙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马克思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21、。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自然物,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如地下矿藏、原始森如地下矿藏、原始森林。林。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物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物体,如钢材、棉布。体,如钢材、棉布。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自动化轿车生产线美国艾奥瓦州的大豆农场中,农民正在工作第二,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第三,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2、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500多万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决策。2005年,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第四,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时间为100100年年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时间为5757年年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时

23、间为时间为1212年年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时间为1 1年年(二)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1 1、生产关系的涵义、生产关系的涵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最基本2 2、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生产资料资料氏族成员共同占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

24、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关系的基本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类型以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3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工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是工业资

25、本家为首的社会。的社会。”马克思马克思原始工具原始工具青铜器青铜器铁器铁器大机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不适合合(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

26、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1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内容:2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律的表现过程表现过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生产关系“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第一,它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我国进行经

27、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3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意义: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28、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其二,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一)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二)上层建筑(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观念上层建筑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称为政治上层政治上层建筑,建筑,它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

29、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导指导影响、制约影响、制约1 1、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2 2、国家、国家国家以地域来划分国民特点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起源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实质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职能3 3、国体和政体、国体和政体国体奴隶主阶奴隶主阶级专政级专政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专政专政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专政专政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国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国

30、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政体政体君主制君主制共和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君主专制制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总统制议会制议会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代表: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典型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国家政体是美国国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国家政体为议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会制共和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决定决定服从、服务服从、服务国体国体政政体体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

31、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2004年年3月,月,“公民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被写入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被写入了中国的宪法修正案了中国的宪法修正案 1 1、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2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

32、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1 1、规律的、规律的内容: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发展方向及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 2、规律的、规律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当代中国,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首要就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

33、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生产力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

34、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2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为:1842 1842年年8 8月月2929日,中英签署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从此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同一种社会

35、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井田图西欧奴隶主庄西欧奴隶主庄园园中国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三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做出的历史选择。“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

36、和可能性空间。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列宁分析:分析:1949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国为什么选择了社

37、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一是封建势力太强大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堵住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三是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非常弱小四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打出来的 结论:结论:中国在1949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所使然,是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国家要独立,经济要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国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级社会形态。(四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

38、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表现为: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19171917年年1111月月7 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发,1922,1922年年1212月月3030日苏联成立日苏联成立19911991年年1212月月2525日苏联解体日苏联解体 本节内容本节内容小结小结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以科学实践观为基

39、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原理,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社会原理,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的有机体,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的有机体,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相互作用。相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相互作用。相应的,社会的这三个的,社会的这三个“结构结构”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其中,生产的联系,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关系一定

40、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上层建筑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发展、变革的直接基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发展、变革的直接基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替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水平。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水平。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 1、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力量?2 2、既然社

41、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至相互对立呢?3 3、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发展方向?4 4、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建筑领域的改革?5 5、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原理?、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原理?6 6、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

42、律的原理分析说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说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必要性。革方针的必要性。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43、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第二,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三,这两对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和基本面貌。(二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

44、和进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矛盾矛盾矛盾2 2、社会基本矛盾特、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系的矛盾,是“一切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决定影影响响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

45、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改革讨论讨论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谈我国当前社会基设的实际,谈谈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途径。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使阶级产生成为现实。

46、青铜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秋收起义秋收起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

47、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苏联十月革命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黄巢起义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社会历史现象。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

48、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是社会形态的质变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

49、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奴隶奴隶社会社会封建封建社会社会资本主资本主义社会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社会主义社会义社会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展过程中的量变量变,是统治阶,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级

50、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我国战国时期,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商鞅变法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使秦国得以强盛。我国北宋时期王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概课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